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山东省济南市部分区县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计量活动是用数值来表示事物的量,因此,最早的计量是在学会计数之后才开始的。而数的概念大约在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旧石器时代早已萌芽了。为了避免严寒的袭击,原始人群逐渐认识到季节的变换规律而形成了随气候变化而转移到另一地带去居住的习惯。人类通过感觉器官来判断季节的变化,发现日月星辰移动位置的自然现象,并了解到月圆月缺的过程由此开始了原始的计数活动,总结出日、月、年周而复始的规律。这实际上就已经包含了开始时间这个单位的计量了。通过对时间的计量,人类逐渐了解到草本植物一年生长的规律,开始了种植活动。

在母系氏族社会,农业生产逐渐带给人们比较固定的生活来源。但在以石斧、石镰为主要生产工具的年代,集体的劳动仅仅能维持基本的生存条件。由于生活资料不丰富,在猎获到野兽或收获农产品的季节,往往由氏族首长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将食物分配给每一个成员。制肉手工业出现以后,氏族公社开始制造各种大小不同的陶罐、陶钵、陶盆等生活用具。

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转化,首先表现在生产工具有明显的进步。各地出土的这一时期的大量石器,一般都通体磨光。大型石斧、石刀、石锛等,经过精磨后器形规整,轮廓清晰,刃口锋利,大大提高了砍伐树木、开拓荒地的效率。然而,这类大型工具必须安上长柄才便于使用,考古学上称它们为复合工具。

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带动了饲养业的兴旺,使氏族公社有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在基本生存条件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可以使一小部分人脱离农业生产而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并且逐渐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于是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开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除了表现在制陶技术的提高外,还表现在金属加工业的出现。

生产工具种类的增多,逐步实現了工具的专门化。犁耕农业的出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要求男劳力更多地投入农业劳动生产,并且代替妇女成为社会主要劳动力。男子在社会经济中地位的变化,促使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社会化的大分工造成氏族公社成员之间地位上的差别,是私有观念的客观效果;而对财富的贪欲,则是人类意识形态上的变化,即平均分配的观念发生了动摇。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公社成员和女族长之间,虽有长幼地位之别,但并不表现在劳动分工成生活用品分配上有任何的不平等。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首领的地位日益显贵,并且具有支配氏族部落的权威。氏族首领将耕地分配给各个家庭耕种,生产工具和收获物归生产者私有。但氏族公社成员对氏族还负有各种义务,如耕种公田、参加村社的大型集体劳动等。公田上的收获是村社的公共积累,除了用于公共事务外,还要供给脱离第一线生产得部落领袖和少数手工业生产者。

(选自丘光明的《中国古代度量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的概念大约出现于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旧石器时代,在学会计数之后。大人才开始计量活动。

B. 在母系氏族社会,人们的生活来源比较固定,因为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将获得的食物平均分配。

C. 父系氏族公社的生产工具比母系氏族公社的要先进,更先进的工具使得砍伐树木、开拓荒地的效率大大提高。

D. 犁耕农业要求男劳力更多地投入农业劳动生产,这时男子的社会经济地位比女子的要高,使得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人们对于时间这个单位的计量,始于人们通过感觉器官逐渐认识到季节的变换规律,总结出日、月、年周而复始的规律。

B. 人们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食物来源比较稳定,这主要得益于当时饲养业十分兴旺,人们从中获得的食物比较丰富。

C. 原始社会中,一部分人脱离农业生产而从事手工业劳动并逐渐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是人们的基本生存条件得到了保障。

D.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首领地位日益显贵,有支配氏族部落的权威,与母系氏族公社时不同,出现了财物分配上的不平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间计量对古代人们的种植活动有很大作用,人们通过这一计量逐渐了解到草本植物年生长的规律,从而开始种植作物。

B.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大型石斧、石刀、石锛等工具虽经过精磨,但需安上长柄才能便于使用,否则,效率的提高可能没那么明显。

C. 在氏族公社时,人们就开始制造陶罐、陶钵、陶盆等生活用具;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制陶技术得到了提高。

D.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每个氏族成员既要耕种自己的田地,又要耕种公田、参加村社的大型集体劳动等,所得收获都是村社的公共积累。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向往阳台

刘国芳

我无数次梦见我往上带阳台的房子,在梦里我会久久地站在阳台上,看天上飘过片片白云,看地上走过芸芸众生。我在阳台上养了许多花草,把阳台装饰得美不胜收。我还在阳台上挂了一只风铃,让阳台发出美妙的声音。可惜,这仅仅是梦,梦醒了我发现我们呆在一间窄窄的屋里,我为此常常叹惜,对现实无可奈何。

