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高三复习单元训练: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唐代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击鼔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到宋代,废除了以上规定。这表明宋代

A.市由定时而聚发展为常设商业区

B.放松了对的时空限制

C.商业活动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

D.商人遭受歧视的情形开始转变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有这样一段描述:(明中期)扬州是中国食盐的集散中心,大批的商人来到这里,靠着食盐贸易发家,他们同时带来的还有各自家乡的厨师、食材、口味……富有盐商,没有政治地位,只能攀比花园和家厨的手艺……”这反映出明朝扬州地区

A.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 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C. 商品经济较为发达    D. 政府鼓励对外贸易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据考证,从公元994年起,成都的铁钱监铸钱就停止了,一直到公元1005年,成都没有再铸过钱,但成都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白银成为主流货币    

B.铜钱取代铁钱

C.民间发行交子,对铁钱的依赖降低

D.经济萧条,对铁钱的需求减少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宋代大中祥符九年采纳广州知州的建议,“海外蕃国贡方物至广州者,自今犀象、珠贝、搡香、异宝听赍赴阙。其余辇载重物,望令悉纳州帑,估值闻奏。非贡奉物,悉收其税算。”并且限制外国使团人数。这一政策的目的是

A. 限制对外政治交往

B. 鼓励民间贸易

C. 减少朝贡贸易损耗

D. 实行海禁政策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宋代徽人有家规:“族中子弟不能读书,又无田可耕,势不得不从事商贾者,族众或提携之,或从亲友处推荐之,令有恒业,可以糊口。”这表明当时

A. 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B. 徽州地区的商业发达

C. 血缘关系是徽商集团纽带

D. 重农抑商观念已经被打破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 “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B. “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 “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D. “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人海,违者立置重典,顺治十八年(1661年),更强行将江、浙、闽、粤、鲁等省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政府采取此政策的直接原因是(  )

A.沿海民众接济反清势力               B.维护清朝中央集权统治

C.天朝大国物产比较丰富               D.东南沿海倭患日益严重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宋代“田制不立,畎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冒伪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这表明

A. 土地制度变革影响人口流动

B. 人口快速增长影响赋税收入

C. 宋代小农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D. 放任土地兼并影响政府收入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江南水乡双林镇,元明以来,史载“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五月载银而至,委积如瓦砾。”“吾镇之乡村无不栽桑”,“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外来商人形成规模,出现了泾县会馆、宁绍会馆等。随着外来定居的商人通过家族繁衍和科举考试成为本地的缙绅,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都较前大为减淡。士绅并不像某种“经纪”或者“代理人”,他们似乎在这个官府不在场的地方扮演着官府的角色。崇善堂等地方慈善组织逐渐向地方自治组织转化,基于共同利害的社区认同开始形成

—据赵世瑜《市镇权力关系与江南社会变迁》等

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以来,几乎所有威尼斯人都是商人,他们的活动使得地中海的商业网络扩大,甚至进入中亚、印度和中国去寻找商业机遇。威尼斯货币是当时欧洲普遍流通的货币。银行家们向从事远距离贸易的商人发放信贷凭证,商人们发明了分散商业投资的新方法,有限责任促进了商业合伙关系的形成。关于债务、破产等的商业习惯法得到推广。威尼斯还成立了城市共和国,他们自己管理城市事务。每一种公共设施都可在威尼斯找到典范:退休公务人员的年金制,对孤寡的照顾,医院的医疗福利制度等等。威尼斯作为“自由的长女,闪烁着自由之光的童贞城市”,堪称世界上早期第一个近代化(城市)国家

—据(美)本特利《新全球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双林镇和威尼斯城市发展特点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双林镇为代表的江南市镇和以威尼斯为代表的意大利城市对两国社会转型影响不同的原因。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阅读下表,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发展情况

 

先秦时期

社会上层即贵族层、统治者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

 

