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福建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三高考模拟考试语文卷
一、名句默写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万里悲秋常作客,                    。(杜甫《登高》)

⑵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⑸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

⑹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也,代为西州豪右。熙性严重,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不妄通宾客,凡所交结,必一时名士。博览群书,尤明《三礼》;善骑射,颇知音律。起家以通经为吏部上士,寻授帅都督,转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及周武帝平齐。以留守功,增邑六百户。历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甚有当时之誉。

高祖受禅之际,熙以本官行纳言事。寻除司徒左长史,进爵河南郡公。时吐谷浑寇边,以行军长史从元帅元谐讨之,以功进位上开府,后拜沧州刺史。时山东承齐之弊,户口簿籍类不以实。熙乃晓谕之,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在职数年,风教大洽,称为良二千石。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沦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

及上祠太山还,次汴州,恶其殷盛,多有奸侠,于是以熙为汴州刺史。下车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上闻而嘉之,顾谓侍臣曰:“邺都者,天下难理处也。”其年来朝,考绩为天下之最,赐帛三百匹,颁告天下。

上以岭南夷、越数为反乱,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许以便宜从事,刺史以下官得承制补授。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帅更相谓曰:“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于是相率归附。

在职数年,上表曰:“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才轻任重,然所管遐旷,绥抚尤难,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今年疾俱侵,岂可犹当重寄,请解所任,优诏不许,赐以医药。”后因李佛子为乱之事,上闻而疑之,遣使者锁熙诣阙。行至永州,忧愤发病而卒,时年六十三。

(选自《隋书·令狐熙传》,有删改)

【注】①齐:指南北朝时的北齐。②吐谷浑:也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③渠帅:武装反抗者的首领或部落酋长。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妄通宾客       胡乱          B.时吐谷浑寇边    侵犯

C.及上祠太山还    祭祀          D.恶其殷盛          殷勤

2.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令狐熙政绩的一组是(3分)

①寻授帅都督,转复官府都上士           ②高祖受禅之际,熙以本官行纳言事

③熙乃晓谕之,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    ④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

⑤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                ⑥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狐熙出身名门望族,为人严肃稳重。他博览群书,文武兼备,早在周武帝时很

受重用,仕途通达,他的才能颇得时人的赞誉。

B.令狐熙治理沧州,使百姓安居,风气良好,因而广受拥戴。他被调往朝廷任职时,

百姓悲伤不舍;他重返沧州主政,百姓无不欢欣鼓舞。

C.令狐熙做汴州刺史,一到任就针对当地“殷盛”与“多奸侠”的现象,推行重农抑商

等政策,清理了狱讼积案,受到了隋文帝的嘉奖。

D.岭南一带的人经常作乱,其首领受前任总管武力胁迫,不肯臣服。令狐熙到任后,

广施恩信,使部落首领深受感动,从而率众归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时山东承齐之弊,户口簿籍类不以实。(3分)

译:                                                                     

⑵上闻而疑之,遣使者锁熙诣阙。 (3分)

译: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双调]沉醉东风

重九

[元]卢挚

题红叶①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②?

【注】①相传,唐代有一宫女在红叶上题诗,经御沟流出宫外,为一读书人所得。后来宫中遣放宫人,题诗的宫女就嫁给了那个读书人。②“白衣送酒”的典故出自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⑴请赏析“月落山容瘦”的“瘦”字的妙处。(3分)

答:                                                                      

⑵请赏析“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所蕴涵的思想感情。(3分)

答:                                                                     

 

四、其他题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填空题。(5分)

⑴瑞珏的产期临近了,高老太爷的灵柩还停在家里。高家的长辈决定把瑞珏迁到城外,以免“             ”。最后,瑞珏因难产而死。(《家》)

⑵欧也妮把叔叔欠的钱连本带利都还清了,最终答应嫁给特·篷风先生,但前提是允许她                。(《欧也妮·葛朗台》)

⑶桑丘·潘沙是个又矮又胖的农民。他骑了一匹自家的驴跟随堂吉诃德出行。堂吉诃德答应将来封他做                。(《堂吉诃德》)

⑷诗人甘果瓦误闯圣迹区,情急之中,爱斯梅拉达挺身相助,两人                ,甘果瓦躲过一劫。(《巴黎圣母院》)

⑸沙俄时期,政府通过官方宗教东正教严格控制老百姓的宗教信仰。有个村子的村民因为聚在一起读《            》,结果被判了流刑。(《复活》)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⑴请简述《三国演义》中“火烧连营”的故事。

⑵请简述《红楼梦》中“慧紫鹃情辞试莽玉”的故事。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的文化经典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 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孟子·告子下》)

【注】①与国:盟国。

 

 

 

 

 

 

(1)当时的“良臣”常以具备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

三方面的才能自诩。

(2)选段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3分)

