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论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 旷世奇才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论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

旷世奇才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批评家。在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的认识上,苏轼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渊源。

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 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基于此,他重视文学积极的社会作用,强调有为而作,针砭时弊。他在《题柳子厚诗》中写道:“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 病。”所谓“有为而作”,目的在于揭发当世政治的过失和社会中的种种不平,从而达到“疗饥”“伐病”的功效。苏轼的意图十分明确,写诗就要充分发挥诗歌的 社会功能,有所劝诫,有补于世。不能一味地粉饰现实,阿谀奉承。苏轼在向哲宗皇帝申述自己因诗获罪的原因时说:“昔先帝召臣上殿,访问古今,敕臣今后遇事 即言。其后臣屡论事,未蒙施行,仍复作诗文,寓物以讽,庶几流传上达,感悟圣意。”这说明苏轼确是有意继承风、骚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提倡充分发挥文学的 社会功能,以揭发流弊、拯时救世。苏轼《答乔舍入启》中写道:“某闻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国之将兴也,贵其本而贱其 末:道之将废也,取其后而弃其先。用舍之间,安危攸寄。”作者把文章重“体用”还是重“华采”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强调“以体用为本”。“以体用为本” 与“有为而作”的精神完全一致,都是苏轼文艺中儒家兼济天下思想的反映。

苏轼认为诗画要传神, 而满足于摹写物象,意尽句中,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对苏轼诗贵传神的见解,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剖析:其一、诗要传客观物象之神。苏轼《评诗人写物》 云:“诗人有写物之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他木殆不可以当此。”其二、诗要有“超以象外”的远韵。“远韵”是“神似”的自然发展,言有尽而意无穷, 在“超以象外”的无限时空中,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与回味的余地,这就是“远韵”。其三、诗歌创作要有“空静”的心态。苏轼《送参寥师》诗云:“欲令诗语 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只有处心于静境,才能摆脱动境的干扰,才能洞察万物的纷纭变化;只有置心于虚空,才不为成见所蔽,才能容纳万 般妙境。唯其如此,才能写出体物传神、意境深邃的诗篇。而要使心境“空且静”。首先必须从烦琐的世俗事务中摆脱出来,使身心闲逸。闲逸才有空静,空静才有 妙境和远韵。

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 画折枝二首·其一》云:“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文艺形式,但苏轼认为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即“天工与清新”。“天工”, 意谓出于自然,无须雕琢。凡出自“天工”者,必有创作者的个性,给人以“清新”之感。苏轼在评论诗歌时,常常用天工清新作为审美标准。在苏轼看来,自然清 新的诗可以当餐,可以提神,清新是诗的生命,美的极致。苏轼“天工清新”的审美原则渊源于庄子的美学思想,《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素朴而天 下莫能与之争美”,以及“法天贵真”等,就已道出了不事人工雕凿的“天工”的实质。在苏轼的哲学思想中,最高的范畴也正是“自然”或“道”。苏轼追求自然 之美,实际上是以他最理想的、至高无上的“道”或“自然”作为他关学追求的最高准则。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出色的文学批评家,苏轼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有着独特的见解,这些见解与其政治、哲学思想密切相关。

B. 苏轼把文章重“体用”还是重“华采”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强调“以体用为本”,“用舍之间,安危攸寄”。因此苏轼认为写文章时“体用”与“华采”同等重要。

C. 苏轼主张诗贵传神,认为成功的艺术作品不应追求摹写物象,而要传客观物象之神,且须具备“超以象外”的远韵。

D. 苏轼的“天工清新”的审美原则,渊源于庄子的美学思想,常常被他用来作为评论诗歌的审美标准。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苏轼引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说明诗人要具备“写物之功”,传客观物象之神,达到“神似”,方能为“远韵”和“空静”提供发展空间。

B. 苏轼把“自然”或“道”作为自己美学追求的最高准则,提出了“天工与清新”的诗画美学标准,认为出自“天工”者,会给人以“清新”之感。因为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一样工,苏轼认为“天工与清新”的审美标准适合评价诗歌而不适合评价画。

