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勇教授在《近代史的几个问题》说道:“贸易失衡是贸易交往中常见现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勇教授在《近代史的几个问题》说道:“贸易失衡是贸易交往中常见现象,消除失衡,重建平衡,原本就是政府的责任。可惜的是,大清帝国的乾隆帝、嘉庆帝不明此理,而英国人也缺少足够的耐心。”根据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B. 天朝上国的心态是导致大清皇帝决策失误的根本原因

C. 英国曾经为和平解决贸易失衡问题作出努力

D. 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对英国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造成冲击

 

B 【解析】 据题干材料“原本就是政府的责任”可以知道材料认为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故A项说法正确。天朝上国的心态不是导致大清皇帝决策失误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题干材料也不能体现,故B项表述错误。根据题干材料“英国人也缺少足够的耐心”可以看出英国曾经为和平解决贸易失衡问题作出努力,故C项说法正确。根据题干材料“贸易失衡”,结合教材鸦片战争的背景,可以知道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对英国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造成冲击,故D项表述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和2%,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据此得出结论:封建统治者实际上实施的是“重商抑农”而不是“重农抑商”政策。下列分析最合理的是

A. 该学者所用材料确凿完备,结论正确并有创新

B. 结论与课本知识不相符,材料缺乏考古学支持

C. 材料不充分,仅用该材料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D. 统治者抑制或重视特定的人群而非特定行业

 

查看答案

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反映明清时期

A. 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B.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

C. 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

D. 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查看答案

“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代之以“朝奉”的称谓。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称老板,本质上说明

A. 崇本抑末的观念根深蒂固

B. 徽商附庸风雅的特点

C. 商人大多走官商结合之路

D. 徽商处事的低调谦虚

 

查看答案

《史记·货殖列传》载:“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这反映了司马迁

A. 主张农工商并重

B. 主张“工商食官”

C. 坚持“重本抑末”

D. 肯定“重义轻利”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文人重义轻利,但到了明清以后却发生了变化,如:郑板桥本人曾明确制定了自己的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他的《板桥润格》说得很干脆:“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这一现象最能反映

A. 清代文人重商意识增强

B.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C. 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

D. 明清时期文化产业兴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