答:                                                                     

 

五、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博弈论”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的一种理论。“博弈”这一说法是从棋弈、扑克和战争等带有竞赛、对抗和决策性质的问题中借用的术语,听上去有点玄奥,实际上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博弈论大师看经济社会问题犹如棋局,常常寓深刻道理于游戏之中。所以,博弈论多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入手,娓娓道来,并不乏味。

在博弈论中,有一个著名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博弈模型。假设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赃物。但是,他们矢口否认曾杀过人。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后进行审讯。检察官给出如下条件:

由于你们的偷盗罪已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可以判你们一年刑期。但是,如果你单独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三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十年刑。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十年刑,他只判三个月的监禁。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五年刑。   

两个囚犯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坦白或抵赖。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一年。但是由于两人在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所以,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选择坦白交代这一最佳策略。因为坦白交代可以期望得到最短的监禁,但前提是同伙抵赖,这显然比自己抵赖坐十年牢要好。这种策略是损人利己的策略。不仅如此,坦白还有更多的好处。如果对方坦白了而自己抵赖了,那自己就得坐十年牢。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选择坦白交代,即使两人同时坦白,至多也只判五年。所以,两人合理的选择是坦白,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赖)和结局(被判一年刑)就不会出现。

在这个“囚徒困境”中,每个局中人选择了自己的最优策略,从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所有局中人的策略构成了一个最优的策略组合,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这种由所有局中人(也称当事人、参与者)的最佳策略构成的战略组合,被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 也叫“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纳什均衡”,也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从“纳什均衡”我们引出了一条真理: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两个囚徒的命运就是如此,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从“纳什均衡”的普遍意义中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司空见惯的经济贸易、国防政治和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现象,博弈双方在决策时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目标,结果是无法实现最大利益,甚至导致对各方都最不利的结局,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在市场竞争、环境问题、公共资源开发利用中屡见不鲜。因此,博弈论不仅仅存在于数学的运筹学中,也正在经济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注】①纳什:世界著名博弈学大师。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博弈论研究的是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采取策略。

B.博弈论是研究棋弈、扑克这类对抗性质问题的一种理论,也是研究“囚徒困境”

中陷入两难选择的策略问题的一门科学。

C.“纳什均衡”是每个局中人自己选择的最优策略,是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

的最终结局。

D.“纳什均衡”由所有局中人的最佳策略组合构成,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利益,

没有人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从实质上说,“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博弈状态。

2.下列关于“纳什均衡”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实力相当、棋风相似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彼此争赢,他们下出的变

化多端的棋局,是一个“纳什均衡”。

B.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宁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绝不会主动增加环

保设备投资。最终政府加强污染管制,企业采取低污染策略,使企业利益与环境保护互相平衡,从而进入“纳什均衡”。

C.每年的五一、国庆都是商家盈利的黄金周,为了在七天长假里取得可观的收益,

商家们无不使出浑身解数,降价促销甚至亏本销售,不惜打出“跳楼价”,“血本甩卖”的字眼。价格大战的结局就是一个“纳什均衡”。

D.任何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都面临着保持贸易自由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两难选

择。X国试图对Y国进行进口贸易限制,比如提高关税;Y国必然会进行反击,也提高关税。谁都没有捞到好处的结局就是一个“纳什均衡”。

3.请简述造成两位嫌疑犯陷入“囚徒困境”原因。(3分)

答: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守望的稻草人               

 王清铭

一位少年,由于对一首诗的误读,对麦田有了诗意的想象,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那首诗是彭斯的《走过麦田来》,那个少年是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

纽约少年霍尔顿莫名其妙地把这首爱情民歌听成:“你要是在麦田捉到了我。”于是他老是想象,在一大块麦田里,有几千几万的孩子做游戏,往悬崖边狂奔,他从某个地方走出,将孩子抓住。纽约没有麦田,霍尔顿决定去西部。但最终没有成行,回家后不久,他就生了一场大病。

我误读了一本小说,一直以为“麦田里的守望者”不是霍尔顿,而是稻草人。那时有很多麦田,一大片的,金黄的波浪似的,我们在麦田里做游戏,后来被稻草人抓住了。

我没有生病,只是做了一个久违的梦。我在中国的一个小城里,这里也没有麦田,那些曾经麦浪滚滚的地方,不断长出来高楼。梦里都是金黄的麦浪,阳光从上面照耀下来,也变得金黄金黄的,也似乎长了麦芒,扎在我们裸露的黝黑的肌肤上。在梦里,我们狂奔着,后来被稻草人抓住了。再后来,就醒了,醒后倒觉得自己是在梦中。

