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指的是 A. 分封制 B. 封建制度 C. 君主专制制度 D. 中央集权制度
|
2. 难度:中等 | |
图一是北京天安门东侧后院古代建筑,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图二是民间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这种现象源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其特点不包括 A. .嫡长子继承制 B.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C. 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 D. “国”与“家”结合
|
3. 难度:简单 | |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是指 A. 春秋战国 B. 秦代 C. 汉代 D. 唐宋时期
|
4. 难度:简单 | |
某次考古活动中发掘出古代刻石一方,上有刻文:“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据此判断得出的历史信息不符合史实的是 A. “乱世”与“分土建邦”有着直接的内在因果关系 B. 秦始皇兼并天下,建立起统一的封建王朝 C. “家天下”结束了乱世,彻底消除了由分土建邦带来的割据战乱 D. 这块刻石的出现最早不会早于秦代
|
5. 难度:简单 | |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 统一度量衡、货币 B. 开创皇帝制度 C. 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 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
6. 难度:中等 | |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清政府的腐败落后 B. 英国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C. 西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 D. 落后就要挨打
|
7. 难度:简单 | |
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占了中国的辽东半岛,没想到却遭到了俄、法、德三国的激烈反对,甚至不惜对日作战,日本被迫将辽东半岛还给中国,这是下列哪组矛盾的结果 A. 外国侵略者之间争夺中国的矛盾 B.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 外国侵略者和清政府的矛盾 D. 日本与美俄之间的矛盾
|
8. 难度:困难 | |
地名的变迁往往记载着历史的变化。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使馆大街(Legation Street),兵部街改名为李尼微支路(Rue Linevitch),台基厂街改名为马可波罗路(Rue Marco Plol)……东长安街被改名为意大利街,崇文门内大街改名为克林德街等。这一现象说明了( ) A. 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门户 B. 中国允许列强在中国开矿设厂 C. 中国已彻底沦为殖民地 D.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即将彻底形成
|
9. 难度:中等 | |
“对于黄海海战爆发的原因,日本认为是中国北洋舰队首先开炮;中方记载是日本的吉野舰首先开炮轰击济远舰。”这说明 A. 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 有时历史真相很难弄清楚 C. 通过文献记录可以弄清历史真相 D. 中国的记载正确,日本的记载错误
|
10. 难度:简单 | |
“鬼子”顾名思义“鬼的儿子”,由于英、法等西洋人“肤白、金发、蓝眼、高鼻子”,与中国人的外貌明显不同,故称他们为“鬼子”。后来“鬼子”却成为日本人的“专利”,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人们所说的“鬼子”就是指日本人,中国人普遍称他们为“鬼子”大概是 A. 鸦片战争时期 B. 九一八事变后 C.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D. 改革开放时期
|
11. 难度:简单 | |
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 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 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 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 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
12. 难度:中等 | |
为纪念某次会议,朱德元帅曾赋诗一首:“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该会议标志着 A. 中国革命开始“以俄为师” B.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C. 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D.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
13. 难度:简单 | |
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A.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 是由革命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 C. 主力军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 D. 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
14. 难度:中等 | |
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A. 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 B. 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 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民主化的国家 D. 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
15. 难度:简单 | |
《世载堂杂忆》载:“天王抵武昌,急欲渡江,直捣北京。东王主张先下南京,效朱明建国故事,立定根基,再行北伐。时届秋冬,将士亦惮北方严寒,故决东下。”这说明太平天国 A. 逐渐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 B. 领导者的革命进取心逐渐减退 C. 大多将士参加革命是迫于生计 D. 在占领武昌之后产生战略分歧
|
16. 难度:简单 | |
建国初期民盟主席张澜说:“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这个“新制度”指的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一国两制”
|
17. 难度:简单 | |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把《共同纲领》作为新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施政纲领和临时宪法。当时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要是由于。 A. 全国尚未解放,无法召集人大代表商议 B. 代表来自社会各界,内部尚有较大分歧 C. 没有社会主义宪法可以借鉴 D. 批准宪法的中央人民政府尚未建立
|
18. 难度:简单 | |
刘少奇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是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我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刘少奇这些掷地有声的话反映出的问题是。 A. “文革”的全面发动 B. “文革”期间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无情践踏 C. 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 D. 中共党内出现了修正主义
|
19. 难度:中等 | |
