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湖南省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现代文阅读

中国人为何自称汉人

中国人中绝大多数的族群都认同自己是汉人,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因此汉朝对中国的意又便不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朝代,而是将各种不同来源、背景的中国人融铸成一个大 家共有的身份认同。为什么别的朝代不能做到这一点,以至于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还一直 称自己为汉人?

这在于,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汉人和欧洲族群的概念 是相当不一样的,犹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等都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而汉人却是以 文化来定义的,所以才能一直维持到今天。

从刘邦到吕后再到文景二代,最初的动荡不安尚未融铸成一个具体的朝代。直到汉 武帝时期,才显现汉朝之所以为汉朝的特点。

首先是政权的整合。政权从一个武装集团共有逐渐转变成各地人才都可以加入,汉初,丞相只有功臣可担任,非侯不能担任丞相,非军功不能封候,因此只有功臣的子嗣才能 封侯。后来转变成公孙弘可以布衣封侯,文人也可以封侯做宰相。

汉朝的察举制度使全国的人才进用到中央,也使全国人才分散到各地担任统治工作。 每个郡都有一定的配额,每个地区的人皆可加入国家的统治集团。察举制度的建立,打下 了政治统治集团的基础。这个制度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几千年的传统,使汉朝从封闭的 功臣集团统治转变为全国各地的精英共同统治的局面。

其次是经济网络的整合。在战国时代,中国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城市化,商业活动非 常活跃,各地有各地的货币,加之各地有各地的物产、风俗习惯,所以各地的市场也没有真 正被整合为一个市场,产品在城市生产。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生产单位,手工业在知坊里 进行,不在农村,自己销、自己运,并没有被整合为共同的市场。

汉武帝时代,因连年对外战争,须征收大量税收。为防止逃漏税,汉朝采取了最严酷 的征收办法,密告逃税者可得到没收财产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因此全国告密成风。这就破坏了工商业机制,故生产事业只好转入农村。

在农村生产须有集散功能,因为农村工业产量不大,物品集散的机制可以形成全国性 的经济网络。从汉武帝时代开始,织成了全国经济交换网,这使得中国经济被整合为一, 直到19世纪40年代海运通行以前,中国的经济网络是国家得以统一的重要因素。

再次是文化方面的整合。通过察举制度,各地精英都汇集到中央,而中央又有学校。 在汉成帝时,博士弟子约有3万人。在中国统一尚表完成时,有些学者已经在做文上的 整合,如吕不韦编《吕氏春秋》,淮南王刘安编《淮南子},董仲舒编《春秋繁露》,司马迁作整 体历史的构建工作……这些成果共同构成了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

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三个层面兼括并至、无所不包的大系统才使得汉朝文化能够 兼容并蓄,各地不同的人群愿意留在这个大系统中,也使得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以汉人自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人多认同自己是汉人,汉朝将各种不同来源、不同背景的中国人融铸成了一个 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

B. 和犹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等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不同,中国人不分族群,而 是以文化来定义。

C. 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汉朝对中国的意义更是一个共有身份的认同,这是历史上 其他朝代未能做到的。

D. 因为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所以“汉人”这种身份认同 才能一直维持到今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汉武帝时代形成的全国经济网络是国家得以统一的重要因素,直到19世纪40年代 它才因海运通行被取代。

B. 汉朝察举制度为政治统治集团打下了基础,同时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几千年的 传统。

C. 汉朝政府并没有主动整合全国的经济网络,但当时农村的物品集散机制却无意中织 成了全国经济交换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武帝时实行严酷的税收政策,破坏了城市的工商业机制,逼迫民间的生产事业转 人农村。

B. 汉朝的察举制度使得中央能够汇集全国各地的精英,这在促迸中国文化整合方面功不可没。

C. 在政治、经济、文化系统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汉朝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同时也获得了中国人几千年的认同。

D. 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的构成源于汉代很多学者的努力,如吕不韦、刘安、董 仲舒、司马迁等人。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陆谷孙:低调的“老神仙”

