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四川省内江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传统艺术品中,竹刻是很特别的一路。说它特别,是因为其材质野贱,山前屋后,随处可见,生不择时,长不择地。它不像紫檀黄花梨沉香那么珍贵,也不若象牙犀角那么稀有。与翡翠白玉黄金精铜相比,似乎更不值得一提。但是,明清以后,及至当代,上档次的竹刻艺术品,在收藏界受到的重视,却是令人感到诧异的。这是因为,竹子虽然材料并不名贵,但是,经由艺术家雕刻,便点石成金,脱胎换骨。

中国人利用竹子的历史很悠久,在竹子上刻字,几乎是在文字出现之初,如竹简。但是,真正沾上艺术两字,也就是说,以竹为材,以刀代笔,刻一些文人趣味的诗文图画,还是始于明代。这与古人的写诗作画一样,并非职业,无关生计,只是寄情于竹,为书斋增添雅趣而已。或者就是朋友之间往来唱和,投桃报李。这就决定了竹刻从一开始,便是高雅脱俗之物。它与书画金石诗文简直就是一回事,只是书写刻画的载体不同罢了。同样的一张纸,苏东坡写了字,或者齐白石作了画,跟普通人在上面涂鸦,价值当然相去十万八千里。这样来看,文人竹刻贵过黄金,也就不难理解了。   

与书画同理,其实许许多多的竹刻,不管是笔筒还是臂搁,还是香筒、扇骨,真正好的、有价值的,也毕竟少数。即使是在明代晚期,以及清朝康雍乾三代,真正优秀的竹刻艺术品,也只是出于性孤格高、学养深厚、能诗善画,并且对竹子有特别的理解,而用刀又有过人之处的那一小部分文人之手。到了清中以后,坊间工匠开始大量制作竹雕,粗制滥造之风日甚。时至今日,文玩兴盛,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竹刻看似繁荣,其实到处都是心浮气躁品格低下的产品,离竹刻清高雅逸的精神越来越远。      

其实,说竹子野贱材料易得,也不尽然。竹子到处都有,确实不假,但真正能够用来制成文房艺术品的,却少之又少。竹人取竹,可是每年的大事。大雪初霁,山道崎岖,尘嚣甚远,竹林静穆。虽满眼修竹,却皆不可用。可用者总是众里寻它千百度。竹龄亦有长幼,甚至枝分雌雄。竹段的长短、圆扁、厚薄,竹节的平整倾斜,竹子生长的阴阳向背,都大有讲究。竹材取回之后,或晒或煮,经过特殊处理,往往要好几个年头后方能正式使用。而在曝晒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竹子都裂了,只能弃之不用。选一百多件这样的材料,最后能够成品的,不过一二,那可是真正的百里挑一。  

    竹艺术品,不光是在竹子上刻字刻画,还须懂得竹性,得其神,还其魂,将竹子的灵性和竹人的情感与思考融于一物一器。古往今来,有如此赏心悦目之大雅竹器,真好真好!

1.下列分析,不属于大雅竹器艺术价值范畴的一项是

A. 经由艺术家雕刻,尽管材料并不名贵的竹子也能被点石成金从而脱胎换骨,成为上档次的竹刻艺术品。

B. 刻上文人趣味的诗文图画的文人竹刻如书画金石诗文一样,贵过黄金,只是书写刻画的载体不同。

C. 要让竹艺术品令人赏心悦目,需要将竹子的灵性和竹人的情感与思考融于一物一器。

D. 古人在竹子上刻字,几乎是在文字出现之初,如竹简,可见中国人利用竹子的历史很悠久。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竹龄长幼,竹段长短等影响其作为竹材的使用,因此真正能用来制成竹刻艺术品的竹材少之又少。

B. 虽然在竹子上刻字的历史久远,但真正以竹为材、以刀代笔而沾上艺术二字,是从明代开始的。

C. 从明代晚期到清中叶以后,坊间工匠的许多竹雕作品都因大量制作而粗制滥造。

D. 文玩兴盛的今天,承载清高雅逸精神的竹刻却越来越少,心浮气躁品格低下的竹刻随处可见。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国传统艺术品中,竹刻材质竹子野贱,生不择时,长不择地,这与大雅竹器之称密切相关。

