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向往阳台 刘国芳 我无数次梦见我往上带阳台的房子,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向往阳台

刘国芳

我无数次梦见我往上带阳台的房子,在梦里我会久久地站在阳台上,看天上飘过片片白云,看地上走过芸芸众生。我在阳台上养了许多花草,把阳台装饰得美不胜收。我还在阳台上挂了一只风铃,让阳台发出美妙的声音。可惜,这仅仅是梦,梦醒了我发现我们呆在一间窄窄的屋里,我为此常常叹惜,对现实无可奈何。

我还无数次走近那些带阳台的房子,在那些带阳台的房子下,我会久久地举头仰望,看那些站在阳台上兴高采烈的大人孩子,看那些被花草装饰得美妙无比的阳台。有一户人家,真在阳台上挂了个风铃,微风吹去,“丁零丁零”的声音美妙无比。这时候我一脸的羡慕,迟迟不走。一个熟人,见我仰头张望,便问:“找人呀?”我竟然点头,我说:找我自己。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反反复复把一句话说来说去。有人问我以后嫁一个什么男人,我说嫁一个住着带阳台房子的男人。我说这话时神情严肃态度认真,但很多人都当我在开玩笑。有人也开玩笑说:有一个老头,住带阳台的房子,你嫁不? 

在我结婚那个年龄,真有人给我介绍过几个带阳台的房子的男人,但不知怎么阴差阳错,我与他们一一失之交臂,我最后只找了一个住着这么一间窄窄的房子的男人,带阳台的房子于是成了我一个长长梦。 

这个长长的梦做了很久很久,终于要结束了。 

 一天丈夫回来,说单位集资盖宿舍,问我集不集资。我说集,为什么不集,但一定要住楼上,要阳台。把集资款交上去后,我恨不得那房子气泡一样立刻吹起来,我几乎天天去看房子,有一天甚至去了三次,在我的焦急渴望中,房子真在我眼前童话般地立了起来。 

我搬进新房是一个雨天,把一切收拾好后,我在阳台上站了很久很久。夜已深了,我眼里什么也没有。有风吹来,有雨飘来,我全然不顾。在阳台上我听到沙沙的雨声,这声音以往常听,但这一次我发现沙沙的雨声乐曲一样让人痴醉。 

我对阳台的体验仅限于这个落雨的漆黑的晚上。第二天一大早我又走上阳台,但楼上楼下“咚咚”的声音搅得我没一点心情,我俯身往下看了看,又仰头往上看了看,然后问他们,你们做什么呀?

回答:封闭阳台呀。 

我很奇怪,又问:干吗封闭阳台呢?

回答:都这么做。 

仅仅是两三天后,我发现我住的那幢房子所有的阳台都封闭了,封闭阳台的玻璃有花色的、黑绿色的、咖啡色的,既漂亮又气派。于是我的阳台相形见绌了,与周围的阳台格格不入。

我和丈夫在楼下仰着头看了很久,最后丈夫说:怎么办呢? 

我也说:怎么办呢?在我们发呆时,有好心的邻居走过,邻居说:你怎么不封闭阳台呢,都封了,你不封,显得寒酸。 

邻居又说:不要不舍得呀,钱是用的。 

我和丈夫相对无言。走上阳台时,我仰头看了看天,天上真的有片片白云飘过,这时候我真舍不得把阳台封掉,但转身看见周围芸芸众生时,我觉得这阳台不封不行。 

我于是跟丈夫说:我们也把阳台封掉吧?

一个月后,我家的阳台封闭了。 

我曾经向往阳台,拥有了,又亲手封闭了它。 

一天在封闭的阳台里往外看,灰蒙蒙的天上不再有白云飘过,地上倒人影幢幢,但幢幢人影中我好像看见我自己了,原来我就是其中一员。

阳台,又成了我一个长长的梦。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常常久久地仰望那些带阳台的房子,以至于忘记了回家。这真实地表现了“我”十分“向往阳台”。

B. 在周围阳台的映衬下,在好心的邻居的劝说下,“我”决定封闭阳台,尽管“我”内心一点儿也不情愿。

C. 这筒小说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妮娓讲述了一个与阳台有关的故事,巧妙地传达出丰富的意蕴。

D. 这篇小说虽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也没有酣畅淋湾的情感,却在简简单单的叙述中融人了深刻的主题。

2.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3.小说题为“向往阳台”,但文中却花很多笔墨写封闭阳台。如果以“封闭阳台”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1.C 2.①具体描与“我”向往阳台的梦想,开篇点题;②为下文仰塑阳台、希望嫁给住着带阳台房子的男人等情节作铺垫;③与后来自己已亲手时闭阳台形成对比,有助于实出小说主题。 3.观点一:以“封闭阳台”为题不合话。理由:①小说以“向往阳台”始,又以“向往阳台”终,以此为题,“向往阳台”达“我”对美好梦想的执着追求,点明小说题旨。 观点二:以“封闭阳台”为题合适。理由:①小说花很多笔墨写“封闭阳台”,以此为题,与内容更加吻合;②以“封闭阳台”为题,却从“向往阳台”写起,欲抑先扬,可使小说情节更加曲折,明明“向往阳台”,却又亲手“封闭阳台”,以此为题,更发人深省,有助于深化小说主题。 【解析】 1.试题分析:C. 这筒小说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妮娓讲述了一个与阳台有关的故事,巧妙地传达出丰富的意蕴。对第一人称的作用理解有误。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它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计量活动是用数值来表示事物的量,因此,最早的计量是在学会计数之后才开始的。而数的概念大约在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旧石器时代早已萌芽了。为了避免严寒的袭击,原始人群逐渐认识到季节的变换规律而形成了随气候变化而转移到另一地带去居住的习惯。人类通过感觉器官来判断季节的变化,发现日月星辰移动位置的自然现象,并了解到月圆月缺的过程由此开始了原始的计数活动,总结出日、月、年周而复始的规律。这实际上就已经包含了开始时间这个单位的计量了。通过对时间的计量,人类逐渐了解到草本植物一年生长的规律,开始了种植活动。

