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0年江苏省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错误最多的的一项是 (3分)

A.干瘪(biē)祈(qǐ)求猿猱(náo)弃甲曳(yè)兵

B.嫉(jì)恨桎梏(gào)镣(liáo)铐卓(zhuō)有成效

C.笞(chī)刑菲(fēi)薄恫吓(xià)不可估量(liàng)

D.编纂(zhuǎn)炽(zhì)热黝(yǒu)黑雕栏玉砌(qiè)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3分)

A.枷锁破碇撕打猖厥变换莫测

B.兑现谛造沉缅瞻养浅尝辄止

C.诅咒缄默陷井飘渺义愤填鹰

D.蔓延鬼计悱谤阻梗庸人自扰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由于工程设计不合理、审批把关不到位,结果造成了这次大楼坍塌的严重事故,真是祸起萧墙。

B.有人希望,他们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安之若素,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

C.在最近十多年里,各种语文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的取得了巨大成就,有的却屡试不爽,效果不尽如人意。

D.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起来,讲出这个道理——“我们相信这一点是不可理喻的:所有的人生而平等”。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王无罪岁(归咎)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嫉妒)

B.①陈力就列(施展)②由与求也,相夫子(辅佐)

C.①兵刃既接(士兵)②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内心)

D.①凡六百一十六言(句子)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遗憾)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是(3分)

A.①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②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B.①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②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

C.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①斧斤以时入山林 ②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中不含有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青雀黄龙之轴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 

D.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襟三江而带五湖

B.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

C.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D.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二、其他题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无边落木萧萧下,      ▲       。(杜甫《登高》)
(2)此情可待成追忆,      ▲       。(李商隐《锦瑟》)
(3)东船西舫悄无言,      ▲       。(白居易《琵琶行》)
(4)      ▲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腾王阁序》)
(5)      ▲               ▲      ,今宵酒醒何处?(柳永《雨霖铃》)
(6)剑阁峥嵘而崔嵬,     ▲              ▲      。(李白《蜀道难》)

 

三、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孟子)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齐宣王)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度之!”
……
曰:“吾阍,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挟太山以超北海超:超过

B.权,然后知轻重权:秤量

C.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乐岁:丰年

D.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故民之从之也轻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其”字也相同

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其”字不同

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其”字也不同

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其”字相同

3.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孟子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的一项是(3分)
①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②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4.下面是对选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两个比喻,阐明了“不能”和“不为”的区别,目的是说明齐宣王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

B.“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中的“本’指的是,使百姓具有使生活长久富足的产业。

C.孟子认为,老百姓如果过上不饥不寒的生活,就能讲礼义做好事,就会拥戴国君实现王道。

D.孟子在阐述王道仁政模式图时,以一组排比句对称说出,显得很有气势。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3分)
                     ▲                  ▲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3分)
                     ▲                  ▲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分)
                     ▲                  ▲                         

 

四、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2题。
界 河
[希腊]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200米内任何人不得擅入。
大约3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驻扎下来,对岸就是敌军——通常被称为“那边的人”。
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
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第一个潜下界河的是位中士。一天早晨,他偷偷溜了出去,跳入水中。不久当他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去了。没有能再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声,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而此时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
“这该死的命令!”那天夜里他愤愤地诅咒道。
这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处,滔滔河水依稀可闻,令他难以安适。
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禁令见鬼去吧!
士兵们都在酣睡,最后,他也渐入梦乡。梦中,他似乎看到了它——一条河。那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他站在岸边,正欲跃入水中。就在此刻,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胴体黝黑、年轻健美的姑娘,她正待他奔来,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
这是一场噩梦。醒来时已精疲力竭,幸好天还未放亮……
他终于站到河边。他注视这条河,它的确存在着!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大兵们的一种普遍的幻觉。
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遭弹痕的躯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无形中,仿佛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记。
他时而仰泳,时而蛙泳。他顺流漂浮,又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23岁。
左右两岸,鸟儿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他真的抓住了!就在他浮出水面的刹那间,他发现在30米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
他停下来,想看得清楚些。那另一个游泳者也停了下来。他们彼此默默注视着。
他立刻回过神来,恢复到原来的自己——一个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的士兵。
他不知道对面的家伙是自己人还是那边的人。他怎么认得出来呢?只凭一个脑袋?
●几分钟的时间两人在水中一动不动。一个响亮的喷嚏打破了死一样的寂静,是他打的,而且像往常一样大声咒骂了一句。那个人掉转身去很快游向对岸,他也飞速向岸边游回。他先行出水,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还好,那边的人刚刚爬出水面。
●他举起枪,瞄准。要击中对面那人的脑袋实在太简单了。20米开外奔跑着的一丝不挂的人体,是一个很容易击中的靶子。
●突然,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那人在彼岸,赤条条的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般。而自己端枪在岸的这边,同样也赤条条的。
●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两个人都赤裸着!两个赤裸的人,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
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后平扑在地。
(选自《外国小说选》)
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小说情节有张有弛,叙述、描写穿插自如,刻画了一个血肉丰满、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风格独特清新。

B.有了明确的禁令,士兵们还是下河洗澡,这说明部队的管理不严。本文主要就是讲战争与纪律的问题。

C.本文的情节安排极富匠心,环环相扣,如“他”抓树干、打喷嚏与咒骂等都自然而巧妙地引出后面的情节。

D.开头用了两段写三个士兵游泳死去,语言拖沓,若改用一句话说已有三人下河并被打死,表达效果会更好。

E.作者深知对比、拟人等手法有良好的表达效果,因而在小说中多次使用,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2.文中画线文字看似“闲笔”,实为妙笔。简析这些文字对主题的表现有哪些作用。(6分)
                     ▲                  ▲                         
3.加“●”的文段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7分)
                     ▲                  ▲                         
4.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震撼人心;也有人说,去掉结尾一段更耐人寻味。哪一种结尾更好?请作判断,并进行多角度的分析。(6分)
                     ▲                  ▲                         

 

五、作文题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我们会经历很多事情。体验生活,体验人生,不管过程如何,不管结局怎样,体验中收获的,都会是难得的财富。
请以“体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性文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