满分5 > 初中化学试题 >

当前人们已经意识到无节制排放二氧化碳的危害,纷纷提倡“国家应低碳发展经济,个人应...

当前人们已经意识到无节制排放二氧化碳的危害,纷纷提倡“国家应低碳发展经济,个人应低碳生活”.下列做法不可行的是( )
A.拒绝使用含碳元素的物质
B.拆除低效率的小型燃煤发电厂
C.积极研究开发氢气燃料
D.尽量采用公共交通出行
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低碳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生成和排放,只要选项中对低碳有帮助的做法都是正确的. 【解析】 A、含碳物质在生活中分布相当广泛,拒绝使用是不可能的,对节能减排也无实际意义,故此选项符合题意; B、煤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拆除低效率的小型燃煤发电厂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氢气燃烧生成水,是最理想的燃料,研究新型能源是节能减排的发展方向,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用公共交通有利于减小废气的排放,符合上述理念,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课外活动小组同学用图装置(固定装置未画出)测定含有杂质的镁带中镁单质的质量分数(杂质与酸接触不产生气体).实验过程是:
①取一段镁带样品,准确称得其质量为0.030g.
②往量气管内装水至低于刻度“0”的位置.按图所示(未装药品)装配好仪器.
③检查装置气密性.
④在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稍倾斜试管,将用水湿润的镁带小心贴在试管壁上,塞紧橡皮塞.
⑤调整量气管液面,使两边的液面保持同一水平,记录量气管中液面位置.
⑥把试管底部略为抬高,使镁带与稀硫酸接触完全反应.
⑦待冷却至室温后,再次记录量气管中液面位置.
⑧算出量气管中增加的气体体积为23.96mL.
已知:同温同压下,不同气体混合后体积等于混合前各气体体积之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镁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能否用托盘天平称量0.030g镁带样品______.(填“能”或“不能”)
(3)若不改变温度,如何用较简单的方法检查图12所示装置的气密性?______
(4)经换算,该实验获得的氢气质量为0.0020g.该镁带中单质镁的质量分数是______
(5)实验过程⑦中再次记录量气管的液面位置时,试管中留有氢气,是否会影响实验最终结果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通过半学期的化学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些规律,以下是老师提供的一些实验装置,请你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manfen5.com 满分网
(1)写出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若选择高锰酸钾制备和收集氧气,则应选择装置______(填字母编号).该套装置有一处不足的地方,请指出并加以改进______.写出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K2MnO4+MnO2+O2查看答案
以下是某研究小组探究影响反应速率部分因素的相关实验数据.
实验序号H2O2
液浓度%
H2O2溶液体积/mL温度℃MnO2的用量/g收集氧气的体积/mL反应所需
的时间/s
51200.1416.75
151200.146.04
30535249.21
30555210.76
(1)通过实验①和②对比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    有关;从实验        对比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是:   
(2)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微观粒子相互接触、碰撞的结果,化学反应速率与微观粒子的概率有关.试从微观角度解释“反应物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的原因是:   
(3)用一定量15%的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为了减小反应速率,可加适量的水稀释,产生氧气的总重量    (选填“减小”或“不变”或“增大”). 查看答案
如图是“尾气催化转换器”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的原子.
(1)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共涉及______种元素______种分子.
(2)若黑球代表碳原子,大白球代表氮原子,小白球代表氧原子则生成物中的氧化物的是______(填名称),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钢铁是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
(1)生铁和钢都是铁合金,其中含碳量较高的是   
(2)人们常用“铜墙铁壁”来形容物体的坚固.但铁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发生各种反应,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将mg氧化铜加入稀硫酸中完全溶解后,再加入铁粉充分反应,过滤,得到滤渣A和滤液B.再将滤渣A加入足量稀硫酸中,有气泡冒出,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为12.8g
①滤渣的成分是    ,滤液B的成分是   
②原氧化铜的质量m=    g.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