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南省辉县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

A. 有利于扩大西周统治范围

B. 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

C. 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D. 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符合两者观点的是

A. 主张“因材施教”

B. 重视人民群众力量

C. 认为“人性本善”

D. 通过教化使人从善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题文)汉武帝时期,改变了过去郡国贡献各自为政的办法,统一派遣官吏将所要征收的贡赋,折成当地出产丰饶的土特产品收上来,一部分运往京师供应朝廷,另一部分像商贾那样运往需要这些物品的地区转手获利。这一措施

A. 解决了封国对中央的威胁

B. 改变了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

C. 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

D. 抬高了部分地区的商品价格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东汉章帝时进一步确立了“三纲六纪”的伦理规范,“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何谓纲纪?纲者,张也:纪者,理也。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这表明东汉

A. 儒家伦理开始融入社会生活

B. 礼仪规范已经得到严格遵守

C. 社会秩序维护以道德为主导

D. 政府社会控制范围逐步扩大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唐代尚书省下属的吏部负责官员的考核和选用,而宋代则另设审官院专门负责官吏的考核和选用。这反映了宋代

A. 官员选拔日益严格

B. 官僚机构日益臃肿

C. 宰相权力更加削弱

D. 政府机构趋向精细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这样做的目的是

A. 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    B. 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

C. 协调政府各部门关系    D. 加强对六部的监察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乾隆帝说:“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小民实授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一”。这一变化

A. 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B.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C. 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促进了民营手工业发展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唐宋时期,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登州等繁盛一时;明清时期,苏州及“四大名镇”(广东佛山镇、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成为著名的商业城市。这种变化是由于

A. 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B. 经济重心的南移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政府政策的调整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各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都发生很大变化,我们乐于接受外来事物和新观念。可鸦片战争时期的国人对外并非如此,试从心理接受角度判断人们对中英《南京条约》的以下条款最痛心的是(  )

A. 开放五口通商    B. 割香港岛给英国

C. 赔款2100万银元    D. 中英协定关税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洋务运动时期,在洋务派中流行“西学中源”说,即西方科技皆源自于古代中国。如郑观应引《周礼》《墨经》《淮南子》等书的有关记载,证明西学中的数学、化学、光学、力学、气学和电学均出自古代中国。“西学中源”说的提出,主要目的是

A. 为“中体西用”论提供理论依据

B. 减少引进西方科技的舆论阻力

C. 证明古代中国的科技领先于世界

D. 迎合了当时“制洋器”的需要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而谭嗣同则在他的名著《仁学》中将儒家的推而广之主张用资产阶级的博爱、平等、自由来代替封建伦常。两者的共同目的是(     )

A.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

B.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

C.为维新变法创造历史依据

D.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1900年,慈禧发布要与八国联军“一决雌雄”的上谕,要求各省“北上勤王”,以张之洞、刘坤一等汉族东南大员先是“拒不奉诏”,随后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约定所辖区域内保证各自利益“两不相扰”。这一事件

A. 加剧中央集权崩溃和地方势力膨胀

B. 地方的自保避战最终导致中国战败

C. 激化了汉族地主与满洲贵族的矛盾

D. 地方实权派开始介入国家外交事务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限制行政权的措施,较之英法更为“变本加厉”,但对于行政权如何反过来制约立法权,却没有一条具体的规定。这说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

A. 废除专制制度的迫切愿望

B. 违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C. 对西方民主政治认识肤浅

D. 有关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余英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中指出。“这一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一方面自动撤退到中国文化的边缘,另一方面又始终徘徊在西方文化的边缘,好像大海上迷失了的一叶孤舟,两边都靠不上岸。”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

A. 处于孤立无援的被动地位

B. 失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

C. 采取左右逢源的文化态度

D. 缺乏对中西文化的正确认知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根据孙中山“节制资本”的思想,开始创办国家垄断企业,致力于民营资本无力或不适合经营的领域,如能源、军工、航空等,到1936年已经形成了规模优势。从客观角度看该做法

A. 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 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C. 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D. 践行了节制资本的思想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题文)《大公报》记者撰文:今年之新年,只可谓官国二年,不当谓民国二年然以各人心理中观之,民国一新年,国民一新年,彼此各一心理,彼此各一新年,则固未尝有两也。这体现了

A. 民主共和名存实亡

B. 农耕文明影响深远

C. 迷信思想根深蒂固

D. 官民冲突不可调和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19615月中央工作会议根据陈云的意见,制定了《关于减少城市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规定在3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当年内减少1000万人。这说明