我还无数次走近那些带阳台的房子,在那些带阳台的房子下,我会久久地举头仰望,看那些站在阳台上兴高采烈的大人孩子,看那些被花草装饰得美妙无比的阳台。有一户人家,真在阳台上挂了个风铃,微风吹去,“丁零丁零”的声音美妙无比。这时候我一脸的羡慕,迟迟不走。一个熟人,见我仰头张望,便问:“找人呀?”我竟然点头,我说:找我自己。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反反复复把一句话说来说去。有人问我以后嫁一个什么男人,我说嫁一个住着带阳台房子的男人。我说这话时神情严肃态度认真,但很多人都当我在开玩笑。有人也开玩笑说:有一个老头,住带阳台的房子,你嫁不? 

在我结婚那个年龄,真有人给我介绍过几个带阳台的房子的男人,但不知怎么阴差阳错,我与他们一一失之交臂,我最后只找了一个住着这么一间窄窄的房子的男人,带阳台的房子于是成了我一个长长梦。 

这个长长的梦做了很久很久,终于要结束了。 

 一天丈夫回来,说单位集资盖宿舍,问我集不集资。我说集,为什么不集,但一定要住楼上,要阳台。把集资款交上去后,我恨不得那房子气泡一样立刻吹起来,我几乎天天去看房子,有一天甚至去了三次,在我的焦急渴望中,房子真在我眼前童话般地立了起来。 

我搬进新房是一个雨天,把一切收拾好后,我在阳台上站了很久很久。夜已深了,我眼里什么也没有。有风吹来,有雨飘来,我全然不顾。在阳台上我听到沙沙的雨声,这声音以往常听,但这一次我发现沙沙的雨声乐曲一样让人痴醉。 

我对阳台的体验仅限于这个落雨的漆黑的晚上。第二天一大早我又走上阳台,但楼上楼下“咚咚”的声音搅得我没一点心情,我俯身往下看了看,又仰头往上看了看,然后问他们,你们做什么呀?

回答:封闭阳台呀。 

我很奇怪,又问:干吗封闭阳台呢?

回答:都这么做。 

仅仅是两三天后,我发现我住的那幢房子所有的阳台都封闭了,封闭阳台的玻璃有花色的、黑绿色的、咖啡色的,既漂亮又气派。于是我的阳台相形见绌了,与周围的阳台格格不入。

我和丈夫在楼下仰着头看了很久,最后丈夫说:怎么办呢? 

我也说:怎么办呢?在我们发呆时,有好心的邻居走过,邻居说:你怎么不封闭阳台呢,都封了,你不封,显得寒酸。 

邻居又说:不要不舍得呀,钱是用的。 

我和丈夫相对无言。走上阳台时,我仰头看了看天,天上真的有片片白云飘过,这时候我真舍不得把阳台封掉,但转身看见周围芸芸众生时,我觉得这阳台不封不行。 

我于是跟丈夫说:我们也把阳台封掉吧?

一个月后,我家的阳台封闭了。 

我曾经向往阳台,拥有了,又亲手封闭了它。 

一天在封闭的阳台里往外看,灰蒙蒙的天上不再有白云飘过,地上倒人影幢幢,但幢幢人影中我好像看见我自己了,原来我就是其中一员。

阳台,又成了我一个长长的梦。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常常久久地仰望那些带阳台的房子,以至于忘记了回家。这真实地表现了“我”十分“向往阳台”。

B. 在周围阳台的映衬下,在好心的邻居的劝说下,“我”决定封闭阳台,尽管“我”内心一点儿也不情愿。

C. 这筒小说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妮娓讲述了一个与阳台有关的故事,巧妙地传达出丰富的意蕴。

D. 这篇小说虽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也没有酣畅淋湾的情感,却在简简单单的叙述中融人了深刻的主题。

2.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3.小说题为“向往阳台”,但文中却花很多笔墨写封闭阳台。如果以“封闭阳台”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祖国山河沦陷,生灵涂炭。杨绛和钱钟书人在国外,心在国内。他们时刻思念着祖国,思念着亲人。他们面对国破家亡的情势,寝食难安。他们恨不能长了翅膀,快点飞回亲人的身旁。

上海已沦陷——这是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二日,“八一三”抗战结束。国民党军队撒离上海,日本侵略者进驻上海造成的。上海沦陷后,日寇在其所占领的南市.闸北、虹口、杨浦、浦东等地到处设立关卡,沿苏州河各桥口更是岗哨林立,戒备森严,许多地段被日军辟为军事警戒区。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其余部分和法租界。因英、关、法等国是中立国而未被日军占领,但是处于日军的四面包围之中,故有“孤岛”之称。