四月的天空,故乡走出的一位作家这么形容,明媚得象成熟的麦穗的天空,而麦田象一座天空,里面注满阳光和流动的风。我们就在麦田和天空之间,风向也是我们奔跑的方向。

不能跑动的是稻草人。在麦子抽穗的时候,父亲就砍下两根枝桠,粗的一根为躯体,细的,就横成手臂。母亲给枝桠的骨骼绑好了稻草,这些稻草,是肌肉,也是穿上的衣裳。母亲的一件破旧蓑衣,成了稻草人的外套;父亲为不怕日晒的稻草人戴上了一顶破旧的草帽。稻草人站在麦田中央,也注满了阳光和流动的风。他想跟随孩子跑动,但他的脚——枝桠扎在土中,虽不长根,但也无法拨出,只能歪一歪草帽,将手臂上的一只偶然栖落的鸟扔出漂亮的弧线。

稻草人平伸着手臂,注视着从田垄上跑过的孩子,想把他们一一抓住。但孩子是风,稻草人抓不住的风,簌簌地吹过了。孩子回家了,稻草人留了下来,麦田就是它的家。它只能独自守望。

就这样留了下来,留到那些金黄的稻草被雨水沤成黝黑,草帽落满星星点点的鸟粪。它想抓住其中的一只鸟,但挑衅的鸟只是偷觑了它一眼,飞走了,撒下几声鸟鸣,听起来很像善意的嘲讽。

麦田空荡荡的,除了风和阳光,仅有的几株麦穗也被孩子拾走了。稻草人还在守望,独自的。又一茬的庄稼萌芽,长茎,抽穗,阳光一样的金黄。稻草人换一件衣裳,继续守望。又一茬的孩子生长着,他们在麦田里狂跑,稻草人想抓住他们,但一个也没有,他们是它抓不住的风和时间。

那一茬的孩子走出麦田后就很少回来。稻草人很想喊住最后一个出走的孩子,但它只能沉默,就像抓不住一只飞鸟一样。到后来,浸成泥土一般颜色的枝桠,它的腿开始腐烂,稻草人连自己都抓不住了,最后一阵金黄的风吹过,稻草人倒下了,再没有人把它扶起。

稻草人看不懂小说,但它知道那个叫霍尔顿的少年,在城市的高楼中也在跟它一样独自守望。

还有另一个从稻草人的视野消失的少年,他从小说中摘录一段话后,也在一阵很辽阔的风中倒下了。他一遍遍地抄写着以下的文字,小说上的。

“一个不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的男子的标志使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那个身影很像我的少年倒下了,又爬了起来。他的身边,很多的高楼在拔节。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霍尔顿、“我”和稻草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精神联系,即是对理想或责任的执着坚守。

B.“我”一直以为“麦田里的守望者”不是霍尔顿,而是稻草人,其实是对作品的独到解读。

C.文中的鸟儿从某种程度上说,见证了稻草人独自坚守麦田的过程,对它表达理解和同情理解。

D.孩子们在稻田中自由自在地快乐玩耍、追逐,他们对稻草人视而不见,更不用说理解和留恋。

E.稻草人想抓住从它身旁飞过的一只鸟或者跑过的一个孩子,是想把心中的寂寞带给父亲和母亲。

2.从文章看,“我”起到了一种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概括分析。(4分)

答:                                                                                                                                                           

3.请从文章内容出发说说你对划线句子的理解。(6分)    

答: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吕叔湘

叶兆言

吕叔湘先生是苏南丹阳人,与苏州人放在一起谈,是忘不了他的一口吴侬软语。他属于那种长期在北方工作的南方人,不知道公众场合说不说普通话,反正几次见到他和祖父聊天,腔调都很接近苏州话。或许因为他曾在苏州生活过,或许因为治语言学,有很强的语言能力,我一直误以为他是苏州人。

吕叔湘和俞平伯一样,都是比祖父小,又为祖父敬重和钦佩的人物。

俞平伯多少还有些遗老遗少的脾气,吕叔湘绝对没有。以俗名论,他显然没有俞那种曾经家喻户晓的影响,但是在汉语言学这个范围,尤其是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被尊为一代宗师并不过分。我伯父叶至善,是开明书店的老编辑,写完文章喜欢请吕叔湘过目,请他提些意见。伯父常说,文章经过吕叔湘的法眼,心里踏实许多。

他的一生,都在和不健康的语句作斗争,努力维护汉语的纯洁。八十年代中期,吕叔湘发现《人民文学》上的错误实在太多,忿忿不平地写信去一一订正。杂志上于是发表了一封短信,一本正经地向吕叔湘表示谢意,可是这封短短的感谢信,竟然也是错误不断,甚至把吕叔湘的名字也写错了,写成“吕湘相”。我们全家捧着那期《人民文学》哈哈大笑,想像不出吕叔湘会气成什么模样。记得当时《人民文学》正因为某篇文章的“思想问题”吃批评,我父亲想写信告诉吕叔湘,希望他能在这种特定时刻放人一马,但是最终还是没敢,因为以吕叔湘的认真态度,就事论事,这种打招呼只会让他更生气。

