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广西省桂林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论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

旷世奇才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批评家。在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的认识上,苏轼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渊源。

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 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基于此,他重视文学积极的社会作用,强调有为而作,针砭时弊。他在《题柳子厚诗》中写道:“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 病。”所谓“有为而作”,目的在于揭发当世政治的过失和社会中的种种不平,从而达到“疗饥”“伐病”的功效。苏轼的意图十分明确,写诗就要充分发挥诗歌的 社会功能,有所劝诫,有补于世。不能一味地粉饰现实,阿谀奉承。苏轼在向哲宗皇帝申述自己因诗获罪的原因时说:“昔先帝召臣上殿,访问古今,敕臣今后遇事 即言。其后臣屡论事,未蒙施行,仍复作诗文,寓物以讽,庶几流传上达,感悟圣意。”这说明苏轼确是有意继承风、骚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提倡充分发挥文学的 社会功能,以揭发流弊、拯时救世。苏轼《答乔舍入启》中写道:“某闻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国之将兴也,贵其本而贱其 末:道之将废也,取其后而弃其先。用舍之间,安危攸寄。”作者把文章重“体用”还是重“华采”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强调“以体用为本”。“以体用为本” 与“有为而作”的精神完全一致,都是苏轼文艺中儒家兼济天下思想的反映。

苏轼认为诗画要传神, 而满足于摹写物象,意尽句中,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对苏轼诗贵传神的见解,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剖析:其一、诗要传客观物象之神。苏轼《评诗人写物》 云:“诗人有写物之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他木殆不可以当此。”其二、诗要有“超以象外”的远韵。“远韵”是“神似”的自然发展,言有尽而意无穷, 在“超以象外”的无限时空中,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与回味的余地,这就是“远韵”。其三、诗歌创作要有“空静”的心态。苏轼《送参寥师》诗云:“欲令诗语 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只有处心于静境,才能摆脱动境的干扰,才能洞察万物的纷纭变化;只有置心于虚空,才不为成见所蔽,才能容纳万 般妙境。唯其如此,才能写出体物传神、意境深邃的诗篇。而要使心境“空且静”。首先必须从烦琐的世俗事务中摆脱出来,使身心闲逸。闲逸才有空静,空静才有 妙境和远韵。

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 画折枝二首·其一》云:“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文艺形式,但苏轼认为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即“天工与清新”。“天工”, 意谓出于自然,无须雕琢。凡出自“天工”者,必有创作者的个性,给人以“清新”之感。苏轼在评论诗歌时,常常用天工清新作为审美标准。在苏轼看来,自然清 新的诗可以当餐,可以提神,清新是诗的生命,美的极致。苏轼“天工清新”的审美原则渊源于庄子的美学思想,《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素朴而天 下莫能与之争美”,以及“法天贵真”等,就已道出了不事人工雕凿的“天工”的实质。在苏轼的哲学思想中,最高的范畴也正是“自然”或“道”。苏轼追求自然 之美,实际上是以他最理想的、至高无上的“道”或“自然”作为他关学追求的最高准则。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出色的文学批评家,苏轼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有着独特的见解,这些见解与其政治、哲学思想密切相关。

B. 苏轼把文章重“体用”还是重“华采”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强调“以体用为本”,“用舍之间,安危攸寄”。因此苏轼认为写文章时“体用”与“华采”同等重要。

C. 苏轼主张诗贵传神,认为成功的艺术作品不应追求摹写物象,而要传客观物象之神,且须具备“超以象外”的远韵。

D. 苏轼的“天工清新”的审美原则,渊源于庄子的美学思想,常常被他用来作为评论诗歌的审美标准。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苏轼引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说明诗人要具备“写物之功”,传客观物象之神,达到“神似”,方能为“远韵”和“空静”提供发展空间。

B. 苏轼把“自然”或“道”作为自己美学追求的最高准则,提出了“天工与清新”的诗画美学标准,认为出自“天工”者,会给人以“清新”之感。因为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一样工,苏轼认为“天工与清新”的审美标准适合评价诗歌而不适合评价画。

C. 只有摆脱动境的干扰和成见的蒙蔽,方能让心于静境与虚空,才能够把握住万物的变化,容纳各种各样的妙境,进而创作出传神诗篇。

D. 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他有意继承风、骚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并通过创作来实现文学揭发流弊、拯时救世的社会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然苏轼因诗获罪,然而通过他向皇帝申述自己获罪原因时的言语,我们却依然可以发现他对诗歌有所劝诫、有补于世的社会价值的认同和坚持。