B. 既寄情于竹而增添雅趣,又往来唱和而投桃报李,竹刻从一开始便是高雅脱俗之物。

C. 清三代的真正优秀的竹刻艺术品只出自性孤格高、学养深厚、能诗善画,对竹子有独特理解且用刀又有过人之处的少数文人之手。

D. 大雅竹器材质真可谓百里挑一,选一百多件竹材,最后能够成品的不过一二。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桂湖听雨(戴 馨)

⑴冬日的跫音已近,天地间便以绵绵雨丝作为它唯一的点缀和旋律。清晨伴着房檐上淌下的雨滴打在雨篷上的滴嗒声醒来,站在窗前,袭来的是一股清寒的气息,带着一点点薄荷的香味。远方的朋友打电话来,问及天气,我总是说:这儿在下小雨。

⑵处在西南,湿度很高,除了夏天伴着狂风巨雷闪电,短时间地有过酣畅淋漓的暴雨外,其余的日子几乎就是这样阴雨绵绵。从苍白的天空看去,雨若有若无,只有在深色楼房或浓郁树阴的背景衬托下,才可发现如牛毛般的细丝歪歪斜斜、飘飘洒洒从天而降,地面却全被濡湿。而远山云蒸雾罩,恍如一幅淡泊的水墨图。

⑶看够了这清婉细雨的日夜缠绵,嗅完了爽爽新新散发草木和泥土的味道,便来听听这雨声吧。易安居士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听得了一份悲凄与苍凉;远方的游子在“夜船吹笛雨潇潇”的景象中,孤寂的心灵寻得了一丝慰藉;旅人于“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感受到的是一份悠闲意境中的温暖。这些,于我均无缘领会。至今却记得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片宁静的荷塘边听雨的情形。

⑷那是在成都新都县的桂湖。桂湖是明朝文化名人杨慎和女诗人黄娥的私家园林。因夏秋荷桂飘香而得名。虽叫桂湖,园中一半却是荷塘。正值盛夏,桂花未放,荷花正开得好,有淡淡的粉色,也有如玉般的白色,在亭亭如盖的荷叶的衬托下,显得愈加高洁孤傲,出尘不染。沿着湖周漫步,近近赏玩,闻得一阵阵淡淡的荷香。在高高的古城墙上俯视这座古老的园林,只见荷塘掩映在碧树间,亭台楼榭姿态不一,美不胜收。完了舍不得就此离去,便坐在一座八角亭里,静静地对着那片荷塘遐想。

⑸相传桂湖是杨慎的老家所在,也是他少年时读书的地方。他二十四岁中状元,三十岁与黄娥新婚后,在桂湖度过了两年幸福恩爱的时光。可不久获罪于圣上,谪守偏远的云南,直至七十二岁病死在滇南的雨季。在云南的日子里,他为那里的文化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著作颇丰。除了短暂的几次偷偷跑回桂湖外,他在异乡度过了漫长的三十五年,而黄娥也在人世的凄风苦雨中整整等待了几十年。从一首她写给杨慎的《寄外》诗中不难看出她这一片思君的深情:雁飞曾不度衡阳,锦字何由寄锦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烽烟君断肠。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⑹一场蓄积已久的大雨就在此时倾泻而下。初入耳如鼓声重擂,奏响了这场盛夏音乐会的前奏。再听如急湍的瀑布,密集如撒在玉盘上的乱珠。渐渐才听得打在荷叶上的啪啪的脆响,如间歇中升腾起的琴音。天色暗下来,天地间挂满无数宽大的珠帘,迷蒙一片。这高明的琴师来了,一瞬间便将朗朗的乾坤奏成了瑶琳仙境。雨敲在每片厚实的荷叶上,众多妙手共同配合,演奏着一首完美的协奏曲。风声来了,雨声亦迅即由远及近,哗然一片,轻轻重重又轻轻,竖琴琴弦拨拉中,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然后,这敲击乐在慢慢变轻,变细,风不经意在每个角落卷起,远远近近敲过去,柔美的旋律,浅吟低唱,又奏成了一曲小夜曲,韵律清晰可闻

