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北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一亩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口中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其来源与先农坛皇帝“亲耕”藉田有关。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藉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皇帝“亲耕”反映了中国古代

A. 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

B. 家国一体的国家理念

C. 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

D.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范仲淹在一篇赋中写道“器以象制,水以轮济,假一毂汲引之利,为万倾生成之惠”,他所描述的工具是

A. 翻车

B. 风力水车

C. 筒车

D. 水排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A. 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 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 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 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牛是与农耕关系密切的家畜。中国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牛不仅是人们从事农耕的必需,同时也成为人们心目中吉祥的象征,春牛图则成为年画、剪纸、刺绣等领域常见的题材。中国最早的牛耕出现在

A. 西周

B. 春秋战国时期

C. 两汉时期

D. 唐代早期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题文)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 经营更趋市场化

B. 减少犁耕依赖

C. 生产日趋专业化

D. 注重精耕细作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圩田的兴起最早开始于南朝,唐代范围扩大。圩田是化湖为田,把堤岸伸入水中,抽掉堤内的水造成田。圩田的大量出现

A. 促进了北方农业的发展

B. 有利于玉米和甘薯种植

C. 推动了南方的开发

D. 彻底解决了人地矛盾的紧张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一种主要的土地制度。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它是一种国有土制度,土地归全国人所有

B. 获得井田的奴隶主对井田拥有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

C. 井田制在耕作方式上主要采用奴隶集体耕作的方式

D. 井田制在法律上被废除是在战国时期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革税制,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一时期的改革

A. 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B. 是社会倒退的表现

C. 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D. 控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通典·田制》规定:凡18岁以上男子受永业田20亩;凡有爵级、官品、勋级者,可依爵级、官品请受永业田5顷至100顷。据此可知,唐代均田制下

A. 大量私田开始出现

B. 助长了土地兼并

C. 土地国有化程度提高

D. 特权阶层对土地的占有受到限制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A. 自耕农经济盛行

B.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 均田制破坏严重

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商鞅变法后“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 土地国有

B. 地主土地所有

C. 土地私有

D. 土地兼并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从下面几件青铜器图片中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是

A. 农具和酒器

B. 礼器和兵器

C. 礼器和酒器

D. 兵器和农具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南越王国是秦末汉初时,赵佗在岭南地区建立的一个独立王国。上世纪80年代,在广州出土的南越王墓是南越国第二代国君的坟墓,里面出土了大量文物,广州市政府在其基础上,建成南越王博物馆。参观南越王博物

A. 可能看到大量金属货币和纸币

B. 了解到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

C. 可能看到陶器,也可能看到瓷器

D. 听讲解员讲述当时南越国人采用耧车播种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也有人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钩。这主要反映了

A. 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很发达

B.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 制瓷和丝织属于家庭手工业

D. 瓷器和丝绸在欧洲很受欢迎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了一艘古代沉船,在船中发现了大量的白瓷、青花瓷、青花瓷和珐琅彩等瓷器。根据这一考古发觉材料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大致发生在

A. 汉朝

B. 清朝

C. 宋朝

D. 唐朝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 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B. 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 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D. 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下图为北宋末年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春秋战国时期,卫国商人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反映了

A. 各国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B. 商人与国君矛盾尖锐

C. 商人社会地位优越

D. 私营工商业的兴起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陆游诗云:“千钱买轻舟,不复从人借。樵苏晨入市,盐酪夕还舍。岂惟载春秧,亦足获秋稼……常侵落月行,不畏恶风吓。”该诗歌所反映的经济现象体现了

A. 小农户个体经营的封闭性

B. 重农抑商政策已经被打破

C. 草市具有完备的服务功能

D. 农民生活与市场联系密切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有不少以本姓命名的店铺,如“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孙家正店”、“赵太丛家药肆”等等。这表明

A. 以本姓命名店铺始于宋代

B. 宗法关系决定着店铺名称

C. 资本主义萌芽在宋代出现

D. 宋人已有较强的品牌意识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宋高宗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几十万缗,皆宽民力也。"此谕主要强调应

