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山东省临沂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论述类文本阅读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重阳节形成于战国时期,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成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古人都会通过登高赏秋、赏菊饮酒、遍插茱萸、吃重阳糕等活动来庆祝重阳。这一传统中国节日,既有助于激活历史传统、唤起文化记忆,也能够涵养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自信。

时光易逝,传统不老。在历史长河中,一个个民族节日以富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久久流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如今在重阳佳节这一天,很多地方的人们也都会通过各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炎黄儿女领悟华夏传统节日的丰富人文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朽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利用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引导和培育公众涵养传统美德,能够让其蕴含的孝思、爱意等思想和情感深入人心,不断滋润我们的道德精神之根,进而让传统美德涵养我们的精神家园。

重阳节包含着和谐、友好、幸福等内涵,已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现实载体。尊老敬老是中国自古就有的美德,是永恒不变的优良传统,是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国家将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老年节”,在这一天,各地敬老院会迎来众多志愿者,很多儿女也想方设法回家看望父母,文明成果以一种更富参与性和共创性的方式得到了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而传统节日蕴藏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描绘着一种文化的共同底色,也是以文化创新为突破口来增强文化自信的最好抓手。这种文化自信,堪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弘扬重阳文化,就是在塑造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是在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气神。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历经5000多年而不衰,在于我们没有抛弃传统,没有割断精神命脉。不忘本源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互联网+”时代,贴合互联网传播特点,为中国传统节日注入互联网元素,更能够聚合网络力量涵养文化自信,不断夯实中华文明的时代意识和振兴中华文明的使命意识,扮靓筑梦中国的伟大征程。

(选自杨飞《以传统节日涵养民族文化自信》,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每年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形成于战国时期,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一直沿袭至今。

B. 在历史长河中,重阳节因为激活了历史传统,唤起了人们的文化记忆,所以能增强我

们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自信。

C. 要想引导和培育公众涵养传统美德,在人们的心中植入孝思、爱意等思想与情感,就需要记住传统节日――重阳节。

D. 在“互联网+”时代,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贴合互联网传播特点,为中国传统节日注入互联网元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前两段采用引证法,引用了古诗文名句,既体现了古人庆祝重阳节的形式多样,也唤起人们的文化记忆。

B. 作者在论证中指出,国家将重阳节定为“敬老节”“老年节”,提倡尊老敬老,赋予了传统节日自古未有的新内涵。

C. 文章提出,塑造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打造最持久、深沉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与弘扬传统节日密不可分。

D.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历数了重阳节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不朽魅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的传统节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的,如重阳节中蕴含的和谐、友好、幸福等内涵,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

B.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沃土。

C.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需借助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来推广,内容依托形式,活动形式有继承,也要有创新。

D. 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历经不衰,在于我们始终不抛弃传统,不割断文化精神命脉,这一点在今天尤其重要。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乾隆二十八年冬,苏州城内大雪盈门。

腊月初六清早,雪后初霁,玉雕师傅陈唯友推开自家大门,发现门楼下蜷卧着一个少年,厚厚的雪花没及少年的胸襟。陈师傅急步上前呼唤,少年已无声息,伸手一探,气若游丝。陈师傅忙唤徒弟们将人抬至屋内,加覆棉被,喂饮热汤,良久方才醒来。仔细询问,乃是徽州人氏,年方十四,因家乡连年遭旱,家人皆被饿死,留下这少年背井离乡,独自流落到苏州城,恰逢连日风雪,饥寒交迫昏死在陈家门口。

听罢讲述,陈师傅不禁长叹:又是一不幸之人!便吩咐徒弟们找一身棉衣给少年换上,打算让其在家中将养几日,待身体稍作恢复再送他另寻活路。

得了暖衣饱饭,不几日,那少年气色便缓和过来。再见之时,陈师傅上下打量,发现这少年面容清秀,身上的粗布棉衣虽不甚合身,却掩盖不住眉宇之间的英气。少年见到陈师傅,纳头便拜:

“恩人在上,受程准一拜。”

陈师傅急忙搀起,“孩子,世道艰难,焉能见死不救?只是你年纪尚幼,又举目无亲,不知今后作何打算?”