⑺闭上眼睛,视觉上仍残留着荷塘的清幽,读书楼中那些书稿的幻影,与这雨的敲击声共同谱就了一曲意境更为悠远的乐章。点点滴滴,似梦似真。这单调的乐声里,自有一种亲切和婉转,它舒展了每一寸脉搏,每一根神经,谐和着人的心灵节拍,一波一波地漾开去。

⑻“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临江仙》)仿佛这雨已从千古一直奏到如今,不曾停歇过,奏响的是浮浮沉沉历史的沧桑,聚聚散散尘世的悲欢,这不休不止的人间的绝唱。

⑼这清清凉凉的雨。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⑶段首句,作者对上文所及见之“雨”景、闻之“味”状简要概括,再自然引出有关“听雨”的古代名句,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

B. 文中对桂湖荷塘夏景的描写,集中于荷花、荷叶、荷香,由视觉而嗅觉,从现实到历史,将其美景摹写得十分细腻生动。

C. 作者一方面细腻地摹绘荷塘的清幽之状,一方面着意描写听雨时灵动之景,二者有序铺展,意境相互辉映,美不胜收。

D. 文末,作者巧引杨慎《临江仙》词中名句,抒发了在桂湖“听雨”中的现实感慨,有力地回扣了“听雨”的题旨。

2.文章题为“桂湖听雨”,但作者在第⑷⑸段中引入杨慎的故事有何用意?

3.简析第⑹段画线句子在描写“桂湖听雨”时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妙处。(任选两种作答)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川剧恋(节选)

落花时节,我望着名画《父亲》沉思……

这幅画的作者自白奋斗目标:让世界知道,中国除了黄河、长江,还有大巴山。

我的抱负较小,没有全球意识。半生积累,十年奉献,只是想让国内的青年——奢望了,再降个调子——只想让川内的部分青年明白:除了电影、电视、流行歌、迪斯科之外,还有值得一看的川剧。说起来是菲薄的愿望,做起来是登天的难题。发射火箭上天空,吸引青年看川剧,两者哪样更难?实践结果,似乎是后者。

秦琼卖不掉黄骠马,顽童奚落,怨得谁来?怨十年浩劫导致了民族文化的断裂,怨小字辈狂妄无知,不识祖国瑰宝,家乡明珠……

怨艾无济于事,青年无动于衷。他们离了川剧,文娱选择甚多,活得优哉游哉。而川剧失去青年一代,势必活不了多久,别无选择。那么,我呢,可有自家的选择余地?我一百次打算改行,一百零一次恋恋不舍——川剧:孕我的胞胎,养我的摇篮。川剧:哺我的乳汁,育我的课堂。

她与我形影相随长达半个世纪,结下了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她对我的陶冶,我受她的影响,写出来,将是一部沉甸甸的书。

当年她像海绵一样,吸峨嵋的秀色,取剑门的雄姿,借青城一缕幽,偷巫峡三分险。她敢于盗走神女峰的云雨,才形成与神女媲美的艺术高峰。她的绝妙,她的丰富,她的天然蜀籁,地道川味,早已化入我的潜意识。就连我“荒诞”的思维方式,和笔下这点幽默,也来自她的遗传基因。

川剧:大堰河,我的保姆!川剧:在人间,我的大学!从大堰河走来的诗人艾青,从人间大学毕业的文豪高尔基:你们最能理解我的回眸乡思。

我像儿时扮演过的孽龙,回首处——二十四个望娘滩!但我没有奔流到海,而是像一部台湾影片中的小孩,跑向无人问津的古庙,缠绕于被人遗忘的母亲膝下,唱一支纯情儿歌……那电影插曲风靡了红男绿女,我眷恋川剧的呼声,却少有青年应和。