A. 重视官吏选拔

B. 加重海关税收

C. 重视海外贸易

D. 放弃抑商政策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宋朝的黄金时代”这一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不属于这场“商业革命”史实的是

A. 坊市制度被打破

B. 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C. 对外贸易税成为税收重要来源

D. 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宋史》记载,“比年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人情窘迫,谓之钱荒”。导致宋代“钱荒”的主要原因是

A.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B. 纸币交子大量发行

C. 商帮囤积铜钱置地

D. 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据史料记载,从商朝开始,平民一日吃两餐,分别在早上7—9时和下午15—19时。然而到了宋朝,开封市民入夜后会再吃一餐,由此形成一日三餐的习俗。推动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A. 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

B. 民族政权并立,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

C. 城市经济的发展,夜市的繁荣

D. 对外交流频繁,受西方的影响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顾炎武曾说: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表明

A.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 小农经济遭遇危机

C. 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D. 农民生活艰难困苦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北宋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迅速贬值,到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白银的使用日益普遍,并最终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获得政府认可。从力推纸币到最终使用白银主要反映了

A. “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B. 政府对贸易的控制加强

C. 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D. 中国的白银矿产资源丰富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下表是明代前期徽商土地买卖时的契约数和使用的通货情况。此表反映了明代前期

时间

契约张数

使用通货的类别和次数

洪武至宣德年间

42

宝钞27、布12、稻谷1、银1

正统至弘治年间

123

布31、稻谷3、银89

 

 

A. 货币经济发展尚未成熟

B. 社会经济出现大幅衰退

C. 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 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A.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B.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锋翠色来”(《秘色越器》)

C. “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 “岢峨大舶皎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1795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巨大,而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为零。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本为零的直接原因是

A. “海禁”政策的保护

B. 中国棉纺织业相当发达

C. 英国棉纱、棉布的质量差

D. 小农经济的天然抵制力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题文)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图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B. “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C. “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D. “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详细信息
32. 难度:简单

中国古代文人重义轻利,但到了明清以后却发生了变化,如:郑板桥本人曾明确制定了自己的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他的《板桥润格》说得很干脆:“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这一现象最能反映

A. 清代文人重商意识增强

B.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C. 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

D. 明清时期文化产业兴盛

 

详细信息
33. 难度:简单

《史记·货殖列传》载:“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这反映了司马迁

A. 主张农工商并重

B. 主张“工商食官”

C. 坚持“重本抑末”

D. 肯定“重义轻利”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代之以“朝奉”的称谓。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称老板,本质上说明

A. 崇本抑末的观念根深蒂固

B. 徽商附庸风雅的特点

C. 商人大多走官商结合之路

D. 徽商处事的低调谦虚

 

详细信息
35. 难度:简单

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反映明清时期

A. 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B.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

C. 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

D. 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详细信息
36. 难度:简单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和2%,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据此得出结论:封建统治者实际上实施的是“重商抑农”而不是“重农抑商”政策。下列分析最合理的是

A. 该学者所用材料确凿完备,结论正确并有创新

B. 结论与课本知识不相符,材料缺乏考古学支持

C. 材料不充分,仅用该材料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D. 统治者抑制或重视特定的人群而非特定行业

 

详细信息
37. 难度:中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勇教授在《近代史的几个问题》说道:“贸易失衡是贸易交往中常见现象,消除失衡,重建平衡,原本就是政府的责任。可惜的是,大清帝国的乾隆帝、嘉庆帝不明此理,而英国人也缺少足够的耐心。”根据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B. 天朝上国的心态是导致大清皇帝决策失误的根本原因

C. 英国曾经为和平解决贸易失衡问题作出努力

D. 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对英国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造成冲击

 

详细信息
38. 难度:中等

“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使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新的生产方式在取代着旧的生产方式,并因此而造成了城乡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具有两重意义。”这里的“两重意义”指

A.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业逐步产生

B. 民族工业产生,民主革命的兴起

C. 自然经济解体,反帝反封民主革命兴起

D. 中国社会逐步融入工业文明潮流

 

详细信息
39. 难度:中等

1843年至1855年,中国出口的茶由1300万斤增加到8400万斤,丝的出口由1000多包增加到5600多包,由于出口额的迅速增长,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这一现象表明

