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湖南省张家界市2013-2014学年高三第五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西汉初年,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下列对这则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有( )

西汉政府并未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政府鼓励商业是造成商人富贵的原因

西汉初期存在官商勾结的情况    商业资本回流于土地造成了农民流亡

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的情况,称为“信口雌黄”“口中雌黄”。这一现象说明

A.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发展

B.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D.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奕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左传》中记载:“夫氏,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对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

A.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B.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神学

D.说明了中国古代统治者开始关注民生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田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A. 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 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 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 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 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 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 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铸成了反对神学桎梏的武器。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容的古希腊名言是

A.人的出类拔萃为城邦增加的荣耀可以超过神 B.心灵美比形体美更重要

C.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D.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福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是西方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三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它们在历史作用上的一致性表现在(  

①发展了人文主义           ②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 ③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被民族主义和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而动员起来的新老社会利益集团,在高度一体化的政治体制中缺乏表达自身利益要求的合法性渠道,也难以找到可靠固定的集团代言人,于是就发生了间歇性的参与爆炸"按照这种观点,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具有参与爆炸意义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当得知国民政府将要进行北伐时,莫斯科的联共(布)和共产国际表示了强烈的反对,1926年6月上旬,共产国际远东局主席维经斯基到达上海,劝说陈独秀及中共中央放弃对北伐的支持态度。苏联方面反对北伐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 认为国民党和共产党当时没有在工农群众中立住脚跟,开展北伐必遭失败

B. 不希望看到资产阶级性质的国民党最终统一中国

C. 害怕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引来帝国主义的联合干涉进而危及自身

D. 认为北伐只是一种讨伐军阀的行动,不具有民族革命的全部意义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货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

年份
 

棉布
 

金属和矿物
 

机械
 

1870
 

28.0
 

5.8
 

——
 

1880
 

24.9
 

5.5
 

——
 

1890
 

20.2
 

5.7
 

0.3
 

1900
 

21.5
 

4.7
 

0.7
 

1910
 

14.7
 

4.3
 

1.5
 

 

 

上表反映出(   )

A. 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

B. 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C. 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发展壮大

D. 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委员会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制度。各下级人民政府均由上级人民政府加以委任并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均服从中央政府。”这说明当时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

B.新中国国家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臻完善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罗马法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对欧洲大陆的法律制度影响更为直接。正是在全面继承罗马法的基础上,形成了当今世界两大法系之一的大陆法系,亦称为罗马法系或者民法法系。其中“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的规定说明罗马法

A.重视法律程序 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 D.体现人人平等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工业文明的崛起,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如何应对这“千年不遇之变局”,成为近代中国面临的最严峻课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以羊毛与棉花纺成洋布、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道光十八年,……棉布计银万有二千四百万两,棉线计银二千七百六十万两,……一年运出之货价银二万一千六百四十万有余两。……其广推贸易之法,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又造辘路,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虞船货之存失不定,则有约人担保之,如担保一船二万银,则预出银八百员;船不幸沉沦,则保人给偿船主银二万两。

   ——魏源《海国图志·卷五十一·英吉利国广述上》1842

1)归纳材料一的历史信息。作者介绍这些信息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开展“王朝中兴”的部分措施:

1861年,设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掌管对外事务。

1861年,曾国藩创设安庆内军械所,引进西方机器和技术,制造近代武器。

1862年,同治帝正式批准成立“京师同文馆”,学员学习汉文外,主要学习外文。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筹办轮船招商局,开展轮船航运业务,后改为商办。

1872年至1875年间,每年向美国派遣30名幼童留学。

1879年,于天津和大沽之间铺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路,1881年开设电报总局。

2)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王朝中兴”措施的主要特点,分析这些措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西学必先由中学,亦犹是矣。外国各学堂,每日必诵耶苏经,示宗教也;小学堂先习蜡丁文,示存古也;先熟本国地图,再览全球图,示有序也;学堂之书,多陈述本国先君之德政,其公私乐章,多赞扬本国之强盛,示爱国也。如中士而不通中学,此犹不知其姓之人,无辔之骑、无柁之舟,其西学愈深,其疾视中国亦愈甚,虽有博物多能之士,国家亦安得而用之哉?

    ——张之洞《劝学篇》1898

3)材料三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概括其主要观点。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0年,陆士谔完成了一部充满幻想的小说《新中国》。在小说里,主人公与妻子游历上海,昔日趾高气扬的洋人见了中国人毕恭毕敬。街头的新生事物则更多,以往经常碰撞行人的电车也改为地下行驶。“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妻子告诉他,这是二十年前,在浦东开博览会的时候建造的。因为开了博览会,“现在浦东地方已兴旺的与上海差不多了。”小说结尾,主人公被门槛绊了一跤,就此跌醒,方知是梦幻一场。

                                       ——摘编自《百年世博梦》

1)据材料一,概括主人公梦中“新中国”的面貌。从小说中可见作者怎样的情怀?

材料二

2)据材料二,归纳两个文件内容关注的共同问题。分别指出以上纲领性文件出台的背景。

材料三  1953 - 1957年是新中国革命立国时代的重要阶段,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开创了一个新的国家政体,为建立和巩固政权,所走过的时光。                                                       

                                              ——《学习时报》

3)从政冶、经济方面分析19531957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是如何“革命立国”的。

材料四、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并作重要讲话

 

 

4)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的有利条件。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中国梦”的轨迹。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