我不得不向川剧母亲进言:您的更年期到了,创造力减退,排他性增多,很难吸收新鲜血液。妈妈:原谅我直言尖锐,原谅我孝而不顺。

我背靠传统,面向未来;身后是川剧,眼前是青年。面向着瞧不起祖宗的愣头青!背靠着看不惯后代的倔老太!我把最难伺候的老少两极揽过来一起伺候。

我力图调节两者的隔膜,增添几分理解,缩短几寸代沟,搭一座对话的小桥。

我一戏一招,时而向祖宗作揖,时而向青年飞吻;一招侧重于此,一招侧重于彼;探测两岸的接受频率,寻视双方的微妙契合点。

惨淡经营的小桥,是一弯残虹,还是一道怪圈?甲说我是川剧的吴下阿蒙;乙说我是当代的弄潮戏妖;丙说我一窍不通一塌胡涂一团漆黑一无可取;丁说……谁识寸草心?我将拙集《苦吟成戏》题赠远方朋友:育我者巴山蜀水,知我者浦江秋雨。

黄浦江,余秋雨,年轻的教授:是您识破我的佯狂,拂去妖气,揭开鬼脸,还我“稳妥的改革者”的本质。您以犀利的眼光,严密的逻辑,层层推理,滔滔雄辩,指出“魏明伦的意义”是在戏曲危机时刻开拓了一片传统精神通向现代化观念的“中介天地”。这片天地虽然中不溜儿,总算争取了一部分“不观之众”。

小伙子大姑娘破例接近川剧舞台,坐下来问一问青红皂白,看一看生旦净末丑,听一听昆高胡弹灯。逐渐被吸引,被打动,禁不住为演员技艺喝彩,替人物命运担忧。观后纷纷来信,畅谈感受,索要剧本,并且打听我的下一招。更有难忘的奇迹,曲终人不散,青年蜂拥台前,形成啦啦队,连续呼唤幕后人出场“亮相”,渴望瞧一瞧川剧作者是何模样!莫等闲轻视这声声呼唤。

请宏观审视,这是空谷足音,是川剧界的共荣,是咱们这个古老剧种有可能适应青年观众的一声信号!信号的余音,溶进我的恋歌……

信号告诉人们,当代青年具有可塑性,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铁板。那么,川剧呢?您能否以自身的变革去适应下一个历史阶段的文艺风云际会?您能否在强手如林的生存竞争中保持一席之地呢?

川剧:如果您强化铁板性格,请去凭吊比铁板更僵硬的恐龙化石、悬棺古迹、夜郎遗址……

妈妈:如果您要恢复青春,请继承发扬您的优秀传统——海绵精神!

(摘自《魏明伦短文选》)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说与“发射火箭上天空”相比,“吸引青年看川剧”似乎更难,从社会背景看,十年浩劫的确使巴蜀青年无法感受到川剧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

B. 文章围绕川剧之恋,聚焦戏剧人生,深沉地抒发了作者对川剧的炽热情感,是对心爱的川剧“依恋不舍”的真诚表白。

C. 在写到自己的“抱负”与“奢望”时,作者用“半生积累,十年奉献”这个整句,形象地表达了“川剧恋”的真挚情感。

D. 全文流露出作者对川剧受到冲击的深深隐忧,更有他对川剧的用心呵护,却缺少了对川剧发展的热切期待。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 作者以罗中立的名画《父亲》开篇,在赞颂画家远大目标时寄寓了他对川剧的依恋之情和要让川剧走向世界的强烈愿望。