一九三八年九月,法国邮船阿多士11号正驶向中国。杨绛和钱钟书告别了法国的友人,与女儿钱瑗一起,乘坐在这艘轮船上。在回国的路程中,杨绛带着女儿到上海省视父亲。船到上海,她由钱钟书的弟弟和另一亲威接到钱家。钱钟书赴北京清华大学工作。

杨绛对自己的父亲有了更深的了解,她的女儿圆圆亦受到外祖父的万般宠爱,请看以下杨绛的追忆:

父亲在上海的朋友渐渐减少。他一次到公园散步回家说,传杨某(父亲自指)眼睛瞎掉了。我吃惊问怎会有这种谣言。原来父亲碰到一个新做了汉奸的熟人。没招呼他。那人生气.骂我父亲眼里无人。有一次我问父亲,某人为什么好久不来。父亲说他“没脸来了”。因为他也“下海”了。可是抗战的那几年,我父亲心情还是很愉快的,因为愈是在艰苦中,愈见到自己孩子对他的心意。他身边还有许多疼爱的孙儿女——

父亲不许称“外孙”或“外孙女”,他说,没什么“内孙”“外孙”。他也不爱“外公”之称。我的女儿是父亲偏宠的孙女之一,父亲教她称自己为“公”而不许称“外公”。缺憾是母亲不在了,而这又是唯一的安慰。母亲可以不用再操心或劳累。有时碰到些事,父亲不在意,母亲料想不会高兴,父亲就说,幸亏母亲不在了。

有一天,钱钟书回来满面愁容,说是他的爹爹来信,叫他到湖南蓝田去,当英文系主任,同时又可以侍奉父亲。原来早些时候,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应他的老友廖世承的恳请,到湖南蓝田帮他创建国立师范学院。钱钟书来沪探亲期间。他父亲频发函电,称自己老病,要几子也去蓝田教书。以便照料自己。恰好师院院长廖世承来上海,他反复劝说钱钟书去当英文系主任,一边伺候父亲,一边授课,公私兼顾。

杨绛认为清华这份工作不易得。他工作未满一年,凭什么也不该换工作。钱钟书并不愿丢弃清华的工作。但是他妈妈、他叔父、他的弟弟妹妹等全都主张他去。他也觉得应当去。杨绛却觉得怎么也不应当去,他应该向家人讲讲不去的道理。

杨绛和钱钟书在出国的轮船上曾吵过一架。原因只为一个法文"bon”的读音。她说他的口音带乡音。他不服,说了许多伤感情的话。杨绛也尽力伤他。然后她请同船一位能说英语的法国夫人公断。夫人说杨绛对,钱钟书错。杨绛虽然赢了,却觉得无趣,很不开心。钱钟书输了,当然也不开心。

常言道:“小夫妻船头上相骂。船杪上讲和。”他们觉得吵架很无聊,争来争去,改变不了读音的定规。他们讲定.以后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但此后几年。他们并没有各持异议。遏事两人一商量,就决定了,也不是全依他。也不是全依杨绛。他们没有争吵的必要。可是这回杨绛却觉得应该争执。

杨绛等钱钟书去了钱家,就一一告诉了自己爸爸.指望听爸爸怎么说。可是她爸爸听了脸上漠无表情,一言不发。杨绛是个乖女儿。爸爸的沉默启她深思。她想,一个人的出去就是一辈子的大事,当由自己抉择。别人只能陈说别人的道理,不该干预。尤其不该强迫他反抗父母。她记起他们夫妇早先制定的约定,决计保留自己的见解,不勉强他。

一九三九年秋,杨绛的弟弟从国外回国。这时,杨家已在苏州灵岩山“绣谷公墓”购得一块墓地,她父亲带着杨绛姐妹和弟弟一起回苏州,安葬母亲。

(摘自罗银胜(杨绛传》)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点明上海沦陷的日期——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二日.表明这是一个特殊的时刻,自然引出下文传主杨绛来到上海。

B. 杨绛的父亲刚正不阿,痛恨汉奸。他被汉奸诽谤“眼睛瞎”;某人“下海”做汉奸。他就与这个汉奸断绝了来往。

C. 杨绛的父亲公平对待子女,疼爱孩子。他不许有“内孙”与“外孙”之别,教外孙女称自己为“公”,表现出他对孩子的亲近与疼爱。

D. 文中引用杨绛的回忆文字,其中提到杨绛的母亲已经去世。文章结尾一段写杨绛和她的家人回苏州安葬母亲,照应前文,结构严谨。

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 日本占领上海后。在上海南市、闸北等地多处设置关卡戒备森严,多地被日军划为军事警戒区,因此,上海被称为“孤岛”。

