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清政府在扬...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清政府在扬州设局劝捐,其亩捐按地亩肥瘠和业田多寡,照地丁银数分别抽捐。同时,对米行商贾推行捐厘之法,规定每米一石捐钱五十文助饷,称为厘金制度。至光绪十一年,厘金制度已遍行全国。捐厘推行之初,因议定用兵,各省得由地方督抚自行掌握,酌量抽厘,各省厘金制度“各自为政”。以至后人称厘金是无法度可守的税制,并成为地方督抚擅专的经济基础。各地抽捐机构有江北粮台、江南粮台、漕河总督和袁甲三军营四个系统。捐务名目有指捐、借捐、亩捐等几十种。厘金制度的商税仅对中国商人征收,以致“弹丸一隅”之地,“此去彼来,商民几无所适从”。直至1931年厘金制度才被取消。

——摘编自《中国近代税制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厘金制度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厘金制度的影响。

 

(1)背景:鸦片输入,白银外流致使清政府财政困难;清政府需要支付大量战争赔款;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筹集军费;小农经济逐渐解体致使土地税收减少。 (2)影响: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重了民众的负担;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极易引发腐败;导致地方割据势力增强。 【解析】(1)根据材料“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清政府财政困难、战争赔款、镇压太平天国、传统经济结构逐渐解体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2)从材料“厘金是无法度可守的税制,并成为地方督抚擅专的经济基础”“厘金制度的商税仅对中国商人征收” “此去彼来,商民几无所适从”“捐务名目有指捐、借捐、亩捐等几十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图为1840-1990年中国茶叶生产和出口状况示意图。提取图中某一时期(或时间段)的相应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欧洲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斯坦因西域考古记》记载“(汉朝)开始沿路建立屯戍,并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万里长城向西边延长出去。古长城之向西延长最初的用意自然是保护新开通的中亚大道”。《汉书·西域传》记载“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古代驻在边境上的烽火台),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元年(公元84年)十一月,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商贾交易。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开辟“一带一路”战略的重点在于: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沿线国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宜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摘编自《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丝绸之路贸易政策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开辟目的的不同之处,并评析“一带一路”战略。

 

查看答案

国际大豆种植者联盟(ISGA)成立于1960年,由来自巴西、美国等国的种植者以及行业代表组成,是世界大豆生产与销售的主要组织。1971年成立的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由国家、区域组织、私人基金会组成致力于为全球创造公共福利并让所有人共享。这表明

A. 经济外交有利于消除贸易壁垒

B. 经济全球化推动国家间合作

C. 单边贸易主义已退出历史舞台

D. 发达国家主导农业生产消费

 

查看答案

下表反映了美国

A. 长期对外战争导致经济增长缓慢

B. 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C. 国际市场扩大利于对外贸易增长

D. 两极格局对峙促使产业结构变化

 

查看答案

随着西方宗教文化的衰落,西方服饰背后的文化内涵不再是体现人与神之间的宗教关系,服饰的目的只剩下服务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这一变化

A. 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物

B. 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开展

C. 体现了科技革命的成就

D. 适应了工业革命的需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