2008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中国致公党主席万钢和无党派人士陈竺续任科技部和卫生部部长。这说明在我国( ) ①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共同执掌国家政权 ②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参加国家政权 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④民主党派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
20. 难度:简单 | |
一本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史少方(人名)根红苗正,又是高干子弟,在学校又是班长,所以自然而然成了学校最大红卫兵组织的头头,在破四旧立四新上,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上,他冲锋在前,叱咤风云,不可一世。”这段小说描写的时代背景是。 A. 新中国成立初期 B. 改革开放实行的初期 C. “文化大革命”的初期 D. 1957年整风运动当中
|
21. 难度:简单 | |
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出席了国际会议(日内瓦会议),并在会议期间发挥积极作用。“积极作用”是指( ) 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促进会议采纳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推动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D.促成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
22. 难度:中等 | |
1949年2月,毛泽东同米高扬谈话时曾说:“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这实际上是哪一外交方针的萌芽 A. “另起炉灶”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一边倒” D. 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
23. 难度:中等 | |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这五项原则出自 A. 新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交往中 B. 日内瓦国际会议上 C. 新中国与周边国家建交过程之中 D. 万隆会议上
|
24. 难度:困难 | |
1982年3月26日,中国外交部发表了一个只有三句话的声明:“我们注意到了苏联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我们坚决拒绝讲话中对中国的攻击。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从这个声明中,你能得到的关于中苏关系未来发展的最重要的信息是( )。 A.中国的外交政策将进行重大的方向调整 B.对抗了多年的中苏关系有可能发生变化 C.中国的外交重点由意识形态的争论转向国家利益考虑 D.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中国坚持拒绝苏联对中国的攻击
|
25. 难度:简单 | |
2009年11月16日,“侬好”,美国总统奥巴马一句美国版“上海话”,作为开场白与数百名上海大学生开始了对话。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这句美国版“上海话”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上海在中美关系中的开创性地位,下列事件中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A. 中美关系开始正式建交 B. 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召开 C.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 浦东新区的积极开发
|
26. 难度:简单 | |
“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这是民国七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诗,诗中的“新潮”是 A.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 五四运动爆发 C. 中国共产党成立 D.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兴起
|
27. 难度:中等 | |
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 A. 变法维新 B. 三民主义 C. 民主科学 D. 社会主义
|
28. 难度:简单 | |
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从政治角度看,古代社会中“国”和“家”的重要联结点是 A. 禅让制 B. 嫡长子继承制 C. 郡县制 D. 察举制
|
29. 难度:中等 | |
《剑桥中华民国史》中说:“如果它(指中共)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很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1922年中共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B. 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高潮的到来 C. 中共犯了右倾错误导致“最后的决裂” D. 中共较早准备与国民党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
|
30. 难度:简单 | |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 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C. 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 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
31.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会典》 材料二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材料三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识者,今之宫奴(宦官)也。 ——《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惴惴惧者”?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阁臣权力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回答军机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问题?
|
32.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根本上结束了延续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其之所以能迅速取得全国性的胜利,一个重要原因是起义各省权力结构的成功转换。以东南地区而论,革命派、立宪派和从旧政权中分离出来的地方实力派,立即组成新的权力机构。……东南地区在民国时期之所以成为全国政治民主化运动的高亢之区,根本上是与辛亥革命前后社会精英在变革传统政治制度中的活力分不开的。……从社会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才是质变的开始。如果没有辛亥革命,清王朝没有倒台,那么就不会有民国以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潮方面的重大变化。从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转型这一社会史角度看,辛亥革命才是近代史的真实起点,它在中国历史上的界标意义,应该比1840年鸦片战争更高大,更重要。 ——《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兼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辛亥革命前后社会精英在变革传统政治制度中作出了哪些努力。这对于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起到什么影响?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才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的看法,并阐明理由。(看法可肯定、可否定,但必须自圆其说,言之有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