听陈师傅这样问,那少年再次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恩人救我一命,此生难以为报。本不该得寸进尺,只是我身小力薄,实在没有活路,请恩人念我手脚齐备,舍得下气力,请您收我为徒,他日学得一技之长,方能事师若亲,以报恩情之一二。”

陈唯友听罢,沉吟了片刻。他并非不可怜眼前这个孩子,只是他心里清楚,玉雕乃大技艺,虽有勤能补拙之说,但若要成为良匠,无天资禀赋不能达也。但转念一想,自己膝下无子无女,眼下几个徒弟跟随自己时间虽长短不一,却无出色之辈,如此下去,自己的一身绝技岂不失传?且这孩子举手投足颇有气度,着实惹人喜欢,不如暂时将他留下。

“也罢,我且收下你,给你两年时间,两年之后,若能入路,我自留你;倘若还未上道,你及早另寻活路。”

程准听罢,感激涕零,当下叩头奉茶,行了拜师大礼,正式留在陈家跟着陈唯友学习玉雕技艺。不久陈唯友便发现,这程准不仅天资聪慧,悟性极高,而且踏实勤奋,肯下苦功,不出两年时间,竟学完了师兄弟们五年才学完的基本功,陈老先生嘴上不说,心里却为当初的决定感到庆幸。

程准到陈家两年头上,陈唯友在家里举行了一场比赛,要徒弟们各尽所学,做一件作品相互鉴赏。那程准连续几日闭门不出,最后用满是血泡的双手给师傅捧出了一件羊羔跪乳的玉件,虽稍显稚嫩,却已初见功力,苏州城内的几位先生看后皆赞赏有加,唯独陈师傅笑而不语,只是点了点头,说了句:“留下吧!”

自此,陈师傅对程准另眼看待,手把手地把平生所学悉数传授于他。那程准也不负师望,技艺精进,未出五年,便在苏州城内声名鹊起。

乾隆四十一年,朝廷在全国征召玉雕贡品。程准精选上好玉料,下了整整半年功夫制作出一件作品,取名“丹凤朝阳”,作品寓意大统,做工精湛,业内人士皆称精品,程准也颇为自豪,对夺取贡品头筹志在必得。未料陈师傅看后非但没有溢美之词,反而力阻程准将作品送往京城。一时间坊间议论纷纷,但程准并未辩驳,只是默默地将玉雕收起,跟着师傅回了家。

此后,程准仍然一心一意跟着师傅学习技艺,只是不再那么踌躇满志了,凡构思动工之前,必先同陈师傅商讨一番。陈师傅初不以为意,后多次在窗外看到程准抱臂踌躇,犹豫之态毕现。陈师傅大骇,嘱程准今后创作不要再来找他,按己意行事即可,但程准退缩之态并无改观。

不久后的一日清晨,陈师傅忽称自己那把祖传的楠木刻刀被盗,并直接命人将程准叫来,诘问程准昨晚为何潜入自己住室将刻刀窃走。众人愕然,皆认为以程准平日为人,决不会干此龌龊之事。然陈师傅一口咬定昨晚只有程准一人去过自己卧室,且其他贵重财物并未丢失,必不是外人所为,窃刀之人定是程准。程准大呼冤枉,但陈师傅不为所动,程准终百口莫辩。两天后,陈师傅不顾众人苦劝,将程准逐出师门。事已至此,程准不再申辩,向师傅磕了三个响头含泪离去。

十年后的一个夜晚,已经名动海内、誉满京城的玉雕大师程准接到下人禀报:陈老先生病重,恐怕时日无多。程准听此,星夜起程赶赴苏州。恩师榻前,程准再行师徒大礼,而后轻轻说道:

“师傅,弟子有一事……”

“为师知你所问何事。雕刀被窃一事与你无关,那把刻刀并没有丢。当年为师只是要寻一个借口将你赶出去。从看到你的第一件作品我就知道,你是一个百年难遇的玉雕人才。那年朝廷征召贡品时,你的那件‘丹凤朝阳当入精品之列,但在为师看来,奉迎之意过浓,境界不高,此匠人之忌也。我对你百般阻挠,只为让你去除一些雕琢之气,不想经历此事,你信心大挫,却让为师始料未及。为师知道,大树下面好乘凉,但大树下面亦不长草。你的技艺已日臻完美,不能总活在我的阴影之下,只有把你赶出去,才能助你成为一代巨匠。为师知道你重情义,让你离开我,只能采取这样的方式,实在是委屈你了。如今你名满天下,能回来看我,我心足矣!”