吕叔湘的文字功力是第一流的。他翻译的民俗学著作,不仅在学问知识上对人有帮助,译文本身也是很好的汉语教材。我父亲谈起自己的写作,总说他最初的文笔就是受了吕叔湘译文的影响。在父亲的文学少年时代,吕叔湘翻译的萨洛扬的《我叫阿拉木》曾经风行一时。

粉碎“四人帮”以后,吕叔湘的《文言虚字》再版,第一版就印了十七万册,可见他著作的受欢迎程度。对于学术界来说,吕叔湘最重要的两部书,无疑是《汉语语法论文集》和《近代汉语指代词》;对于学术之外的人来说,他的民俗学翻译著作和《文言虚字》的影响更大。吕叔湘还把许多精力放在中学教育上,非常巧妙地把学术的象牙塔,与中学生的文化普及教育联系了起来。从吕叔湘关注的问题中获益,实在是太多太多。

九十年代初期,我的朋友朱伟在《读书》杂志上吹捧《夜泊秦淮》,吕叔湘看到文章,写信给父亲,让我寄一本小说给他。父亲很激动,受宠若惊,因为一向敬重这位父执,没想到他会关心起自己儿子的习作。父亲一生中写了什么文字,也常寄给他指正,而且称呼也容易,称“先生”就行,因为只低了一辈,用不着太客气。轮到我,这称呼就有些麻烦,叫“先生”不行,太不恭敬,毕竟隔了两代;叫“丈人”或者“大人”,又过于老派,而且有一股酸腐气,最后父亲说,删繁就简,写“吕公公教正”吧。

称呼吕公公,是因为平时就这么叫的。嘴上喊与写出来,感觉完全不一样。记得当时送的是台湾版本,那时候台湾印的书,装帧与大陆相比,要好得多,用纸也讲究,心想书是够漂亮的,只怕内容和扉页上的题款,要不入他老人家的法眼。因为敬,所以怕,既希望他能提些意见,又害怕他挑出一大堆毛病来。结果是没有任何反应,寄去也寄去了,吕叔湘当时快九十岁,能承他惦记着,已经非常感激。(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吕叔湘的语言能力很强,能够模仿各种语言,以至于作者听过他说苏州话,便一

直误认为他是苏州人。

B.作者认为称呼吕叔湘“丈人”或者“大人”有一股酸腐气,是因为他认为吕叔湘

没有遗老遗少的脾气,这么叫不好。

C.俞平伯和吕叔湘的成就不同,在学术界的影响也大不一样,作者认为吕叔湘无法同俞平伯相媲美,不能算是一代宗师。

D.吕叔湘做事认真,喜欢就事论事,《人民文学》在八十年代中期犯了思想问题,吕叔湘便写信批评该杂志。

E.吕叔湘善于将自己的专业特长与中学教育结合在一起,使高深的知识得以在基础教育得到普及。

2.作者说:“吕叔湘的文字功力是第一流的。”这“第一流”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答:                                                                          

3.作者在结尾处写到“因为敬,所以怕”,结合全文谈谈吕叔湘为何让作者如此敬畏。(6分)

答:                                                                        

 

六、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指出“鲶鱼效应”所蕴含的道理(不超过50个字)。(3分)

活的沙丁鱼价钱比死的高出很多倍。但绝大部分沙丁鱼会在返港途中因静静呆在死水中而窒息死亡。有一位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一条鲶鱼。鲶鱼好动,进入鱼槽后,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也加速游动,缺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船长因此大发其财。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所谓“鲶鱼效应”是指: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0分)

近期,一位复旦附中高二男生关于“男孩危机”问题的研究论文《一个男孩眼中的“男孩危机”》,引起人们对“男孩危机”的警惕。男孩危机是一个提出已久的课题,在中小学时期班里的尖子基本都是女生,班干部名额也基本被女生所占。

俗话说,“穷养儿,富养女”,而今在发达城市,许多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无论对男孩还是女孩,都一样地“富养”,这不利于男孩的成长。但也有不少家长认为,“穷养儿,富养女”已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当今社会,女孩和男孩一样,都要有自立能力和开拓精神,而刻意给男孩的成长制造“磨难”,似乎也没必要。

(1)划线句有两处语病,应将划线句改为:(2分)

答:                                                                                            (2)请用一个成语概括“男孩危机”这种状况。(1分)              

(3)你认为该“富养儿”还是“穷养儿”?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看法。(150字左右)

(7分)

答:                                                                      

 

七、作文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作文(70分)

在下列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1)知识有来自书本的,也有来自经验的;力量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知识有时赋予我们一往无前的动力;有时却让我们停下脚步,感受沉思的重量……  

请以“知识与力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请以“隔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