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古诗文默写(5题限4题)(8分) (1) ,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_ _...

古诗文默写(5题限4题)(8分)

(1)                      ,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_  ___            ___ 。  (李贺《李凭箜篌引》)  

(2)鹏之徙于南冥也,_  ___         _ _  __    _  _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_  _ __    ___ ,人生如梦,_  __ _    ___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4)地崩山摧壮士死,_  ___             _。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  ___               _。(李白《蜀道难》)

(5)高低冥迷,不知西东。_  ___         ___ ,春光融融,_  __     _   ___ ,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1)昆山玉碎凤凰叫  二十三丝动紫皇(2)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早生华发   一尊还酹江月(4)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5)歌台暖响  舞殿冷袖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问题。(8分)

卖花声

张舜民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1)词中抒情主人公“踟躇”的原因有哪些?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答:                                                                            

                                                                          (4分)                                                           

 (2)“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中“满”和“新”二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4分)

答:                                                                            

                                                                            (4分)

 

查看答案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日:“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馀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倜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辩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视芋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节选自周容《芋老人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独与妪居渡口/君安与项伯有故        

B.书生用甲第为相国/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C.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命妪煮芋以进/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

B.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

C.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

D.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4分)

     译文:                                                                     

                                                                                 

   (2)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4分)

     译文:                                                                      

                                                                                 

   (3)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4分)

     译文:                                                                     

                                                                                 

 

查看答案

“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中国养老困局

近日,民政部有关官员表示,依据新修订的《老年法》,“以后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以诉诸法律”。看望父母本是做人的基本伦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入法着实有些多余。但揣测立法者的动机,就会发现这条规定基于“空巢老人”愈来愈多而子女看望老人愈来愈少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出了传统养老模式遭受的严峻挑战。

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67亿,我国事实上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而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一方面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大,异地就业的青年人增多;另一方面,年青一代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购房置业、子女教育和人际应酬令人疲惫不堪。受此影响,传统意义上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逐渐瓦解,子女与父母分居甚至相隔甚远的分居情况十分普遍,“常回家看看”自然变得奢侈。

诚然,孝顺作为重要的家庭美德,子女应该尽最大可能履行赡养义务。但现实情况是,面对社会成员流动频繁、父母与子女分居成为常态、人口老龄化高峰日益临近的现实,政府部门却依然将希望寄托在“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上。各级政府针对老年人的统一、规范、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长期未能建立,对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而言,“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还只是一个梦想。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在传统中国,老人赡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这种观念不仅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将养老问题纳入社会统筹和政府责任范围,不仅会使老龄人口受益,也会减轻年青一代的负担。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就制定了《长寿社会对策大纲》,以致力于建立“具有活力的长寿社会”,并将其纳入社会整体规划部署。

如果每一位老人都能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老人和子女就无须因“常回家看看”难以如愿而焦灼。政府增加对养老问题的投入,不仅是一种社会福利,也是一种社会投资。比规定“常回家看看”成为法律义务更重要的,是加快以增加政府投入为核心的中国养老模式的社会化转型。

1.对文中所说的“‘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出了传统养老模式遭受的严峻挑战”的表述,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大,异地就业的青年人增多,受空间距离的限制而难以常回家看看。

B. 年青一代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购房置业、子女教育和人际应酬令人疲惫不堪,想常回家看看心有余而力不足。

C.社会成员流动频繁,父母与子女分居成为常态,人口老龄化高峰日益临近,这些现实都制约着 “常回家看看”。

D. 老人赡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可不少子女不常回家看看,导致“空巢老人”愈来愈多。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看望父母本是做人的基本伦理, “常回家看看”入法着实有些多余。

B. 要改变“常回家看看自然变得奢侈”的困境,政府部门就必须改变 “养儿防老”的传统理念,加大养老投入。

C. 就现实而言,部分老年人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愿望,还是空中楼阁。

D.时至今日,如果仍然坚持“养儿防老”的观念,就不仅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传统意义上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逐渐瓦解,子女与父母分居甚至相隔甚远的分居情况十分普遍,这是现代社会变革的产物之一。

B.孝顺作为重要的家庭美德,子女应该尽最大可能履行赡养义务,在有可能的前提下,常回家看看也是很必要的。

C.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他们将养老纳入社会整体规划部署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D. 政府增加养老投入,不仅能使老年人受益,也能使年轻人能更加安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国演义》“败走华容道”中曹操曾三次大笑,一笑而赵云出击,二笑而关羽杀到,三笑而张飞出阵,活画出曹操刚愎自用、自命不凡的性格特点。

B.《家》中高老太爷临死之前,两次落了“两三滴眼泪”,也许是求生的欲望,或许是家道中落的痛苦,甚至是深深的忏悔,表现了高老太爷复杂的内心世界。

C.祸不单行,继元妃去世、宝玉失玉之后,王子腾在进京拜相的路上竟因风寒身亡。贾政又升了江西粮道。即将赴任之时,贾母郑重地和他说起宝玉的病只有娶一个金命的人为他冲喜才能好。袭人听说这件事后,深怕一件喜事会伤害三个人。贾母等人也踌躇起来。幸亏王熙凤想出一个“调包计”来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红楼梦》)

D.《欧也妮·葛朗台》以葛朗台的家庭专制、葛朗台与银行家及公证人之间的明争暗斗和欧也妮的爱情悲剧三条相互交织的情节线索串连小说,条理清晰,主次分明。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   )

A.北京大学法学院教师王锡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公路是一种外部性十分明显的公共物品,不独本地车辆可以通行无阻。”

B. “去海外打酱油”已是最新购物口号。从新富阶层,可以频繁出境的外企金领,到越来越多的普通人,“翻墙”成了一种时尚乃至必需,“墙”外更低更稳定的物价是他们共同的目标。

C.什么是语文呢?目前至少有以下几种说法:“语言文字说”“语言文学说”“文化说”“言语说”“语言说”,众说纷纭,各执一端。

D.资金的投向将直接造福百姓,从保障房建设到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再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软件”上更关注百姓未来的生活品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