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2届江西省高三第五次考试语文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脊梁(jǐ)         辟谣(pì)       重创(chuàng)      望风披靡(mí)

B.召唤(zhào)       顷刻(qīng)        强迫(qiǎng)       徇私舞弊(xún)

C.道行(héng)       滂沱(pāng)     别扭(biè)         拈轻怕重(niān)

D.乘客(chèng)      裨益(bì)       处方(chǔ)         按捺不住(nài)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松弛  两全齐美  挖墙角   功亏一篑

B.赋予  额首称庆  泊来品   各行其是

C.涣散  拾人牙慧  发祥地   关怀备至

D.嘻笑  和盘托出  跘脚石   倚老卖老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入夜,月色溶溶,水天寥廓。我们或坐在树下谈笑自若,或坐在船上叩弦高歌,或立于小石桥上对月凝思。

B.校庆这天,在小王和小刘的搀扶下,离别母校三十多年的老教师王国明沿着校园的小径踽踽而行,他深情地看着校园内的一草一木,感慨万分。

C.当人们在某些方面遇到困惑时,总希望听听专家的指导和建议,而专家也确实起到了解惑答疑的作用,长此以往,专家和公众就形成了较为牢固的信赖关系。

D.凯普莱特叹息道:“这些死的惨象就像惊心动魄的钟声,警告风烛残年的我,快要不久于人世了。”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建立新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以最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最大的经济产出。

B.近期,以《解放》和《建国大业》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历史题材剧,堪称文艺界国庆献礼活动的一大亮点。

C.阐明、发现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关键不在于个人的身份,而在于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慎思明辨的求知方法去探索。

D.今年春晚“旭日阳刚”组合一曲《春天里》让无数人泪流满面,千千万万像他们一样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建起城市的高楼大厦,却无法享受同我们一样的平等待遇。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   )

A.北京大学法学院教师王锡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公路是一种外部性十分明显的公共物品,不独本地车辆可以通行无阻。”

B. “去海外打酱油”已是最新购物口号。从新富阶层,可以频繁出境的外企金领,到越来越多的普通人,“翻墙”成了一种时尚乃至必需,“墙”外更低更稳定的物价是他们共同的目标。

C.什么是语文呢?目前至少有以下几种说法:“语言文字说”“语言文学说”“文化说”“言语说”“语言说”,众说纷纭,各执一端。

D.资金的投向将直接造福百姓,从保障房建设到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再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软件”上更关注百姓未来的生活品质。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列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国演义》“败走华容道”中曹操曾三次大笑,一笑而赵云出击,二笑而关羽杀到,三笑而张飞出阵,活画出曹操刚愎自用、自命不凡的性格特点。

B.《家》中高老太爷临死之前,两次落了“两三滴眼泪”,也许是求生的欲望,或许是家道中落的痛苦,甚至是深深的忏悔,表现了高老太爷复杂的内心世界。

C.祸不单行,继元妃去世、宝玉失玉之后,王子腾在进京拜相的路上竟因风寒身亡。贾政又升了江西粮道。即将赴任之时,贾母郑重地和他说起宝玉的病只有娶一个金命的人为他冲喜才能好。袭人听说这件事后,深怕一件喜事会伤害三个人。贾母等人也踌躇起来。幸亏王熙凤想出一个“调包计”来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红楼梦》)

D.《欧也妮·葛朗台》以葛朗台的家庭专制、葛朗台与银行家及公证人之间的明争暗斗和欧也妮的爱情悲剧三条相互交织的情节线索串连小说,条理清晰,主次分明。

 

二、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中国养老困局

近日,民政部有关官员表示,依据新修订的《老年法》,“以后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以诉诸法律”。看望父母本是做人的基本伦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入法着实有些多余。但揣测立法者的动机,就会发现这条规定基于“空巢老人”愈来愈多而子女看望老人愈来愈少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出了传统养老模式遭受的严峻挑战。

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67亿,我国事实上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而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一方面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大,异地就业的青年人增多;另一方面,年青一代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购房置业、子女教育和人际应酬令人疲惫不堪。受此影响,传统意义上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逐渐瓦解,子女与父母分居甚至相隔甚远的分居情况十分普遍,“常回家看看”自然变得奢侈。