刘建芳

74岁的复旦大学教授、博导陆谷孙,被学生们昵称为“陆老神仙”。

如今,年过古稀的陆先生保持着非常规律而忙碌的生活节奏——每天早晨7时左右起床;早餐后,快速浏览 当天英语新闻;紧接着,开始为明年即将付梓的《中华汉英大词典》审改校样。从这个学期开始,74岁的陆先生不再给 科生上课,他终于可以全身心投入这件让他牵挂了20多年的事。

提及陆先生,他的得意门生、词典编纂团队亲密战友、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副院长高永伟的语气里充满敬意。“陆老执教四十年,一直坚持为本科生开课,直到本学期才因身体问题,暂时离开复旦的讲台。他的英美散文课是很多复旦毕业生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2012年,陆先生以最高票被学生选为“复旦十大杰出教授”。在其荣誉无数的一生里,这是他最看重的一顶 桂冠。高永伟介绍,陆老一直认为教书育人,哪怕只能影响到一两个人,也是一件乐事。几年前,为了通晓世情,与时代 接轨,陆老曾把讲台搬上微博,在那里化身“陆老神仙”,与网友探讨“小清新”“萌 ”等新兴词汇的准确英译。无论在网上还是生活中,他都是那个乐观的老顽童,与弟子们亲密互动,是活词典,也是教科书。去年11月开始,他回归内心,独享静思,专注于词典编纂,不再更新微博。

“陆老神仙”负责的《中华汉英大词典》的编纂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1991年。那时,《英汉大词典》刚编完,这一干又是20多年。从“文革”期间被“发配去与字打交道”——编新《英汉大词典》,陆谷孙便开始与词典结缘,一编就是一辈子。1991年出版《英汉大词典》第一版,2007年第二版,一字一句的苦心 斟酌背后,是一个求索者青丝变白发的不懈追求。传说在欧洲,惩罚一个人的方式就是让他去编词典,而在陆先生眼里, 这份极为枯燥而漫长的工作,却乐趣无穷。

在复旦从教数十载,陆先生可谓桃李满天下。他的言传身教,给弟子们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回忆起当年跟随老师编纂《英汉大词典》第二版的经历时,高永伟仍然记忆犹新。

“那是2001年底,我跟随陆先生读博。他首先让我们新人通读第一版,那时我们会把一本词典拆掉,随身带着, 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看看。他想让我们培养对词典的感觉,包括一些微观结构、布局……先仔细通读,综合多方意见,参考众多资料,反复补充、修订、审定,然后还有层层审稿和校稿。”说这些话的时候,高永伟的语调不自 觉地变得温和起来,他说,“有陆老在,我们做得很安心。”

让高永伟印象最深的,是陆先生的淡泊名利——他很少接受采访,颁奖也是避之不及。四年前的师德标兵奖 ,就是高永伟代领的,“他太忙了,不想生活受到过多打扰,也不愿把时间耗费在领奖典礼上”。最近荣获第 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陆先生一如往常般低调,就像他面对媒体时反复强调的那样:编词典的 影响没那么大,而且是集体功劳,不能一个人顶着一组人的名义去拿奖。

孜孜不倦的“陆老神仙”,一直保持着活跃的创新思维,对词典的未来发展也有自己的构想。他认为,以后 的词典应该充满互动性,使用者同时也是编写者,互动性就像维基百科一样。他说自己编词典是寻章摘句老雕虫,时下也 需要更多精通科技的数字化人才。

修订、审定、审稿……一部词典在问世前要经历层层打磨,编纂幕者若无兴趣,无疑会深受煎熬。在陆先 生身边耳濡目染,高永伟早已学会享受这一份沉默、低调而内涵丰富的工作。“要培养对新词的敏感,你或许是第一个找到它最准确中文释义的人,你无形中会成为一个新词的发明者,这种乐趣难以言表。词典是文化的忠实记载者,看词典就像在看一幅历史画卷,这难道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么 ”说这话时,高永伟眼中闪动着灼人的光芒。

                                    (摘编自《新民晚报》2014年12月17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陆谷孙人生的最好写照。陆谷孙教本科生、编词典等工作,为低调的他赢得了他并不怎样看重的各种荣誉。

