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山东省青岛市2018届高三5月高考模拟检测文综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世本》记载“黄帝见百物,始穿井”。考古发现,河南汤阴白营遗址中的水井,以及洛阳矬李遗址的一口圆形水井,距今约四千多年,证明四、五千年前中原地区水井已存在。可见

A. 没有遗址辅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

B. 古代书籍与历史遗址有互证作用

C. 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

D. 《世本》等书历史研究价值不大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战国时期,士人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国之重臣。魏文侯重用李悝、吴起,魏国首霸中原;燕昭王尊郭隗为师,用乐毅等士,燕国得以振兴。这类做法

A. 导致士人阶层掌控国政

B. 改变了天下分裂的趋势

C. 冲击了传统的血缘政治

D. 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据南宋洪迈《容斋续笔》卷十六记载,“士大夫发迹垄亩,贵为公卿,谓父祖旧庐为不可居,而更新其宅者多矣。复以医药弗便,饮膳难得,自村疃而迁于邑,自邑而迁于郡者亦多矣”。材料所述“地主城居”现象

A. 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衰落

B. 导致了坊市界限的瓦解

C. 推动了市镇经济的繁荣

D. 密切了城乡经济的联系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邹衍曾提出“五德终始”学说,用当时流行的“五行”学说解释历史的变迁和王朝的更替,认为历史是所谓“五德”相继更替、周而复始的循环。《三国演义》开宗明义写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

A. 曲解了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

B. 说明了历史按主观意志变化

C. 印证了历史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D. 反映了历史循环论的正确观点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1896年,李鸿章曾受命出使欧美,其公开所奉的训令为:“一、代表中国皇帝参加沙皇加冕典礼。二、为俄、德、法出面干涉,因而收回辽东,向他们正式道谢。三、向维多利亚女王和美国总统递送问候信。四、向西方列强呼吁修订关税税则。”实际上在每个国家都探讨了税则改革的问题。据此可知李鸿章此次出访的主要背景是

A. 联络俄英法等钳制日本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C. 清帝国的财政陷入困境

D. 各国面临贸易壁垒提升的风险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中体西用思想起了强化民族整合性的作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提倡抵御侵略,维护中华文明

B. 明确反帝爱国,倡导中学为主

C. 强调经世致用,批判祟洋虚无

D. 突出中学地位,否定西学价值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1936年,国民政府国防计划大纲将四川定为作战总根据地,将长江以南的南京、南昌、武昌及长江以北的太原、郑州、洛阳、西安定为作战根据地。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A. 加强对国内各要地的控制

B. 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 全力封锁农村革命根据地

D. 开始筹划对日持久作战战略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1986年,当山东省某国有纺织厂破产时,数百名纺织女工在厂门口哭成一片。而1995年同城的另一国有纺织厂宣布破产时,大会现场则响起一片掌声。这一变迁反映了

A. 市场经济观念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B. 对外开放推动了个体经济的发展

C.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梭伦改革之后,戏剧成为人们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喜剧甚至经常指责和讽刺政府元首和政府部门。这反映了当时的雅典

A. 商品经济发展激发公民意识

B. 人文主义精神起源

C. 民主政治赋予公民思想自由

D. 城邦制度日益衰落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随着西方宗教文化的衰落,西方服饰背后的文化内涵不再是体现人与神之间的宗教关系,服饰的目的只剩下服务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这一变化

A. 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物

B. 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开展

C. 体现了科技革命的成就

D. 适应了工业革命的需要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下表反映了美国

A. 长期对外战争导致经济增长缓慢

B. 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C. 国际市场扩大利于对外贸易增长

D. 两极格局对峙促使产业结构变化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国际大豆种植者联盟(ISGA)成立于1960年,由来自巴西、美国等国的种植者以及行业代表组成,是世界大豆生产与销售的主要组织。1971年成立的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由国家、区域组织、私人基金会组成致力于为全球创造公共福利并让所有人共享。这表明

A. 经济外交有利于消除贸易壁垒

B. 经济全球化推动国家间合作

C. 单边贸易主义已退出历史舞台

D. 发达国家主导农业生产消费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欧洲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斯坦因西域考古记》记载“(汉朝)开始沿路建立屯戍,并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万里长城向西边延长出去。古长城之向西延长最初的用意自然是保护新开通的中亚大道”。《汉书·西域传》记载“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古代驻在边境上的烽火台),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元年(公元84年)十一月,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商贾交易。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开辟“一带一路”战略的重点在于: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沿线国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宜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摘编自《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丝绸之路贸易政策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开辟目的的不同之处,并评析“一带一路”战略。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图为1840-1990年中国茶叶生产和出口状况示意图。提取图中某一时期(或时间段)的相应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清政府在扬州设局劝捐,其亩捐按地亩肥瘠和业田多寡,照地丁银数分别抽捐。同时,对米行商贾推行捐厘之法,规定每米一石捐钱五十文助饷,称为厘金制度。至光绪十一年,厘金制度已遍行全国。捐厘推行之初,因议定用兵,各省得由地方督抚自行掌握,酌量抽厘,各省厘金制度“各自为政”。以至后人称厘金是无法度可守的税制,并成为地方督抚擅专的经济基础。各地抽捐机构有江北粮台、江南粮台、漕河总督和袁甲三军营四个系统。捐务名目有指捐、借捐、亩捐等几十种。厘金制度的商税仅对中国商人征收,以致“弹丸一隅”之地,“此去彼来,商民几无所适从”。直至1931年厘金制度才被取消。

——摘编自《中国近代税制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厘金制度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厘金制度的影响。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珍宝岛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县境内,在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自古为中国领土。自1967年1月至1969年2月,苏联边防军先后16次侵入该岛,干涉中国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阻止中国边防部队执行正常巡逻勤务,打伤中国边民和边防战士多人。中国一再严正要求苏联方面停止其武装入侵活动,苏联却置若罔闻。1969年3月2日,苏联边防军侵入珍宝岛,袭击中国边防部队巡逻人员,打死打伤6人。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自卫反击,将入侵的苏军逐出珍宝岛。15日,苏联边防军又3次入侵,被中国边防部队击退。17日,苏联边防军100多人在坦克支援下再次入侵珍宝岛,中国边防部队在炮火支援下猛烈反击,将入侵苏军大部歼灭,取得了珍宝岛战役的胜利。

——摘编自《中苏关系史料汇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珍宝岛战役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珍宝岛战役的影响。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乔治·凯南(1904-2005).美国外交家和历史学家,1931年出任美国驻苏代办,期间他对苏联领导人逐渐形成不信任感。1946年2月22日,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出一封长达8000字的电报,对苏联提出“遏制”战略。他提出,苏联由于地缘政治及意识形态的原因一定会采取与美国对峙的政策,但由于在二战中遭受巨大损失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相对于资本主义经济仍处劣势,苏联绝对不会冒险扩张。他认为美国对苏政策应该是:终止合作、教育美国民众了解苏联的真相、防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扩散。而且凯南还特意提到帮助欧洲战后重建工作,培养欧洲的反苏阵营以此达到遏制苏联的目的。他还精准地预见到社会主义阵营必将分化。美国政府高度重视这封电报,马歇尔和杜鲁门以此为基础一手构造了冷战时的美国外交。

——奥森·斯坦丁《“遏制”之父一乔治,凯南传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乔治·凯南发出“遏制”电报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乔治·凯南。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