诚然,孝顺作为重要的家庭美德,子女应该尽最大可能履行赡养义务。但现实情况是,面对社会成员流动频繁、父母与子女分居成为常态、人口老龄化高峰日益临近的现实,政府部门却依然将希望寄托在“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上。各级政府针对老年人的统一、规范、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长期未能建立,对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而言,“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还只是一个梦想。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在传统中国,老人赡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这种观念不仅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将养老问题纳入社会统筹和政府责任范围,不仅会使老龄人口受益,也会减轻年青一代的负担。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就制定了《长寿社会对策大纲》,以致力于建立“具有活力的长寿社会”,并将其纳入社会整体规划部署。

如果每一位老人都能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老人和子女就无须因“常回家看看”难以如愿而焦灼。政府增加对养老问题的投入,不仅是一种社会福利,也是一种社会投资。比规定“常回家看看”成为法律义务更重要的,是加快以增加政府投入为核心的中国养老模式的社会化转型。

1.对文中所说的“‘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出了传统养老模式遭受的严峻挑战”的表述,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大,异地就业的青年人增多,受空间距离的限制而难以常回家看看。

B. 年青一代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购房置业、子女教育和人际应酬令人疲惫不堪,想常回家看看心有余而力不足。

C.社会成员流动频繁,父母与子女分居成为常态,人口老龄化高峰日益临近,这些现实都制约着 “常回家看看”。

D. 老人赡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可不少子女不常回家看看,导致“空巢老人”愈来愈多。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看望父母本是做人的基本伦理, “常回家看看”入法着实有些多余。

B. 要改变“常回家看看自然变得奢侈”的困境,政府部门就必须改变 “养儿防老”的传统理念,加大养老投入。

C. 就现实而言,部分老年人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愿望,还是空中楼阁。

D.时至今日,如果仍然坚持“养儿防老”的观念,就不仅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传统意义上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逐渐瓦解,子女与父母分居甚至相隔甚远的分居情况十分普遍,这是现代社会变革的产物之一。

B.孝顺作为重要的家庭美德,子女应该尽最大可能履行赡养义务,在有可能的前提下,常回家看看也是很必要的。

C.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他们将养老纳入社会整体规划部署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D. 政府增加养老投入,不仅能使老年人受益,也能使年轻人能更加安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日:“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馀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倜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辩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视芋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节选自周容《芋老人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独与妪居渡口/君安与项伯有故        

B.书生用甲第为相国/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C.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命妪煮芋以进/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

B.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

C.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

D.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4分)

     译文:                                                                     

                                                                                 

   (2)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4分)

     译文:                                                                      

                                                                                 

   (3)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4分)

     译文:                                                                     

                                                                                 

 

四、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问题。(8分)

卖花声

张舜民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1)词中抒情主人公“踟躇”的原因有哪些?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答:                                                                            

                                                                          (4分)                                                           

 (2)“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中“满”和“新”二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4分)

答:                                                                            

                                                                            (4分)

 

五、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古诗文默写(5题限4题)(8分)

(1)                      ,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_  ___            ___ 。  (李贺《李凭箜篌引》)  

(2)鹏之徙于南冥也,_  ___         _ _  __    _  _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_  _ __    ___ ,人生如梦,_  __ _    ___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4)地崩山摧壮士死,_  ___             _。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  ___               _。(李白《蜀道难》)

(5)高低冥迷,不知西东。_  ___         ___ ,春光融融,_  __     _   ___ ,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六、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文学的安静

周国平

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该奖的一位得主爱尔兰女诗人希尼写信给她,同情地叹道:“可怜的、可怜的维斯瓦娃。”而维斯瓦娃也真的觉得自己可怜,因为她从此不得安宁了,必须应付大量来信、采访和演讲。她甚至希望有个替身代她抛头露面,使她可以回到隐姓埋名的正常生活中去。

维斯瓦娃的烦恼属于一切真正热爱文学的成名作家。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成为新闻人物是一种灾难。文学需要安静,新闻则追求热闹,两者在本性上是互相敌对的。福克纳称文学是“世界上最孤寂的职业”,写作如同一个遇难者在大海上挣扎,永远是孤军奋战,谁也无法帮助一个人写他要写的东西。这是一个真正有自己的东西要写的人的心境,这时候他渴望避开一切人,全神贯注于他的写作。他遇难的海域仅仅属于他自己,他必须自己救自己,任何外界的喧哗只会导致他的沉没。