B. 文中借用“秦琼卖马”的典故,抒写对川剧正处于困窘境地的真切感受,又通过引用“吴下阿蒙”的成语,抒写人们不理解作者对川剧的“依恋”而有所嘲讽的深沉感慨。

C. 作品行文思路十分清晰,如写到人们对川剧对作者种种误解和非议时,就及时引出黄浦江畔的余秋雨,为后文写作者难以找到川剧观众作有力铺垫。

D. “信号的余音,溶进我的恋歌”,以新颖的通感、生动的比喻,表达了作者执著于川剧创作、依恋川剧艺术的深挚情愫。

E. 本文语言具有鲜明特色:一是聚集“川剧恋”抒情时,语言传递的情感深沉真挚;二是围绕“川剧恋”叙写时,语言则表现为严谨中透出幽默、深情里凸显智慧。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本文以“川剧恋”命题的多重内涵。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湛,处冲,司徒浑之弟也。少有识度。身长七尺八寸,龙颡大鼻,少言语。初有隐德,人莫能知,兄弟宗族皆以为痴,其父昶独异焉。遭父丧,居于墓次。服阕,阖门守静,不交当世,冲素简淡,器量隤然,有公辅之望。

兄子济轻之,所食方丈盈前,不以及湛。湛命取菜蔬,对而食之。济尝诣湛,见床头有《周易》,问曰:“叔父何用此为?”湛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济请言之湛因剖析玄理微妙有奇趣皆济所未闻也济才气抗迈于湛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栗然,心形俱肃。遂留连弥日累夜,自视缺然,乃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之罪也。”既而辞去,湛送至门。

济有从马绝难乘,济问湛曰:“叔颇好骑不?”湛曰:“亦好之。”因骑此马,姿容既妙,回策如萦,善骑者无以过之。又济所乘马,甚爱之,湛曰:“此马虽快,然力薄不堪苦行。近见督邮马当胜,但刍秣不至耳。”济试养之,而与己马等。湛又曰:“此马任重方知之,平路无以别也。”于是当蚁封内试之,济马果踬,而督邮马如常。济益叹,还白其父,曰:“济始得一叔,乃济以上人也。”武帝亦以湛为痴,每见济,辄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及是,帝又问如初,济曰:“臣叔殊不痴。”因称其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湛闻曰:“欲处我于季孟之间乎?”

湛少仕历秦王文学、太子洗马、尚书郎、太子中庶子,为汝南内史。元康五年卒,年四十七。子承嗣。

(选自《晋书》卷七十五)

【注】①隤(tuí)然,柔顺随和的样子。②蚁封: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③山涛、魏舒:均为西晋文学家。

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济请言之/湛因剖析玄理/微妙有奇/趣皆济所未闻也/济才气抗迈/于湛略无子侄之敬/

B. 济请言之湛/因剖析玄理/微妙有奇趣/皆济所未闻也/济才气抗迈/于湛略无子侄之敬

C. 济请言之/湛因剖析玄理/微妙有奇趣/皆济所未闻也/济才气抗迈/于湛略无子侄之敬/

D. 济请言之湛/因剖析/玄理微妙/有奇趣/皆济所未闻也/济才气抗迈/于湛略无子侄之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又称表字,是古代男子20岁举行加冠仪式后取的,自称用字表示谦虚;称人用名表示尊敬。

B. 服阕,守丧期满除服。父母逝世后,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员都要守孝三年,期满脱下孝服。

C. 尚书郎,官名,初从尚书台令史中选拨,后从孝廉中选取。入台第二年即为尚书郎。

D. 出,京官外调之意,属于官职变化的专用词。与“出”相对的“入”,则是指地方官到京城任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最初,王济瞧不起王湛这个叔叔,吃饭时不把佳肴放到王湛面前,而王湛从容地面对。

B. 才气高超豪迈的王济对王湛产生了恭敬之情,源于叔叔剖析玄理微妙而有奇趣。

C. 王济感叹自己三十来年不知道家中有叔叔这样的名士,愧疚之余,送走了王湛。

D. 王湛其实并不痴傻,他善于相马又是一名骑马高手,而且对深奥的《周易》很有研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济益叹,还白其父,曰:“济始得一叔,乃济以上人也。”

(2)及是,帝又问如初,济曰:“臣叔殊不痴。”因称其美。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出  郭(杜甫)