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

传统家庭的奠基和初步发展阶段,以小型核心家庭和直系家庭为特点的家庭形态占据了主流,以家庭为单位的

小而全综合经营的小农家庭生计模式逐渐定型

隋唐五代时期

传统家庭第一个兴盛阶段,生产工具的发展为小家庭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小家庭与大家庭共存

宋辽金元时期

传统家庭发生近代化转型的重要时期,以壮年夫妇为核心的三代五口之家成为此后中国家庭的主要形态

明清时期

传统家庭达到鼎盛

 

民国以后

传统家庭衰落,现代家庭兴起

 

 

——摘编自张国刚《家庭史话》

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家庭发展变化的一种趋势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充分。)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面对北宋中期的时代困局,王安石推行了变法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上患陕西财用不足。(王)安石曰: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O

材料二“市易法”使执行者自己成为零售商,到街上去卖果卖冰,甚至“卖梳朴即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青苗钱”等于农村贷款,春散秋敛,收息二分。有些县官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彼此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息。

—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的变法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所述变法措施相同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据此,请就政府有效推行改革谈谈你的认识。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宋代的人口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同的,南方增长极快。南宋末年,临安府九县人口达到124万,尚不包括不下十万人的军队,以及为数众多难以统计的流动人口。而同时期,伦敦只有2万人,巴黎有4万人,西方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也不过10万人口。这主要反映了宋代

A. 政治中心东迁的趋势

B. 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C. 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D. 小农经济较之庄园经济更稳定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

A. 经济严重衰退    B. 土地政策调整

C. 坊市制度崩溃    D. 政府管理失控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战国时,长梧地方守护封疆的人对子牢(孔子的学生)说,从前我种庄稼,耕地粗疏马虎,而庄稼收获时也就用粗疏马虎的态度来报复我,我来年改变了原有的方式,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整,禾苗繁茂、果实累累。材料表明

A. 战国时生产力已有较大提高

B. 耕作态度对产量有决定性影响

C. 耕作技术水平低导致了歉收

D. 当时的农业已经出现精耕细作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水利者,农之本也,无水则无田矣。水利莫急于西北,以其久废也;西北莫先于京东,以其事易兴而近于郊畿也。此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A. 历代都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

B. 精耕细作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

C. 因地制宜发展水利

D. 富国利民的民本思想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上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 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B. 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C. 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D. 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新全球史》载:“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时期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对这项土地制度的评价正确的是

A. 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

B. 导致了自耕农衰退、

C.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D. 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规定“工师善教之,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A. 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B. 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

C. 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

D. 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其主要原因是

A. 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

B. 民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

C. 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

D. 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德镇在宋代出现“村村窑火,户户淘埏”的景观,瓷业习俗已具雏形。由于分工不同,工匠必须各自掌握一种专门技艺,并以此为终身职业。”材料反映出景德镇:

A. 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的商帮

B. 制瓷工艺导致了瓷业生产分工细致

C. 瓷业习俗助推工艺水平的提高

D. 瓷业习俗深刻影响新工艺的发明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之一。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的“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妾有绣腰襦,威(wei)夔(rui)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等能够说明当时

A. 妇女社会地位低下

B. 官吏生活比较腐败

C. 家庭手工业占手工业主导地位

D. 丝织业比较发达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学者全汉升在《明清间美洲白银的输入中国》中指出:“1571年至1821年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计4亿两,其中三分之一或更多一些,流入中国”。该时期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原因是

A. 中国的手工业高度发达

B. 中国的纺织业生产方式领先于英国

C. 海禁政策的保护

D. 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题文)“(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剥削之余,市积压之料。”对材料的最准确的理解是

A. 明政府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 明朝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 机户没有生产自主权

D. 明政府组织机户进行有序地生产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明初规定:“在京工匠上工者,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1391年,进一步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这说明明代的工匠制度

A.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B. 促进了资本主义关系出现

C.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D. 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