C. 只有摆脱动境的干扰和成见的蒙蔽,方能让心于静境与虚空,才能够把握住万物的变化,容纳各种各样的妙境,进而创作出传神诗篇。

D. 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他有意继承风、骚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并通过创作来实现文学揭发流弊、拯时救世的社会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然苏轼因诗获罪,然而通过他向皇帝申述自己获罪原因时的言语,我们却依然可以发现他对诗歌有所劝诫、有补于世的社会价值的认同和坚持。

B. 苏轼评价王维诗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王维在创作诗画时,分不清诗画产生的现象。

C. 林逋《梅花》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对梅花枝条和香气进行了准确生动的描写,这符合苏轼“诗要传客观物象之神”的标准。

D. 孟郊落第所作“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极尽忧伤,而得第所作“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则欣喜无比,这体现了苏轼所追求的自然之美。

 

1.A 2.D 3.B 【解析】 1.试题分析:B. 苏轼把文章重“体用”还是重“华采”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强调“以体用为本”,“用舍之间,安危攸寄”。因此苏轼认为写文章时“体用”与“华采”同等重要。原文的意思是“体用”更重要。C. 苏轼主张诗贵传神,认为成功的艺术作品不应追求摹写物象,而要传客观物象之神,且须具备“超以象外”的远韵。“认为成功的艺术作品不应追求摹写物象”理解有误。原文“而满足于摹写物象,意尽句中,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D. 苏轼的“天工清新”的审美原则,渊源于庄子的美学思想,常常被他用来作为评论诗歌的审美标准。根据原文“天工”的审美原则是源于庄子思想。 2.试题分析:A. 苏轼引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说明诗人要具备“写物之功”,传客观物象之神,达到“神似”,方能为“远韵”和“空静”提供发展空间。原文意思神似后有自然的远韵,选项把两个东西分开来说了。B. 苏轼把“自然”或“道”作为自己美学追求的最高准则,提出了“天工与清新”的诗画美学标准,认为出自“天工”者,会给人以“清新”之感。因为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一样工,苏轼认为“天工与清新”的审美标准适合评价诗歌而不适合评价画。C. 只有摆脱动境的干扰和成见的蒙蔽,方能让心于静境与虚空,才能够把握住万物的变化,容纳各种各样的妙境,进而创作出传神诗篇。原文“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选项对原文理解有误。 3.试题分析:B. 苏轼评价王维诗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王维在创作诗画时,分不清诗画产生的现象。“这是王维在创作诗画时,分不清诗画产生的现象”理解有误,原文的意思诗画本身是一体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罗曼·罗兰说贝多芬的一生是“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困顿的杜甫,栖身的茅屋被风刮毁,心里关切的却是国家与人民。

普希金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本将会来临!”

或许你没有被这世界温柔以待,那你应该怎样待这个世界呢?请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带一路”logo设计的参赛作品,请写出除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构图寓意。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教育应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前行,_______________ ,下一代的人生就会发生方向性偏差。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创新,______________ ,而不能仅仅在枝叶上变化花样。传统教育和谐互动的核心就在于______________ ,反观现实,我们的基础教育之所以问题多多,其就在于教得太多,育得太少,教得太多,学得太少。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小黄车_________①重量轻、认证用户免押金等优势颇受市民喜爱,_________②因其只需输入四位固定密码就可以解锁,许多人轻松就可以“取巧解锁”。拥有一门技术是把双刃剑,_________③可以用来做好事,_________④可以用来做坏事。⑤,对于“取巧解锁”,社会各界都应正确对待,决不能漠视不管。

 

A

因为

而且

不仅

所以

B

/

但是

不仅

因此

C

因为

但是

因此

D

/

而且

所以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澳大利亚的悉尼剧院等并非都是当地最高的建筑物,但有谁会质疑他们是作为这个城市,甚至这个国家的地标而存在的呢?

B.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显示,在工作过程中适当的娱乐可提高幸福感和工作效率,并且能够提升士气。

C. 高考教育专家坚持认为,在高三最后的冲刺阶段,如果不适当地增大习题量,学生的能力就会下降,最终会影响考试成绩。

D. 国家广电总局就电视剧本问题提出明确要求:剧本创作要旗帜鲜明地奏响时代主旋律,弘扬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