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云南省玉溪市2019届高三8月份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 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B. 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C. 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D. 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题文)1919年,陈独秀在《立宪政治与政党》中指出:“立宪政治在19世纪总算是个顶时髦的名词,在20世纪的人看起来,这种敷衍不彻底的政制,无论在君主国、民主国,都不能够将人民的信仰、集会、言论、出版自由权完全保住,不过做了一班政客先生们争夺政权的武器。”这表明他

A. 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B. 倡导民主共和政体

C. 反对学习西方文化

D. 转变救国探索方略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在濯濯的北方山岭,在桑麻茂密的长江原野,在华南的稻田和多雨的山岭中,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了。它描绘的是

A. 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

B. 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

C. 中华民族团结御侮,抗日卫国

D. 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全国解放指日可待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17—19世纪,英、美、法、德先后走上政治民主化道路,其主要共同点是

A. 议会成员均由选举产生

B. 国家元首均有实权

C. 政府首脑均对议会负责

D. 议会均拥有立法权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1943年,中美、中英分别签订《中美新约》和《中英新约》,废止美、英两国历史上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取消两国在华的治外法权及有关特权。其主要原因是(  

A.中国人民为废除美、英在华特权进行不懈抗争

B.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不利于美、英两国的变化

C.中国坚持抗战维护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利益

D.中国抗战取得胜利导致美、英对华政策的转变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反映以下三项特征的法律文件是( )

A. 《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德意志帝国宪法》 D. 法国《1875年宪法》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中国传统思维中,一向有一个祖先、一个政权、一个核心的习惯”,五千年文明需有一个源头,从制度方面寻找是

A. 井田制影响

B. 宗法制、分封制影响

C. 八股取士影响

D. 禅让制影响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下图为安徽博物院馆藏文物鄂君启金节,1957年安徽省寿县出土。自铭“金节”,是战国时期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凭证。舟节文字规定鄂君使用船只的限额是150艘,车节规定的运输限额是50辆,都是自鄂出发,一年均往返一次。节文还规定载运牛、马及有关折算的办法,禁止运输铜和皮革等物资。凭此节通过各处关卡可以免税,否则必须征税。对该金节认识正确的是

①是研究当时楚国的交通、商业的重要实物史料

②表明当时楚国王权的集中和强化

③节中文字字体后来演变为小篆,通行全国

④证明当时楚国经济领先于其它各国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1438年,发表于德意志地区的《皇帝西基斯蒙改革敕令》中说:“服从已死亡,正义遭践踏,正当秩序荡然无存。……上帝垂示为善,奈何人已悉随己愿而未服从。”造成此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A. 智者运动主张以人为世界的中心

B. 文艺复兴倡导人性解放和现世幸福

C. 宗教改革主张信仰自由因信称义

D. 启蒙运动高举理性主义旗帜反对君主专制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题文)一个历史事实可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由若干个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

A. 经济全球化——西欧一体化——欧元启用

B. 《王位继承法》——《权利法案》——“光荣革命

C.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睦邻外交——中美建交

D. 中途岛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我以我自己以及我妻子的名义宣布,我们将衷心接受这个宣言……我们以……议会制定的法律作为治理这个国家的准则……”听秘书朗读完后,他面色严肃地当众宣布接受宣言,然后戴上王冠。“这个宣言”是指

A. 《权利法案》

B. 《人权宣言》

C. 《德意志帝国宪法》

D. 《独立宣言》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 领事裁判权    B. 片面最惠国待遇

C. 居住及租地权    D. “门户开放政策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古罗马的自然法不是司法实践的产物,而是哲学的结晶,斯多噶派(注:流行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的欧洲哲学思想流派)发展了具体体现为正义和公正的理性自然的思想。他们断言,所有的人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都有权享受一些基本权利,对这些权利政府无权侵犯,这一法律优先于国家本身,任何擅自亵渎它的统治者必然成为暴君。

——P.L.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责任内阁制,英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指内阁必须集体向国会下院负责,是议会主权原则的体现……内阁成员彼此负责,并就其副署的行政行为向英王负责;内阁向国会负责连带责任,如果下议院对内阁投不信任票,内阁(成员)必须集体辞职或通过英王解散下议院重新选举;如果新选出的下议院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内阁(成员)必须辞职。这一原则是通过一系列惯例形成的

——《外国法制史》

材料三司法独立原则是美国司法制度建构的核心。美国严格实行“三权分立”,即司法独立不但强调司法机关独立于行政机关,同时也强调司法机关独立于立法机关。

——《中外司法体制比较研究》

材料四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个,其中主要包括《宪法》(1982年修订)《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套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特别是“八二宪法”的制定和颁布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法治发展奠定了基本的制度和法律框架。

(1)古罗马的斯多噶派提出什么重要主张?以启蒙运动为例,说明这些主张在近代民主思想中的体现。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英国的内阁对谁负责?体现了什么原则?

(3)根据材料三,指出美国司法制度建构的核心原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原则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具体体现。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改革开放后第一次立法高峰的特点及其原因。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随之共振,并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材料二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服务于“专制主义”的表现,“私学文化”反映了该时期社会转型的哪些基本特征?

(2)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何相似之处?两者在促进社会转型方面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请指出导致这种不同的经济根源。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裁撤。

—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爆发,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后,欧美资本主义积极向外扩张,向海外殖民、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过剩资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到20世纪初,世界最终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与此同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势力范围和争夺世界霸权,新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竞争日益加剧。而在殖民地世界中,被压迫民族正在逐步觉醒。

——据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编》整理

材料二  对于俄国革命爆发的原因,列宁曾精辟地指出:“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材料三  一战历时4年多,30多个国家约15亿人口被卷入。战争使四大帝国解体,并重创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战后,出现了旨在维护和平的国际政治组织,但构建的国际关系格局埋下了滋生罪恶的种子。

关于一战的主要影响,大体有如下看法:①大战造成空前灾难,却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②大战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推动被压迫民族的觉醒;③大战造成的破坏激发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但战争遗留问题的解决又带来新的危机。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

(1)阅读材料一,概述世界一体化的主要影响,并分析一战爆发前世界的主要矛盾。

(2)根据列宁关于“战争引发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的论断,简述1917年俄国革命的主要史实。

(3)关于一战的影响,您更倾向于材料三中的哪一种看法?试结合史实加以论述。(只列看法,不加论述不得分)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启蒙运动不是专注于抽象的理性,而是致力于批判的分析,借助于观察和想象,完全以经验材料为依据,不懈地对传统确定的事实提出质疑。这种做法被称作批判方法,它源自于牛顿对科学解释方法的概括……牛顿被视为启蒙运动最重要的代言人。

——彼得·赖尔、艾伦·威尔逊《启蒙运动百科全书》(序言)

材料二我们的确成功地消除了许多我们的错觉和偏见,但是由于必须由人的头脑把这些结果联系起来并给予解释,这些结论必然带有人的特性。即使答案是完善的和最终的,它们也仍然会是如此,况且答案从来就不是完善的和最终的。

——乔治·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牛顿对启蒙运动的影响。

(2)牛顿在力学方面得出了哪些“结论”?以此为例说明在人类科学史上“答案从来就不是完善的和最终的”。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