B. 苏轼评价王维诗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王维在创作诗画时,分不清诗画产生的现象。

C. 林逋《梅花》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对梅花枝条和香气进行了准确生动的描写,这符合苏轼“诗要传客观物象之神”的标准。

D. 孟郊落第所作“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极尽忧伤,而得第所作“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则欣喜无比,这体现了苏轼所追求的自然之美。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加来道雄

我想知道上帝怎样创造了这个世界,对这样或那样的具体现象我不太感兴趣。我想知道世界的内在规律,其余则是细枝末节。——爱因斯坦

(1)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

(2)记得那时我的父母不时带我去旧金山游览著名的日本茶园。我蹲在那里的一个小池边,为慢慢畅游在水底睡莲之中五彩斑斓的鲤鱼所陶醉。这是我最快乐的童年记忆之一。

(3)在那静静的时刻,我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我常常给自己提一些只有小孩才问的问题,比如水池中鲤鱼怎样观察它们周围的世界。我想,它们的世界一定奇妙无比!

(4)鲤鱼们的一生就在这浅浅的水池中度过。它们相信它们的“宇宙”就由阴暗的池水和睡莲构成。它们大部分时间在池底漫游,因此它们只模糊地意识到在水面之上存在有另一个外部世界。我的世界的本质超过了它们的理解能力。我喜欢坐在距离鲤鱼仅仅几十厘米的地方,然而,我们之间却如距深渊。鲤鱼和我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宇宙之中,从来不进入对方的世界,我们之间被水面这一薄薄的“栅栏”分隔开来。

(5)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我想这个鲤鱼“科学家”会对那些提出在睡莲之外还存在有另外一个平行世界的鱼冷嘲热讽。他们认为,唯一真实存在的事物就是鱼儿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水池就是一切。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6)有一次,我遇到了一场暴雨。我注意到成千上万的小雨滴轰击在池水的表面。池水变得混乱,水中的睡莲在汹涌不息的水波冲刷下摇摆不定。在躲避风雨之时,我想弄清楚周围发生的一切将会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在鲤鱼们的眼中。在它们看来,睡莲似乎是自己在运动,没有任何东西冲刷它们。因为就像我们看不见我们周围的空气和空间一样,鲤鱼们也看不见它们赖以生存的水,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

(7)我想,鲤鱼“科学家们”将会聪明地杜撰某种虚构的东西——它被称为“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由于不能理解在看不见的水面上存在的水波,它们将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睡莲之所以能够不被触摸而运动,是因为有一种看不见的神秘力在对它起作用。它们可能给这种错觉起一个高深莫测的名称(如超距作用,或没有任何接触睡莲即会运动的能力)。

(8)我曾想,如果在池水中抓出一个鲤鱼“科学家”,事情将会怎么样呢?放回池水之前,它可能随着我的查看而狂乱挣扎。那么别的鲤鱼又将怎样看待这件事呢?对于它们而言,这确实是一件可怖的事情。它们第一次意识到有一位鲤鱼“科学家”从它们的宇宙中消失了。就那么简简单单,没有留下任何踪迹。不管在它们的宇宙中怎么寻找,就是没有这条丢失的鲤鱼的踪影。然而,就那么几秒钟,当我把它放回池水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便突然冒了出来。对于别的鲤鱼而言,这真是一个奇迹。

(9)待神智镇定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就会讲述一个真正令它们惊诧不已的传奇故事。它说:“突然之间,不知怎的我就被拉出了咱们的宇宙(池水),投进了一个冥冥世界,那里有令人目眩的强光和我从未见过的奇形怪状的物体。最奇怪的是那个抓住我的生物竟然一点也不像鱼。更使我震惊的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它的鳍,但是没有鳍它还是能够运动。我感觉到熟悉的自然规律不再适合于这个冥冥世界。随后,我发现自己突然又被扔回了咱们的世界。”(当然,这个到宇宙之外一游的故事对于鲤鱼是怪诞的,大多数鱼都认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