B. 陆谷孙教书、编词典四十年,年龄虽大了,但思想依然年轻。他把讲台搬上微博,与网友交流,甚至设想将来的词典要有互动性。

C. 陆谷孙最初并不很愿意去编词典,他是被“发配”去编新《英汉大词典》的,但最终这份极枯燥而漫长的工作给他带来了无穷乐趣。

D. 陆谷孙教书,得到学生的髙度认可;编辞典,获得社会给予的很大荣誉,他做这些事很快乐,并且把这种快乐传递给了他的学生们。

2.陆谷孙的“低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文中用了较多的篇幅写高永伟,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阅读《照相师》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照相师来了,女孩们激动起来。

②寻找焦点的人,首先成了焦点。瞧他那一身打扮,大波浪的披肩发,直筒裤子,尖头皮鞋,花格衬衫,套着一个鼓鼓囊囊的红背心。要是村里哪个小伙子装扮成这样,不被人说成“二流子”才怪呢。可是他这样装扮,村里人觉得理所当然。要知道,人家是照相师呢,胸前吊着的相机为他的职业做了证明。村里人不会用“艺术气质”这样的词语,但是他们知道持有相机的人,应该不同凡俗,可以异于常人。人们或远或近地看着他,想像着自己或者某个亲人的面容,仿佛他的到来是为了提醒记忆里的一些事物。

③女孩们是他的主要顾客。她们奔走相告:照相师来了!照相啵?啊?在哪儿?听到消息的女孩先是惊喜,然后故意掩饰自己的激动:我看看有没有合适的衣服,你先去吧。传达消息的女孩当然知道对方心理,一个劲催:还不快收拾,照相师说走就走了。④于是,女孩们一个一个站到了他的镜头前。有单个的,有合影的,也有抱着孩子,也有搀扶着老人的。他调着焦距,变换着姿势,寻找最佳角度,捕捉人们最自然最生动的表情。他知道快门按下的瞬间,美与梦想将定格为永恒。无论是出于艺术的考虑,还是出于生意的原因,他都不敢马虎一点儿。当他将冲洗出来的照片交到人们手上时,人们会左右端详,如果再夸赞几句,他就觉得极有成就。

⑤照相师也遇到过不喜欢照相的女孩。

⑥盐码村的女孩小茴就不喜欢照相。小茴家门前有几株月季,村里的女孩都喜欢以她家的月季为背景照相。人们一来,小茴就悄悄地溜了。

⑦那一天,照相师进村不久 就下了雨,他慌乱中躲到了小茴家的瓜架下。小茴和她母亲从地里匆匆回来了,赶紧开了门,叫她去屋子里。他发现这个平时冷冰冰的女孩其实很好,热情善良,她给他拿来干净的毛巾擦水,给他倒上热腾腾的茶,冒雨去做豆腐的人家打来了豆腐,让他不要过意不去,就像到自己家一样。

⑧吃饭时,照相师发现,小茴的左眼眉梢间上角隐藏着一个米粒一样大的疤痕,不是很深,并不显眼。他想,小茴不爱照相,是不是因为这个细小的疤痕呢?

⑨吃过饭,雨也停了,照相师说,我给你们照张相吧?母亲笑笑,看着女儿。小茴低头不语。照相师走到月季花跟前,摘了一朵,对她说,我给你照一张拿着花的照片,保证好看。小茴的眼睛里放出了惊喜的光芒。

⑩她站到月季花跟前,将那朵被雨水润得更显明艳的花举了起来,花朵遮住了她四分之一的脸庞,露出了忧伤而又憧憬的表情。照相师感到了一种别致的美,神秘,梦幻。他轻轻按下了快门。接着,他又给小茴的母亲照料了一张,还给母女俩照了合影。

⑪几天之后,照相师送来了照片,小茴扫了一眼,就很快收了起来。照相师笑笑,你是我拍到的最好看的女孩。

⑫小茴的脸红了。

⑬照相师又拿出一张照片,说你看看,知道这是谁吗?小茴盯着照片上的女子问:是谁?照相师说:我对象,她腿有残疾,但是人很好,性格开朗,头一次一见面,她就把我我吸引了。真的很漂亮!小茴笑着点头。

⑭照相师说:我们明年想开个照相馆,等你有了男朋友带去我那里合影啊,免费!