程准听罢,早已泪如雨下,陈老先生吩咐家人将那把楠木刻刀取来,颤颤巍巍地交到程准手上后,便溘然长逝。

程准手捧刻刀细细端详,乌黑油亮的刀柄上,深深地镌刻着八个小字:

匠心独运,浑然天成。

(选自《百花园》,2016.8.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意在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突出冬日天寒雪大,村托少年的可怜与处境的危险。

B. 看到程准的羊羔跪乳玉件,陈师博觉得程准虽是玉雕方面的可造之材,但还比较稚嫩,故“笑而不语”。

C. 程准虽感冤枉,但最终不再申辩,含泪离去,因为他知這师傅不会再改变决定,他也不愿意违背师傅的意愿。

D. 按照时间顺序,小说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分别为陈师博雪后教人、收徒传艺、赶走徒弟、告知真情。

2.文中的陈师傅这形象有哪然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以“匠心独运,浑然天成”八个字结尾,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材料一:

看罢(中华诗调大会》和《朗读者》,很多人都嘉许它们是综艺节目里的“清流”,给人一种

“清新”的感觉。这两档节目之所以达到这样的效果,深层次的缘由在于“真”,即节目中那些真实的人和事。董卿解释说,制作《朗读者》的初衷,实际上包含了“朗读”和“者”两部分,前者与事情有关,而后者与人有关。类似地,《中华诗词大会》虽然主题在诗词,但现众从节目中看到的不止是诗词,还有农民白茹云等普通挑战者的真实故事。

透过这两档节目,很多人说看到了文化的价值。不过,应该继续追问的是:这些文化价值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诗词也好,散文也好,之所以给人很大触动,除了文字优美,更多在于传达的价值与读者、观众产生了精神上的共鸣。尤其是在《朗读者》里,老实说从“朗读”的层面,并不是每一位嘉宾都能展现出专业高水准,但透过网友的评论不难看出,真正打动人的主要不是朗读的过程,而是朗读者结合个人独特经历所传达的真切情感。在一个马路上扶老人都可能产生风险的社会,濮存昕那句“记住帮助你的人,有能力的时候去帮助别人”,恰恰回应了人们内心中对善的需求;而《愿你慢慢长大》中,母亲寄语孩子的“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所传达的,则是在一个生存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人们内心对安静平和的向往。也有人会认为,节目中传递的这些价值观念“距离现实太远”,但它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照自身、反省内心、激活自我的机会。

(选自《南方日报》.2017.02.23)

材料二:

3个月,12期节目,12个各具特色的主题词,央视《朗读者》节目与观众共同分享了68名嘉宾,60余个故事,60余段朗读。5月6日晚,节目第一季在“青春”的致敬中收官。5月23日,《朗读者》研讨会在京举行。

董卿介绍了节目制作的情况。她认为节目能够取得成功,首先是时机,当大屏、小屏被各种综艺充斥的时候,《朗读者》以文化节目出现,给现众带来了一种清新的感觉。其次,是创新的决心,要把原创的文化节目做威功的决心,“以文学之名叩问生命”是节目的灵魂。节目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是谁来读、读什么。制作团队最初也曾考虑过全明星阵客,但后来发现打动人心的不是光环,一定是情怀。这也成为了《期读者》选嘉实的标准,主舞台出现的嘉实,包含科学家、外交家、作家、曲艺家和普通人等。读什么,节目组也有自己的选择标准,要和嘉实相符合,又要被大众所理解,文字的精神力量,彰显的善良、勇敢等优秀的品质,也会穿越时空击中观众的内心。最后,董卿说节目在新媒体引发的热度和年轻人对节目的热爱出乎她的意料,2万人参与了线下朗读亭的活动。