(10)我常想,我们就像自鸣得意地在池中游动的鲤鱼。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我们的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就像鲤鱼一样,我们认为宇宙之中只包含有熟悉可见的东西。我们自以为是地拒绝承认就在我们的宇宙跟前存在有别的平行宇宙或多维空间,而这些都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力。如果我们的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那仅仅是因为他们不能用眼见演出充满于我们周围空间的不可看见的各种振动。一些科学家鄙视更高维数世界的说法,是因为他们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它。

(11)此后,我一直对存在高维世界的可能极感兴趣。像许多孩子一样,我贪婪地阅读这样一类历险故事,其中讲述的是时间旅行者进入别的多维空间,探索我们看不见的平行宇宙,在那里能很容易使通常的物理定律不再起作用。我长大后想知道,是否在百慕大三角洲神秘失踪的船只进入了一个空间漏洞,我对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惊叹不已,书中超维空间旅行的发现导致了一个银河帝国的兴起。

……

(——节选自加来道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 鲤鱼“科学家”会对那些提出睡莲之外还存在有另外一个平等世界的鱼冷嘲热讽。它们认为,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B. 鲤鱼和我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宇宙之中,我喜欢坐在离它们很近的地方经常进入对方的世界,即使我们之间被水面这一薄薄的“栅栏”分隔开来。

C. 第(9)段中加点的“冥冥世界”指的是:有令人目眩的强光和鲤鱼从未见过的奇形怪状的生物的世界(即人类世界);“熟习的自然规律”指的是:有鳍才能运动。

D. 文章中说到“鲤鱼‘科学家’”时,都要把“科学家”加上引号。这里引号,表示所引的词语有特殊意义,它不同于我们通常使用的“科学家”一词的含义,而是假想的鲤鱼世界里的“‘有智慧’的鲤鱼”。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有误的两项是

A. 作者在文章开篇引用爱因斯坦这句话,既表示对爱因斯坦科学探索精神的崇敬和对爱因斯坦探索宇宙的意义的理解,也表明自己一生求索的目标和对自己探索宇宙本质的意义的认识。

B. 对鲤鱼世界的遐想,使作者感悟到人类观察角度的局限。这种遐想给予作者的意义是充分挖掘了他的好奇心和发挥了想象力,从而激发了自己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激情。

C. 我们的科学家发明了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提出了高维数世界的说法,引起了超维空间旅行,超维空间旅行的发现使一个银河帝国的兴起。

D. 水中的睡莲由于遭遇一场雨而在水波的冲刷之下摇摆不定。在鲤鱼们看来,这将是令它们困惑不解的事情。作者推测,鲤鱼“科学家”由此会杜撰出某种“力”,并认为睡莲之所以能够不被触摸而运动,就是因为有一种它们看不见的神秘的力对睡莲起了作用。

E. 在文中,作者思考“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而鲤鱼“科学家”却不懂思考。可见人类与鲤鱼在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上是有极大区别的。

3.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请简要分析。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暮鼓

冷清秋

(1)方老爷子在南京城突然有了去处。

(2)他在鼓楼附近新认了一门亲戚。姓唐,逢年过节什么的方老爷子总要拎点东西去看望。其实,也不是单逢年过节,隔三差五的方老爷子常去。

(3)去了,无非也就是熟人见面时常说的那几句老话。说完,就没话了,俩老头都靠在那个旧沙发上晒太阳。有时,方老爷子去了,亲戚正在忙着。方老爷子就自己靠在沙发上,看天,看云,看飞过的鸟,树上落下的叶子。或者干脆弹弹衣襟上的灰,站起来踩跺鞋上的尘。

(4)对了,忘告诉你了。方老爷子这门亲戚可不是个吃闲饭的。虽说年纪有七十多岁了,但眼不花耳不聋的,不但会剃头刮脸掏耳朵,还会在生意不忙时,撸起袖子,虎虎生风地打一套小洪拳。但最最吸引方老爷子的却是他会吼那种叫人听了连肠子都打颤的秦腔。

(5)当初,方老爷子就是被这一嗓子给拽了去,再也挪不开脚步。

(6)原本那天被儿子载去听戏,经过鼓楼附近时,遥遥传来一嗓子,如老汉哭坟般凄凉婉转,方老爷子一下子坐直了身子不瞌睡了。待第二嗓子透来时,方老爷子说,掉头!掉头!赶紧的!人和人之间向来讲一个缘,也讲究一个巧。那天,这机缘巧合就撞在了一起。方老爷子那天坐在理发棚的破沙发上看人家边忙活边唱曲。