最好的作家懂得孕育的神圣,在作品写出之前,忌讳向人谈论酝酿中的作品。凡是可以写进作品的东西,他们不愿把它们变成言谈而白白流失。海明威在诺贝尔授奖仪式上的书面发言,仅一千字,其结尾是:“作为一个作家,我已经讲得太多了。作家应当把自己要说的话写下来,而不是讲出来。”福克纳拒绝与人讨论自己的作品,因为:“毫无必要。我写出来的东西要自己中意才行,既然自己中意了,就无须再讨论,自己不中意,讨论也无济于事。”相反,那些喜欢滔滔不绝地谈论文学、谈论自己的写作打算的人,多半是文学上的低能儿和失败者。

好的作家是作品至上主义者,就像福楼拜所说,他们是一些想要消失在自己作品后面的人。他们最不愿看到的情景就是自己成为公众关注的人物,作品却遭到遗忘。因此,他们大多都反感别人给自己写传。福克纳告诉他的传记作者:“作为一个不愿抛头露面的人,我的雄心是要退出历史舞台,从历史上销声匿迹,死后除了发表的作品外,不留下一点废物。”昆德拉认为,卡夫卡在临死前之所以要求毁掉信件,是耻于死后成为客体。可惜的是,卡夫卡的研究者们纷纷把注意力放在他的生平细节上,而不是他的小说艺术上。

在研究作家的作品时,历来有作家生平本位和作品本位之争。十九世纪法国批评家圣伯夫认为作家生平是作品形成的内在依据,因此不可将作品同人分开,必须收集有关作家的一切可能的资料,包括家族史、早期教育、书信、知情人的回忆等等。普鲁斯特则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这种观点作了精彩的反驳。他指出,作品是作家的“另一个自我”的产物,这个“自我”不仅有别于作家表现在社会上的外在自我,而且唯有排除了那个外在自我,才能显身并进入写作状态。不管后来的文艺理论家们如何分析这两种观点的得失,一个显著的事实是,几乎所有第一流的作家都本能地站在普鲁斯特一边。

然而,在今天,作家中还有几人仍能保持着这种迂腐的严肃?将近两个世纪前,歌德已经抱怨新闻对文学的侵犯:“报纸把每个人正在做的或者正在思考的都公诸于众,甚至连他的打算也置于众目睽睽之下。”歌德倘若知道今天的情况,他该知足才是。我们时代的鲜明特点是文学向新闻的蜕变,传媒的宣传和炒作几乎成了文学成就的唯一标志,作家们不但不以为耻,反而争相与传媒调情。新闻记者成了指导人们阅读的权威,一个作家如果未在传媒上亮相,他的作品就肯定默默无闻。文学批评家也只是在做着新闻记者的工作,如同昆德拉所说,在他们手中,批评不再以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及其价值所在为己任,而是变成了“简单而匆忙的关于文学时事的信息”。其中更有哗众取宠之辈,专以危言耸听、制造文坛新闻事件为能事。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文学的安静已是过时的陋习,或者——但愿我不是过于乐观——只成了少数不怕过时的作家的特权。 (有删节)

1.文章开头为什么从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写起?(4分)

2.从全文看,“一切真正热爱文学的成名作家”对待文学的态度是怎样的?请概括作答。(6分)

3.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1)请解释文中“他遇难的海域仅仅属于他自己,他必须自己救自己,任何外界的喧哗只会导致他的沉没”这句话的含意。(2分)

(2)作者为什么说“歌德倘若知道今天的情况,他该知足才是”?(2分)

4.本文指出,在研究作家的作品时,历来有作家生平本位和作品本位之争。你对这个存有争议的问题是如何看待的呢?请结合文中的观点,另举例子加以阐述。(7分)

 

七、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5分)

《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郁达夫调动了多种感官来描写故都的秋,展示了秋天“清静悲凉”的意境。请以“晨雾”为描写对象,写一段文字。

要求:①调动听觉、视觉和触觉,写景状物动静结合,有声有色;②融入个人的感受和情思;③不少于200字。

 

八、作文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传达了“绿色城市,美好生活”的愿望。其实,让生活更美好的方式很多,如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保持一份淡泊的情怀,营造一个优美的环境,创设一个和谐和氛围……

请以“     ,让生活更美好”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根据自己的理解把题目补充完整。②写议论文或记叙文。③立意自定。④不少于700字。⑤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