在母系氏族社会,农业生产逐渐带给人们比较固定的生活来源。但在以石斧、石镰为主要生产工具的年代,集体的劳动仅仅能维持基本的生存条件。由于生活资料不丰富,在猎获到野兽或收获农产品的季节,往往由氏族首长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将食物分配给每一个成员。制肉手工业出现以后,氏族公社开始制造各种大小不同的陶罐、陶钵、陶盆等生活用具。

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转化,首先表现在生产工具有明显的进步。各地出土的这一时期的大量石器,一般都通体磨光。大型石斧、石刀、石锛等,经过精磨后器形规整,轮廓清晰,刃口锋利,大大提高了砍伐树木、开拓荒地的效率。然而,这类大型工具必须安上长柄才便于使用,考古学上称它们为复合工具。

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带动了饲养业的兴旺,使氏族公社有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在基本生存条件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可以使一小部分人脱离农业生产而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并且逐渐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于是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开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除了表现在制陶技术的提高外,还表现在金属加工业的出现。

生产工具种类的增多,逐步实現了工具的专门化。犁耕农业的出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要求男劳力更多地投入农业劳动生产,并且代替妇女成为社会主要劳动力。男子在社会经济中地位的变化,促使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社会化的大分工造成氏族公社成员之间地位上的差别,是私有观念的客观效果;而对财富的贪欲,则是人类意识形态上的变化,即平均分配的观念发生了动摇。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公社成员和女族长之间,虽有长幼地位之别,但并不表现在劳动分工成生活用品分配上有任何的不平等。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首领的地位日益显贵,并且具有支配氏族部落的权威。氏族首领将耕地分配给各个家庭耕种,生产工具和收获物归生产者私有。但氏族公社成员对氏族还负有各种义务,如耕种公田、参加村社的大型集体劳动等。公田上的收获是村社的公共积累,除了用于公共事务外,还要供给脱离第一线生产得部落领袖和少数手工业生产者。

(选自丘光明的《中国古代度量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的概念大约出现于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旧石器时代,在学会计数之后。大人才开始计量活动。

B. 在母系氏族社会,人们的生活来源比较固定,因为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将获得的食物平均分配。

C. 父系氏族公社的生产工具比母系氏族公社的要先进,更先进的工具使得砍伐树木、开拓荒地的效率大大提高。

D. 犁耕农业要求男劳力更多地投入农业劳动生产,这时男子的社会经济地位比女子的要高,使得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人们对于时间这个单位的计量,始于人们通过感觉器官逐渐认识到季节的变换规律,总结出日、月、年周而复始的规律。

B. 人们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食物来源比较稳定,这主要得益于当时饲养业十分兴旺,人们从中获得的食物比较丰富。

C. 原始社会中,一部分人脱离农业生产而从事手工业劳动并逐渐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是人们的基本生存条件得到了保障。

D.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首领地位日益显贵,有支配氏族部落的权威,与母系氏族公社时不同,出现了财物分配上的不平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间计量对古代人们的种植活动有很大作用,人们通过这一计量逐渐了解到草本植物年生长的规律,从而开始种植作物。

B.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大型石斧、石刀、石锛等工具虽经过精磨,但需安上长柄才能便于使用,否则,效率的提高可能没那么明显。

C. 在氏族公社时,人们就开始制造陶罐、陶钵、陶盆等生活用具;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制陶技术得到了提高。

D.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每个氏族成员既要耕种自己的田地,又要耕种公田、参加村社的大型集体劳动等,所得收获都是村社的公共积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7年初,中国“二十四节气”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有人说,有了现代气象科学,“二十四节气”相比之下就没有多少实际价值;有人说,“二十四节气”是一种文化,这样的遗产如果不抢救就会变得毫无价值;还有人说,二十四节气“作为文化遗产,只有传承和革新才能拥有更大价值。

以上三种观点,你更认可哪一种?请给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说明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科技成果的价值实现极大地依赖于发明人全程深度参与,因为发明人是对科技成果技术特征唯一熟悉的人,如果没有他们的参与,科技成果就不能转化。科技成果一旦转化经效益,就能产生更高质量的科技成果。

①发明人不一定是对科技成果的技术特征唯一熟悉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探索生命的奥秘,研究各种疾病与衰老的机理,检测药品的安全性,这些科学研究, ①  ,而常常以动物作为实验对象,这是因为  ② ,以鼠为例,研究发现,鼠和人的基因图谱竟然基本相同,都有大约3万条基因,其中约有80%的基因相互对应。而所有新药在被批准做人体临床研究之前,③  ,测试后,在安全的情况下再应用到人类身上,可以实验动物为人类的用药安全筑起一道防护墙。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在进行升学规划时,      也是促进学校办出高质量的动力所在。

A. 不能以偏概全,必须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以适应每个具体学校的办学情况与办学要求。

B. 不能主观臆断,必须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以适应每个具体学校的办学情况与办学要求。

C. 能以偏概全,必须对每个学校的办学情况进行分析,这是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兴趣的学校的办法。

D. 必须对每个学校的办学情况进行分析,这是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兴趣的学校的办法,不能主观臆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