节目中选了很多老人。从第一期9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到最后一期八位老先生道出心中对“青春”的理解,他们中最年长的102岁。北京大学的赵白生先生说,该节目是“以老创新”的老人秀,节目中的老年嘉宾都是“国宝”;节目也是静心秀,比如许渊冲先生几十年静静地从事一件事情,让人们感受到什么是静心。

                                              (选自《北京青年报》.2017.05.25)

材料三:

做节目要有文化担当。中央很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統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一项凝魂聚气、固本强基的工作。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是主流媒体的使命和担当。一些地方电视台搞娱乐兴台、娱乐至死,整天打打闲闹,可能有不得已的市场压力,但确实也不可取。搞点娱乐,让观众轻松当然有必要,但站在国家层面、民族层面,精神文化建设、价值观培育必不可少。对央视来说,哪怕收视率低一点,广告降一点,也不能忘了自身的使命;反过来讲,主旋律的节目做得好了,品质上去了,收视率和广告也不会差,《朗读者》就是成功例子。

                                              (选自《光明日报》,2017.06.01)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虽然朗读者的专业水准不是很高,但他们能够结合个人独特经历传达真切情感,所以依然能打动观众和听众。

B. 节目旨在“以文学之名叩问生命”,通过文字来传达善良勇敢等优秀的品质,与读者、观众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C. 节目播出后引起广泛关注,有2万年轻人参与了线下阅读亭的活动,他们对节目的热爱连董卿都感到出乎意料。

D. 在不得已的市场压力下,一些地方电视台大搞娱乐节目,忽略了主流媒体的使命和担当,确实有不可取之处。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中作者引用濮存昕和那位“母亲”的朗读,传递的价值观虽然“距离现实太远”, 但它为我们提供了比照、反省、激活自我的机会。

B. 材料二第一段用一串数字概括了节目播出的时长、数量、内容、参与人数等,体现了新闻语言具体、准确、简练的特点。

C. 材料二中,关于谁来读,制作团队担心过多的光环会削弱动人的力量,就放弃使用明星,而是选择了那些具有情怀的嘉宾。

D. 赵白生先生评价《朗读者》最后一期节目是“老人秀”“静心秀”,这个评价包含了节目对人物及事情的关注,体现了节目制作的初衷。

E. 三则材料都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了《朗读者》节目成功的原因,强调了节目内容的重要性,对于综艺节目有借鉴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朗读者》的成功经验,谈谈如何把文化类综艺节目办得更精彩。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滕定公,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然友之邹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

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③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

曰:“吾有所受之也。”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④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然友反命

世子曰:“然,是诚在我。”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之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注释】①滕定公:滕国国君。②世子:指滕文公。然友:滕文公的老师。③宗国:鲁国的始封祖和滕国的始封祖是兄弟,按照宗法制度,滕国尊称鲁国为宗国。④歠(chuò):饮,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 齐疏之服/篚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B. 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 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館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C. 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 年之丧齐疏之服/鳣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D. 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鱣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薨,古代专称诸侯死亡,后来也泛称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古代帝王死叫“崩”。

B. 大故,重大的事故,指大丧.凶灾之类。这里指滕定公去世。

C. 冢宰,官名,在君王居丧期间主持丧事的官员。

D. 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子让老师然友去向孟子请教办丧事的事情,然友回国报告后,太子便决定实行三年的丧礼,但父老官吏们对此不满。

B. 太子恐怕处理不好实行三年丧礼的事情,然友于是再次到宋国请教孟子,孟于认为这件事完全取决于太子。

C. 太子在丧庐中住了五个月,没有颁布过任何命令。官吏族人都认为太子知礼。下葬时,太子面容悲伤,前来吊丧的人都非常满意。

D. 从滕因太子丧父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对于丧礼的观点,但对我们更有启发意义的,还是领导人以身作则的问题。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