⑮小茴的脸又红了。

⑯照相师笑笑,说我走了。他走了几步,回头看了一下,小茴子已经不见了。他知道她一定躲到屋里欣赏自己的照片去了。其实他的妻子并无残疾。他为这个临时 想出的谎言默默地抱怨了自己一下,算是对妻子的歉意,然后大声吆喝起来:“照相啦,照相——照相啦——”                                                 

(选自《百花园》)

1.下列各项中,对本文分析、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 照相师来到乡下,村里的人就激动起来,奔走相告,这从一个侧面表现了特定时期农村生活条件的落后,同时表现了乡下民风的淳厚。

B. 照相师不仅有艺术气质,而且有艺术良知,他固然要靠照相赚钱养家糊口,不过也通过照相把让他照相的人的美与梦想定格为永恒

C. 村里的女孩都喜欢以小茴家的月季为背景照相,可是小茴见他们来照相就悄悄的溜掉,这说明小茴是个不喜热闹、性格孤僻的女孩。

D. 小茴在照相时举起被雨水润得更显明艳的月季花,遮掩住了她的疤痕,还为她增添了靓丽,所以照相师说她是他拍到的最好看的女孩。

E. 村民们对照相师非常友好,照相师尽心尽力为村民们照出令他们满意的相片,他们之间充满温情,他们身上的真善美是小说的动人之处

2.读完全文,请你简要说说文中的照相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3.小说为什么以照相师的心理活动和吆喝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阙,字廷心,世家河西武威。少丧父,授徒以养母,与吴澄弟子张恒游,文学日进。元统元年,赐进士及第,授同知泗州事,为政严明,宿吏皆惮之。俄召入,应奉翰林文字。以不阿权贵,弃官归。寻以修辽、金、宋三史召,复入翰林,为修撰。出为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会莫徭蛮反,右丞沙班当帅师,坚不往,无敢让之者。阙曰:“右丞当往,受天子命为重臣,不思执弓矢讨贼,乃欲自逸邪!”沙班曰:“郎中语固是,如刍饷不足何?”阙曰:“右丞第往,此不难致也。”阙下令趣之,三日皆集,沙班行。至正十二年,改宣慰司为都元帅府,治淮西,起阙副使、佥都元帅府事,分兵守安庆。于时南北音问隔绝,兵食俱乏,抵官十日而寇至,拒却之。乃集有司与诸将议屯田战守计,环境筑堡寨,选精甲外捍,而耕稼于中。明年,春夏大饥,人相食,乃捐俸为粥以食之,得活者甚众。民失业者数万,咸安集之。升副元帅。十五年夏,大雨,江涨,屯田禾半没,城下水涌,有物吼声如雷,阙祠以少牢,水辄缩。秋稼登,得粮三万斛。俄升都元帅,守安庆。十月,贼薄城下。戊申,贼并军攻东西二门,西门势尤急,阙身当之,徒步提戈为士卒先。士卒号哭止之,挥戈愈力,斩首无算,而阙亦被十余创。日中城陷,城中火起,阙知不可为,引刀自刭,堕清水塘中。阙妻耶卜氏及子德生、女福童皆赴井死。城中民相率登城楼,自捐其梯曰:“宁俱死此,誓不从贼。”焚死者以千计。阙号令严信,与下同甘苦,然稍有违令,即斩以徇。当出战,矢石乱下如雨,士以盾蔽阙,阙却之曰:“汝辈亦有命,何蔽我为!”。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卒时年五十六。

(节选自《元史·列传》,有删改)

1.对文中加点词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例如贞观、靖康、元统、至正、康熙等。

B. 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后来泛指官吏。

C. 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豕(猪)三牲具备为太牢,只有羊、豕(猪)则为少牢。

D. 古代人们用天干地支来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如文中的戊申就指至正十五年十月。

2.下面对文中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B. 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C. 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D. 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余阙正直敢言。莫徭蛮反叛之时,右丞沙班以粮草不足为借口,不愿征讨叛军,官员们都让着他,只有余阙敢站出来,直言右丞应当出征。