B. 在遭到日本铁蹄践踏,祖国山河沦陷之时,杨绛与钱钟书人在国外,但心在国内,时刻思念着祖国与亲人,于是他们选择了回国。

C. 抗战的那几年里,杨绛父亲还是很愉快的,因为在这种艰苦环境中,子女对他更加关心,是孩子们给了他生活的希望。

D. 钱钟书要到湖南蓝田一边教书一边侍奉父亲钱基博,这样一来,杨绛与钱钟书之间产生了矛盾,杨绛不让钱钟书离开上海。

E. 对于钱钟书的“出去”的矛盾,杨绛告诉了父亲,她父亲对于他们夫妻之间的生活矛盾,不置可否,保持沉默。启迪杨绛深思。

3.对处理杨绛和钱钟书之间的矛盾,杨绛有哪些办法?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石珤,字邦彦,藁城人。父玉,山东按察使。珤与兄玢同举成化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数谢病居家,孝宗末,始进修撰。武宗始游宣府。珤上疏力谏,不报。延臣谏南逃,祸将不测,珤疏救之。

世宗立代王琼为史部尚书自群小窃柄栓政混浊珤刚方谢请托诸犯清议者多见黜时望大孚而内阁杨延和有所不悦。甫二月,复改掌詹事府,典诰敕。嘉靖元年遣祀阙里及东岳。事竣还家,屡乞致仕。言官以珤望重,交章请留,乃起赴官。

明年,建世庙于太届东,帝欲从何渊言,毁神官监,伐林木,以通辇道。给事中韩楷,御史杨秦、叶忠等交谏,忤旨夺俸。給事中卫道继言之,贬秩调外。珤复抗章,极言不可,弗听。及世庙成,帝欲奉皇太后进见,张璁、桂萼力主之。礼官刘龙等争不得,诸辅臣以为言,帝不报,趣具仪。珤乃上疏日:“陛下为天地百神之主,致皇太后无故出入太庙街门,是坤行乾事,阴侵阳位,不可之大者也。臣岂不知君命当承,第恐上累圣德,是以不敢顺旨曲从,以成君父之过,负覆载之德也。”帝大愠。

珤为人清介端亮,孜孜奉国。数以力行王道,清心省事,毋急近效为帝言。帝见为迁阔,弗

善也。议“大礼”时,帝欲援以自助,而珤据礼争,持论坚确,失帝意,璁、萼辈亦不悦。璁、萼朝夕谋辅政,攻击费宏无虚日,以珤行高,不能有所加。至明年春,奸人王邦奇讦杨延和,诬瑶及宏为奸党,两人遲乞归。帝许宏驰驿,而责瑞归怨朝廷,失大臣谊,一切恩典皆不子。归,装被车一辆而已,都人叹异,谓自来宰臣去国,无若珤者。珤加官,自太子太保至少保。七年冬卒,文隐。

(选自《明史·石珤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世宗立代王琼为吏部尚书自群小窃柄铨政混独/珤刚方/谢请托/诸犯清议者多见黜时望大学而内阁杨廷和有所不悦

B. 世宗立代王/琼为吏部尚书自群小窃柄铨政混浊/珤刚方/谢请托'诸犯请议者多见黜时望大孚而内阁杨廷和有所不悦

C. 世宗立/代王琼为吏部尚书自群小窃柄铨,政混浊/珤刚方谢请托诸犯清议者多见黜时望大孚'而内阁杨廷和有所不悦

D. 世宗立代王琼为吏部尚书/自群小窃柄/铨政混浊/珤刚方'谢请托诸犯/清议者多见黜时望大孚而内阁杨廷和有所不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年号干支等方法,“成化末年”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B.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C. “陛下”指官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就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D. “谥”,即谥号,古代帝王、大臣等有地位的人去世后加给的用以表彰其功绩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石珤敢于劝谏。皇帝想在世庙建成时侍奉皇太后前往谒见,石珤进言,认为皇帝让皇太后出人太庙街门是坤行乾事,阴侵阳位,皇上大怒。

B. 石珤淡泊名利。嘉靖元年,石珤曾被派遣到阙里和东岳主持祭祀,事情完毕后,他多次请求辞官,但谏官纷纷上奏章请求把他留下,于是被起用任职。

C. 石珤坚持原则。议论“大礼”时,皇帝想要他帮助自己,石珤却据理力争,持论坚决,没有满足皇上的愿望,张璁、桂萼等人也不高兴。

D. 石珤为官清廉。石珤因受诬为奸党而被革职回家时,行囊只装了一辆车子,京城的老百姓对此感到惊异,说以往离京归家的大臣,没有像石珤这样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欲从何渊言,毁神官监,伐林木,以通辇道。

(2)礼官刘龙等争不得,诸辅臣以为言,帝不报,趣具仪。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秋芸有春绿

范成大

秋芸有春绿,疏篱照孤芳。

清霜早晚至,何草能不黄?