(2)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這像肃清高①。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释】①肃清高:清高品格令人肃然起敬。②纡,苦心谋划。③伊吕:辅佐商汤的伊尹和辅佐周文王、武王的吕尚(姜子牙)。④萧曹:刘邦的得力谋臣萧何、曹参。

1.下列对这前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写诸葛亮名满實宇,万世不朽;进人祠堂,瞧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

B. 颔联概括了诸葛亮的才能、功绩,赞扬他如鸾凤高翔,独步云霄。

C. 颈联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但指挥才能不如萧何、曹参。

D. “宗臣”二字,总领金诗。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浩气炽情动人肺腑。

E. 全诗以叙述为主,句句含情,层层深人,荡人胸襟,动尔情怀。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述而》中“                         ”两句经常用来说明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2)《孟子梁惠王上》中用“                                 ”三句,说明了敬重自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并推己及人,成就王业就易如反掌。

 

五、选择题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通过商业物流的交往,临沂市和瓜达尔港逐渐加深了了解,最终签订了城下之盟,希望子孙后代能保持两市之间的友好贸易关系。

②公交车上给老人此座是道德自律的行为,不能用暴力强求。当一种起码的道德被当做标准来要求甚至规定时,社会的道德基础就岌岌可危了。

③他每日作画,皮笔成冢,痴迷其中,欲罢不能。他画虾蟹、虫鱼、瓜果、山水,无不积淀多年功力,有运斤成风之能。

④等红灯时,一辆自行车斜插在一辆电动车前,骑电动车的大叔当仁不让又插到了自行车前面,然后两人就争吵起来。

⑤班里开家长会,这位女生做了一件让全班同学都不可理喻的事情,她当着全班家长的面把自己的妈妈“轰了出去”,自己参加了家长会。

⑥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出境旅游,但是,些海外城市的消费水平居高不下,加之旅游市场的垄断影响,使得不少游客望洋兴叹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今年6月,参加2017年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大会的国家将共建合作平台,共商合作大计,共享合作成果,为解决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问题寻找方案。

B. 实施分类通关改革后,阿拉山口海关在“管得住”的前提下,保税货物推出了“网上审批、分送集报”等新型监管模式,为进出口企业提供最大通关便利。

C. 临沂市从今年起逐步建立健全小学、初中和高中三级足球联赛,通过专项资金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培养优秀足球后备人才。

D. 反腐倡廉的理念深人人心,广大人民群众痛恨腐败,必然会力挺反腐,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道出了民众的心声。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生日那天,好朋友执意送给我一套珍贵的纪念邮票册,我激动地说:“既然你这么客气,又这么真诚,那我就笑纳了。”

B. 著名作家苍山牧云签名售书活动正在举行,有位读者兴奋地对他说:“您的文章写得真好,本世纪散文百家,您必能忝列其中。”

C. 奉上拙作一篇,鄙人才疏识浅,篇中谬误甚多,特此敬请斧正。

D. 昨天下午有顾客不幸在本超市内丢失银行卡一张,望拾到者赶快交到超市服务台,必有重谢。

 

六、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几乎所有现代大哲都是现代文明的批判者,在这一点上罗素倒不是例外,他崇尚科,   ①   。爱与科学,爱是第一位的。   ②   ,便只会使人盲目追求物质财富的增殖。像历来一切贤哲一样,他强调   ③   ,为此他主张“开展一场引学青年无所事事的运动”,鼓励人们欣赏非实用的知识如艺术、历史、英雄传记、哲学等等的美味。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仿照示例改造划线部分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乡上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积极的全方位的延承。所谓“积极的延承”指的是:在继承乡主文化传统的东西基础上也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和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所谓“全方位的延承”指的是:延承乡土文化的“文脉”也要选择地延承作为乡土文化载体的“人脉”;注意“形似”和“神似”,即延承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和延承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

示例:

(1)既要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也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新的新东西;

(2)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新生态乡土文化。

(3)                                               

(4)                                               

 

七、材料作文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一一墨翟

②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一一唐太宗

③君子有三鉴:鉴乎古,鉴乎人,鉴乎镜。——虞世南

④以镜自照见面容,以人自照见吉凶。——张九龄

读了上面四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综合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