(7)掌灯时分才想起走。人站起来,却又扭回头,一脸羞色地说我喊你声老哥吧。说完就真的叫了一声老哥哥。紧接着,老陕话羞羞答答就出来了,其实额叫你老哥你也不亏啊,眼看你是要长额几岁的嘛。多了额这个老弟,虽说帮不上甚忙,但是逢晴天黄昏过来谝谝还是可以滴。看对方并不多言语,方老爷子就挥挥手说,不管你认不认,这门亲戚额今儿算是认了。今儿算是摸个门,以后咱常来往哈。

(8)第二次来的早上,方老爷子一踏进来,将手提袋朝破沙发上一扔,说,看看额给你带啥了。亲戚瞥一眼却不悦。慢腾腾地说,弄这叫啥嘛,来就来吧,礼节还怪大。话虽这么说,后来端起桌上那个紫砂壶还是吱溜溜下去多半壶。

(9)亲戚忙时,方老爷子就和来理发的那帮工人们唠叨,也不管听不听得懂,爱不爱听。反正只看一支支递过去的烟被对方接了,就拉开了话匣子。方老爷子常常感叹,说,难得我这把老骨头老了老了,还能有这福气。免费理发不说,还能听到乡音听到戏哩。再来,看亲戚在数零碎钞票,方老爷子就打趣,老哥你干脆费费事,收下额这个徒弟如何?

(10)有时,方老爷子干脆半下午过来,来时揣上自己常喝的烧酒,路上在熟食店包上几样卤味。俩人能从下午直喝到月挂树梢。有时,亲戚也搓着手挽留,说要不……就歇这儿吧?方老爷子却说,你再来个信天游,我踩着你的曲曲儿走。

(11)就这样,一次次的,听着来,听着去。方老爷子以为可以一辈子。

(12)可有一天他赶着来时,工棚不见了,简易的理发橱也不见了。仰起头,才发现高楼已经建成了,正在清理周边环境。方老爷子急的见人就拽,很费劲地描述,却没一个人晓得。

(13)抬头看看那鼓楼还在,暮色渐隐下如燃烧后的碳透着暗光。方老爷子突然很想爬上鼓楼去看看。这想法一出来他就真的站在了鼓楼上。

(14)爬上去,方老爷子发现世界被分为了两层。街道上喧闹嘈杂,人潮汹涌,车水马龙,霓虹闪烁。仰头,天沉沉的落得很低。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准确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里的“突然”一词描写了方老爷子的心理,表达他对于“有了去处”的惊讶与意外。

B. 小说开头说方老爷子在南京鼓楼附近新认了一门亲戚,暗示了他生活的艰辛。

C. 小说运用了肖像、动作、心理、语言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主人公,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D. “鼓楼还在,暮色渐隐下如燃烧后的碳透着暗光”这段景物描写既照应了标题“暮鼓”,又暗示了小说主题。

2.结合全文,谈谈第(11)段划线部分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3.方老爷子认亲是源于“秦腔”,也痴迷于“秦腔”。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秦腔”含意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已,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B.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C.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D.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六艺”:在本文中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与《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所指代的内容不同。

B. “永元”:古代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首创。古代皇帝中,有的皇帝有许多个年号。

C. “孝廉”:古代科举考试后,中了举人的人,被别人推荐做官,才能称为孝廉。这里指张衡参加科举考试后,被别人推举为孝廉。

D. 本文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断代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衡传》一文,不仅写出了张衡在文学方面的成就,还记载了他擅长术学,精通天文,懂得历法推算,设计制作了浑天仪、候风地动仪等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还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为人与政治才能。

B. 张衡在顺帝初年两镒升迁后做了太史令。由于不慕权贵,总是得不到升迁,在离开太史令职位五年后,就回到了原籍南阳西鄂。

C. 候风地动仪是张衡在科技上的一个重大成就。它制作精巧灵敏,能在人察知不到的情况下指示发生地震的方向,陇西地震一事使人们都信服了它的精妙。

D. 张衡在永元年间多次被征召,但是都没有去任官。永和初年外放担任河间王的相,在任河间相期间,张衡从严执法,政治清明,赢得了称赞。可三年后自己请求辞职回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2)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直点秋景。一开始就呈现出秋风萧瑟冷落凄清的悲凉景色。玉露,枫林,霜打枫林,林叶转红,山峡之间秋气凛然,中间加一“凋伤”,秋意全出。

