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会典》

材料二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材料三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识者,今之宫奴(宦官)也。

——《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惴惴惧者”?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阁臣权力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回答军机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问题?

 

31、答案 (1)措施:废丞相,权分六部。 理由:“自秦开始设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2)机构:内阁。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唯恐不符合帝意。 (3)变化:阁臣的职责由拟旨改为批答,宦官权力居内阁之上。根源:皇权至上制度。 (4)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解析】第(1)问,“措施”,由材料一信息“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可知是废丞相,权分六部。“理由”,由材料信息“自秦开始设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得出:设置丞相容易出现专权乱政。 第(2)问,由材料二信息可知,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内阁。“原因”,依据材料信“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得出: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唯恐不符合帝意。 第(3)问,“变化”,由材料信息“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吾以谓有宰相之识者,今之宫奴(宦官)也”得出:阁臣的职责由拟旨改为批答,宦官权力居内阁之上。“根本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君主专制加强的角度回答。 第(4)问,由材料四信息“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出政皆在于此矣”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 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C. 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 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查看答案

《剑桥中华民国史》中说:如果它(指中共)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很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1922年中共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B. 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高潮的到来

C. 中共犯了右倾错误导致最后的决裂

D. 中共较早准备与国民党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

 

查看答案

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从政治角度看,古代社会中“国”和“家”的重要联结点是

A. 禅让制

B. 嫡长子继承制

C. 郡县制

D. 察举制

 

查看答案

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

A. 变法维新

B. 三民主义

C. 民主科学

D. 社会主义

 

查看答案

“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这是民国七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诗,诗中的“新潮”是

A.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 五四运动爆发

C. 中国共产党成立

D.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兴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