宁当念衰落,政尔事容光。

及时且自好,来日殊未量。

【注释】芸:芸草,又名“芸草香”“七里香”“灵香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丛生,秆细,花金黄色。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秋芸有春绿”,运用了拟人手法,意谓秋天的芸草还在做春天绿色的梦。

B. “疏篱照孤芳”是倒装句,应理解来“孤芳照疏篱”倒装是为了押韵。

C. “疏篱”,暗示出百草已经枯萎;“孤芳”,独秀的花香,这里指芸草。

D. “清霜早晚至,何草能不黄?”是设问句,能激起读者与诗人一起深入思考。

E. “宁当”是“岂可”的意思。“政尔”是“正当”的意思。政,通“正”。

2.全诗分为哪两层?表达了什么哲理?请简要分析。

 

四、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道遥游》中,以“    ”句结上,以“    ”句启下。由论“知”很

自然地过渡到论“年”,衔接自然。

(2)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以人仿佛能触摸星辰、内心惶恐来写蜀道之高的两句是“             ”。

(3)辛弃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感叹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无处寻觅,非但人

无觅处,连孙权当年的“    ”,这些反映他的风流遗事的建筑物,也杳无踪迹了。

 

五、选择题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互联网崛起的大背景下,影评界的标题党哗众取宠,耸人听闻,严肃深刻的评论变成吐槽时代的稀缺资源。

②南方春意很浓了,但在北方还是五风十雨,春寒料峭,一阵暖人心意的春风刚刚吹过,又来了一阵冷雨。

③要想真正落实实名制,防止未成年人过分沉迷网络,同时也防止其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监管部门仍然任重道远

④潜艇在深海突遇重大险情,全艇官兵奋力排险,仅用3分钟就妙手回春,并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后续任务。

⑤他说:“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作为科学家,不单单是要面向科技,面向社会,还应该面向更多的老百姓。”

⑥江淮汽车发布公告称,公司申请的项目正式得到国家层面的批准,中德双方合资生产纯电动乘用车项目水落石出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句是

A. 少数民族地区虽然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丰高,但大多地处边疆,工 业化和边境贸易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B. 学生宿舍的文明建设是一个既需要硬件投人,也需要软件配套,还需要制度约束激励,更需要文化熏陶的地方。

C. 对于民族精神乃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从我国的历史看,还是从现行法上看,都已经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一部分。

D.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改变,阅报栏不再受到重视,普遍存在广告横飞、更新缓慢等问题较为突出。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在进行升学规划时,      也是促进学校办出高质量的动力所在。

A. 不能以偏概全,必须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以适应每个具体学校的办学情况与办学要求。

B. 不能主观臆断,必须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以适应每个具体学校的办学情况与办学要求。

C. 能以偏概全,必须对每个学校的办学情况进行分析,这是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兴趣的学校的办法。

D. 必须对每个学校的办学情况进行分析,这是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兴趣的学校的办法,不能主观臆断。

 

六、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探索生命的奥秘,研究各种疾病与衰老的机理,检测药品的安全性,这些科学研究, ①  ,而常常以动物作为实验对象,这是因为  ② ,以鼠为例,研究发现,鼠和人的基因图谱竟然基本相同,都有大约3万条基因,其中约有80%的基因相互对应。而所有新药在被批准做人体临床研究之前,③  ,测试后,在安全的情况下再应用到人类身上,可以实验动物为人类的用药安全筑起一道防护墙。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说明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科技成果的价值实现极大地依赖于发明人全程深度参与,因为发明人是对科技成果技术特征唯一熟悉的人,如果没有他们的参与,科技成果就不能转化。科技成果一旦转化经效益,就能产生更高质量的科技成果。

①发明人不一定是对科技成果的技术特征唯一熟悉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材料作文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美国心理学家以大学生为对象做了一个实验,研究了做笔记与不做笔记对听课学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听课的同时,自己动手写摘要的学习威绩最好;在听课的同时看摘要,但自己不动手的学习成绩次之;单纯听讲而不做笔记也不看摘要的成绩最差。

你对上述材料有什么看法?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的或同学的学习经验出发,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