B. 颔联用了由实及虚的联想手法,面对眼前浩荡翻滚的长江波浪,联想到唐王朝的边境与外族的战争依旧阴云密布,随时可能爆发,表达了杜甫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C. 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故园”指夔州。

D. 尾联进一步把秋思写足。寒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此二句,关合全诗,回到景物,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羁旅之情更见艰难,不胜悲凉。“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E. 全诗因秋起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三四句承接一二句;触景伤怀,五六句转七八句。起伏回环,回肠荡气。

2.“‘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结合你对杜甫《登高》中对“万里悲愁常作客”中“秋”的理解,你认为本诗中 “悲秋”有哪些丰富的含义?

 

四、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的《劝学》中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了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不足的道理。

(2)李商隐在《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                      。”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登临所见又处处关合古人古事,紧紧扣住题序中的“怀古”二字,首先想到孙权在建都南京以前曾建都京口,因此作者登高望远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千古江山,                        。”

 

五、选择题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几千来,人类不断探索宇宙,我们对宇宙及我们在宇宙中所处的地位得到了最惊人的和出奇制胜的发现。

B. 词的句式错落有致,长短悬殊。小令显得轻灵飞动,长调则更便于写景,叙事和抒情的交互整合。

C. 另一方面,这位流氓武士(指福斯塔夫,莎士比亚剧中人物)很有平民色彩,机智务实,达观幽默,活泼快乐,妙语连珠,带出许多令人捧腹的喜剧情节与笑料,让广大观众觉得音容宛在

D. 他俩的关系特别好。 在逢年过节时,他们彼此总是礼尚往来地为对方家的老人送去礼物。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宇宙因为辽阔无垠,所以那些我们所熟悉的适用于地球的量度单位——米、英里等已经没有意义,我们用光速来量度我们与宇宙之间的距离。

B. 英国动物生态学家罗伯特·亨特指出:动物游戏行为是如此复杂的行为。亨德和所有研究动物游戏行为的专家都相信,要解开动物游戏的所有秘密,还需要做更加深入。

C. 今年春天,桂林持续下雨。本着安全为原则,为避免山体滑坡带来的伤害,住在山脚下的几户人家,在政府的安排下,集中安置到了安全的地方。

D. 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却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却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①    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    ②   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③    ,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   ④    我们的子孙是在的,    ⑤   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A

然而

虽然

但是

所以

B

因为

即使

那么

所以

C

然而

即使

那么

因为

甚至

D

因为

虽然

但是

因为

然而

 

 

A. A    B. B    C. C    D. D

 

六、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中华文化是自强不息而又开放包容的文化。

中国古代哲人早就看到大自然运行的一条重要规律,并由此引申出人生的准则:“天行健,君子予以自强不息。”天道是刚健的,君子效法天道,应以刚强立身,自强不息。中华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   ①   

然而,自强不息并不是自我封闭。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化的品格。    ②   ,吸取其中的营养,使它们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佛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特有的禅学,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又如唐朝的都城长安是当时最大的国际都会,在八世纪前半叶,人口已经到达百万之多,居住着不少任职于唐朝的外国人和留学生、求法僧等,以及大量的外来的商贾。许多国家的使臣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除道教和佛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等也都得以传播。   ③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请简要概括“微电影”的特点。不超过25个字(不含标点)。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周期制作和微规模投资的视频短片。形式灵活的微电影契合了受众即时消费的诉求,而影视技术的普及让更多的人尝试微电影的制作与发布,这也正是微电影能够发展壮大的直接驱动力。当前,微电影市场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

 

七、材料作文
详细信息
12. 难度:压轴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弟子去请教师父:人生的美好希望需要什么呢?

师父道:幻想。

弟子问道:怎样才能实现人生的美好希望呢?

师父说道:去掉幻想,努力行动。

弟子不解。

师父说:人生如果没有美好的幻想,怎么会产生人生的美好希望呢?然而你如果一味地沉湎于幻想中,幻想永远只是幻想,就会成为虚幻。只有去掉幻想,努力行动,才能成就人生美好的愿望。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得脱离材料及含义的范围作文。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