霜露晚凄凄,高天逐望低。

远烟盐井上,斜景雪峰西。

    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

  江城今夜客,还与旧乌啼

【注】①出郭:此诗为杜甫由成都城郭回归草堂时所作。②故国:指洛阳。③他乡:指成都。④鼓鼙(pí):军鼓,此处暗指北方吐蕃的侵患。⑤旧乌:杜甫草堂前树间有乌鸦栖息,为邻日久,故云“旧乌”。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写傍晚所见,凄清的寒霜,压抑的天空;“逐望低” 三字的意思是天宇随目光入远而变得低沉。

B. 颔联由远及近地写盐井上空晚烟沉沉,雪山西侧夕阳惨淡,进一步展现萧瑟暗淡的意境。

C. 颈联转写故乡安史之乱余波未平,蜀地吐蕃之患又生起,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处于万方多难的忧叹。

D. 主体部分“远烟”与“斜景”并写,“兵马”和“鼓鼙”相对,一正一反,凸显悲喜交加。

E. 尾联写夜幕降临,江城的羁旅之人又将和草堂树间的乌鸦相共悲啼,其诗情集于一“啼” 字。

2.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抒发“乱世悲情”的。

 

四、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的凄切婉转的两句是“                   ” 。

(2)屈原《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谣言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3)韩愈《马说》中写出千里马遭遇悲惨的句子是“衹辱于奴隶人之手,          ,不以千里称也” 。

 

五、选择题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当“状元笔记”缺乏使用价值,购买“状元笔记”也只不过是寻求一种心理安慰的自欺欺人

②美联储作为美元的印钞机构,它相当于全世界的“央行”,所以美国加息与地球上所有居民休戚相关

③丢弃教育理念,无底线地肆意娱乐化的现象十分突出,一旦知识被粉饰得目无全牛,后果将不堪设想。

④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韩剧为何能在中国造成万人空巷的场面,这和中韩悠久的文化渊源是分不开的。

⑤张大千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⑥文言文也好,白话文也罢,归根结底是一种表达方式,文字更应被重视和承载的是思想深度与文化厚度。

A. ③④⑥    B. ④⑤⑥    C. ②③⑤    D. ①③⑤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为统筹推进各项核查工作,成立了由长江委主任魏山忠任组长的长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B. 当前,我国在文化建设上的根本任务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C. 要做事就难免犯错,问题的关键是要对错误进行区别、评估、分辨,以不同的方式应对不同类型的错误。

D. 日前,一家名为“悟空单车”的共享单车企业宣布退出市场,共享单车行业也正式奏响了洗牌的序幕。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运用,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 萧瑟的秋风吹落了枝头的片片黄叶,却不去她满腹的惆怅。

B. 蜜蜂酿出了无数甘甜的蜂蜜,也为人类出了美好的生活。

C. 春风习习,校园那边飘来阵阵歌声,也来了淡淡的花香。

D. 天朗日暖,农家小院关闭了柴门,却不住满园的春色。

 

六、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在春季送别,     。“折杨柳”是古代社会生活中最有格调的风俗之一,这种风俗是怎么产生的?    ②     ,认为“折柳”是挽留的意思。其实这种说法欠妥。如果被送人的家不在此地,或是不归之离别,可以这样理解为是留对方多呆些日子;但如果对方有归途,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请认真阅读“好与快”这幅漫画,完成下面的题目。

(1)简要描述这幅漫画的内容,不超过50字。

(2)请写出这幅漫画的寓意,不超过20字。

 

七、材料作文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父亲对我来说一直是个谜。”这是奥巴马对父亲的回忆,可能也代表了很多儿女对父亲的印象。在人们内心感受中,母亲就像一潭湖水,细腻而温暖,慈祥而安静,让人容易亲近和触摸;而父亲则像一座高山,威严而粗犷,冷漠而严肃,让人感到难以攀越和理喻。母亲时刻设计着家庭,无微不至地关爱着孩子;而父亲则一天中很难见上一面,要么忙于工作,要么忙于应酬,有时即使与儿女在一起,也显得不够耐心。因而,对于父爱,儿女总是说不出口。

读了以上材料,请结合自己的体验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