B. 余阙体恤民情。百姓遭遇饥荒,甚至人吃人的时候,余阙捐出俸禄赈济灾民;洪水淹没了屯田,他祭祀祈求洪水退去,当年秋天取得丰收。

C. 余阙与下属同甘苦。在战场上,余阙不理会士兵们的阻止,身先士卒,杀敌无数;余阙还拒绝士兵们用盾牌为自己遮挡落下的箭矢和垒石。

D. 余阙政令严明。余阙执政泗州时,即使是经验阅历丰富的官吏们都很怕他。余阙治军也很严明,如果有人违背军令,他就会将其斩首示众。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阙曰:“右丞第往,此不难致也。”阙下令趣之,三日皆集,沙班行。

(2)城中民相率登城楼,自捐其梯曰:“宁俱死此,誓不从贼。”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问题。(6分)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憎,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3分)

 

 

四、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_____________。(《寡人之于国也》) 

(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__________________。(《过秦论》)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________________。(《劝学》)

(5)问君西游何时还?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五、选择题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 剂(t iáo)   广(mào)      告(dǎo)        无音信(yǎo)

B. 棘(jīng)    呻(yín)       现(duì)       人听闻(hài)

C. 奋(kàng)    切(cuō)       尬(gān)       咤风云(chì)

D. 躇(chóu)    焦(zhuó)      探(g uī)      见不鲜(shù)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辐射  棉絮  乖张  归根结蒂

B.膨胀  暇想  倩影  自命得意

C.囊括  蹂躏  横亘  逆来顺受

D.洗漱  嬉闹  商榷  惴惴不安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对贾府这个贵族家庭的饮食起居各方面的生活细节进行了真切细致的描写,表现了这个钟鸣鼎食的诗礼之家“树倒猢狲散”的没落过程。

B. 《三国演义》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围绕蜀、魏、吴三国展开了三方角逐的宏大场面,表现了对建立一个仁德爱民、统一强大的政权的向往。

C. 塞万提斯一生左冲右突,期盼有所建树,但都事与愿违,晚年蜗居在一个下等公寓,潜心文学创作,苦口婆心,完成了《堂吉诃德》的写作。

D. 巴尔扎克通过他那深邃的眼光看到当时封建贵族社会已经日薄西山,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资产者统治的社会,金钱取代一切成了人们的上帝。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表述没有语病的项是 

A.未来十年治理中国,是可能全球最为艰难的工作之一。

B.全球最为艰难的工作之一,可能是治理中国的未来十年。

C.治理未来十年的中国,可能是全球最为艰难的工作之一。

D.未来十年里在全球最为艰难工作,可能是治理中国。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然而,我们的大脑对音乐的感知却不是这样。

②所以要有交响乐,也正是这样的“和声”才使得我们这个世 界充满趣味。

③例如管弦乐的合奏,音波虽然混合,但是管乐声 和弦乐声仍然保持各自的特点。

④物理学家们长期热衷于研究的现象都是整体等于所有部分的加合,声音就是这样的。

⑤整体可以大于部分之和,这一事实现在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但是曾经让物理学家们感到非常窘困。

⑥虽然管乐声和弦乐声独立地进入我们的耳朵,但是这两种声音的“和声”对我们的情感所产生的影响却远远大于这两种乐器的单独作用。

A. ④①③⑥②⑤    B. ④③①⑤⑥②

C. ⑤③④①②⑥    D. ⑤④③①⑥②

 

六、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出这样的春游情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请为下面两副对联分别拟写下联和上联,概述这一春游情景。(5分)   

1第一副:  上联:呼朋引伴踏春去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副:  上联:_____________     下联:童子六七沂水濯衣衣犹香

 

七、材料作文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渎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随着各种自拍神器的横空出世,借助美颜相机、美图秀秀等自拍软件的神效,矮穷矬、黑穷丑能瞬间变为高富帅、白富美,这满足了不少男女的爱美之心,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对真实的掩盖,是自欺也是欺人。近日有一款反美颜应用软件问世。该软件号称能消除美图效果,将美丽瞬间打回原形。不少人坦言,上社交网站再也不用担心被欺骗了,但也有人认为将真实的生活美化一下又有何妨?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观点。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抄袭。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