A. 中国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B. 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C. 列强对原料掠夺加剧

D. 中国成为亚洲贸易中心

 

详细信息
40. 难度:中等

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 "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 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 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详细信息
41. 难度:简单

林增平的《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论略》一文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过于微弱,鸦片战争后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大多凋零,幸存者绝少,因之“在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就缺乏原来的手工工场作为发展的基础。中国新兴的近代企业,绝大部分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植过来的”。作者的观点是

A. 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

B. 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C.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同样重要

D. 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无关

 

详细信息
42. 难度:中等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仅爪哇一地月销‘飞马’1000箱左右。1912年获利4万余,1913年获利增至10万元,1914年为16万元。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对这一现象最恰当的理解是

A. 甲午战争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B.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实业法令保护商品市场

C. 倡导国货、振兴实业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D.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详细信息
43. 难度:简单

下列诗句中,对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状况形容最恰当的是

A. 千呼万唤始出来

B. 小荷才露尖尖角

C. 忽如一夜春风来

D. 无可奈何花落去

 

详细信息
44. 难度:简单

下图是瑞蚨祥绸缎店利润额折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甲段上升是因为受到洋务企业刺激

B. 乙段上升是因为列强停止对华商品输出

C. 丙段下降是由于政府限制民间设厂

D. 丁段下降是由于受到内外势力双重打压

 

详细信息
45.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9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弊。由是尽丧其资,……而胡氏一蹶不振。”这说明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A. 封建传统势力阻挠破坏

B. 外国资本主义恶性竞争

C. 胡氏资金少经营规模小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详细信息
46. 难度:中等

11.1948年4月2日《东北日报》报道,国民党统治区“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大批工厂又纷纷倒闭,仅去年上半年倒闭之工厂商号,即达一千六百余家”。这一时期“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的原因有

①政府征收苛捐杂税

②日本军队的残酷掠夺

③官僚资本垄断经济

④美国对华倾销商品

⑤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A. ①③④⑤

B. ①②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⑤

 

详细信息
47. 难度:中等

张謇自称兴办实业可谓是“幸而利,幸而成”,却又“至于钝,几于败”,感叹自己“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造成张謇“不幸”的根源是

A.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 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    D. 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48.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为了加强对商人的监管,将城市商人户口进行专项登记,列入“市籍”,以区别一般编户齐民的“户籍”。秦朝统治者实行“重本抑末”的政策,正式把商人及商业活动贬为末等之民和末业。秦朝多次将六国的大手工业主迁徙到边远地区。……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政策,目的在于彻底摧毁六国的经济势力,使反抗者失去经济基础。同时将许多私营工商业主迁徙到秦朝统治地区咸阳、巴蜀一带,允许他们继续经营手工业,也有加强秦朝统治的目的。这与摧毁六国经济势力并不矛盾。另外,商人被抑制还表现在徭役征发上。……此目的也在于摧毁六国的经济势力。由于秦朝短祚,富商们只是受到暂时的压制,很快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迅速复兴。

材料二  汉武帝时,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高赀、富商大贾的势力,使抑商政策达到极端:实行盐铁酒专卖,迫使大商贾退出商业活动的主要阵地,起到了压制商人的目的……改币制,也在于打击“不佐国家之急”的商人;均输、平准的实行更是以官办贩运货易由政府垄断物价,而征收财产税及算缗、告缗几乎使全国所有富商大贾陷于破产。同时朝廷任用商贾子弟东郭咸阳、孔仅、桑弘羊等,相继“以赀”入朝为官,就是利用其固有经验,从商贾发财致富的经济活动中获取财政收入,以支持对外用兵。虽然国家出台了许多与民争利的措施,但到昭帝时,文学言:“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惠茗《论秦汉时期的抑商政策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秦、汉两朝抑商的手段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汉实施抑商政策的结果。

 

 

详细信息
49.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图表和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但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

(1)观察材料一所给图示,指出本时段(1850—1920年)内,我国民族企业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解释张謇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而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又衰落下去的主客观原因。

(3)指出张謇企业的性质。张氏企业的命运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