A. 中央决定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B. 违背了一五计划的城镇化建设要求

C. 是中央对党的倾错误的调整

D. 农业生产水平跟不上工业化进程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十二铜表法》规定买卖不动产和奴隶等,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邀请5位证人和1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据此可知,《十二铜表法》

A.保护债权人利益    B.保护奴隶主贵族的权益

C.注重程序和形式    D.注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世界市场的形成

B. 工业革命的开展

C. 商业革命的影响

D. 亚洲人口的膨胀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其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

A. 复兴了古希腊人文精神

B. 取得了人与上帝直接沟通的权利

C. 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奥秘

D. 奠定了人类理性的主体地位

 

详细信息
21. 难度:困难

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鉴于英国法律保护英国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因此,凡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A. 国王立法权被大大削弱

B. 君主立宪体制有待于完善

C. 权利制衡机制卓有成效

D. 《权利法案》未真正发挥作用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1873年,为对付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工人运动,俾斯麦提出新闻出版法草案,帝国议会担心草案会损害言论自由,没有通过。18785月俾斯麦借德皇威廉一世遇刺事件提交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这表明

A. 议会支持社会主义运动

B. 德国议会政治已趋成熟

C. 议会依法拥有立法权力

D. 俾斯麦与议会矛盾尖锐

 

详细信息
23. 难度:困难

1945年,以凯恩斯为首的英国代表团向美国寻求贷款帮助时,美国国会提出苛刻条件。而到了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主动提出复兴欧洲计划。出现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垄断的发展

B. 国家实力的变化

C. 国际形势的变化

D. 国家政策的调整

 

详细信息
24. 难度:困难

某经济学理论认为,强制是一种罪恶,因此国家的强制力必须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市场价格机制本身就是最有效的调节机制。私有化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一剂良药。在这一理论的影响下

A. 胡佛奉行政府是经济的“守夜人”

B. 撒切尔夫人推行“混合经济”

C. 克林顿实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D. 戈尔巴乔夫实行“加速发展战略”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论证中世结束于唐代,近世开端于宋代的“唐宋变革论”,最早是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被欧美学者称为“内藤假说”。“唐宋变革”是指中唐至北宋的变革,并非仅指唐宋之际。其核心主张是,从唐到北宋是一个从贵族政治转向君主独裁体制的过程。所谓君主独裁,就是把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上,并通过与之配套的官僚体制来展现这种权力。在内藤看来,这种特殊形态的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而君主独裁下的社会阶层反而相对平等,也就是平民社会取代了贵族社会。迄今仍有很多历史学者将唐朝的三省制视作较为合理的官僚制度,但内藤将其理解为贵族制度,即体现了责族力量和君权的妥协,按照皇帝意旨由中书省写下来的诏书,门下省有权帝阅、驳议,因此门下省就代表了贵族的意志。

——摘编自陆扬《唐宋变革论错在哪?》

材料二由中国学者王瑞来提出的“宋元变革论”,从南宋历元,跟明清、乃至近代的联系来观察历史。其核心主张是,宋元大变革使中国社会开始向近代转型。经济高度发达的江南,最近最直接的基础是南宋和元代。……南宋政府的多次发行的纸币会子已成为社会主要支付手段,在“钱楮并用”的基础上,贵金属称量货币白银也开始跻身于流通领域。特殊的国际政治格局之下,依托江南发达的商品经济,历来的“头枕三河,面向西北”的立国态势,在南宋终于彻底转向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宋人们的生活环境,与过去中国的状况相比,具有划时代的变化,靠近了现代的我们。”

——摘编自王瑞来《从近世走向近代——宋元变革论述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相关史实说明“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并简要评析内藤湖南对唐代三省制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时期推动“平民社会”出现的历史原因,并概括南宋以来中国古代出现的“靠近了现代的我们”的主要经济现象。

 

三、论述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历史大事记(节选)

1929年,法国向英美大量兑换黄金,加速经济危机的爆发;

1941年12月,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提出建立“联合国外汇稳定基金”的方案,规定各国发言权和投票权的大小取决于缴纳资金份额的多少;

1942年初,提出《联合国家宣言》,重申战后重建国际经济秩序;

1944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建立“国际清算联盟”。……各国在清算联盟中所承担的份额,以二战前三年平均贸易额计算,不需要缴纳现金;

1944年7月,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

194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

1947年10月,美、中等23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逻辑清晰)

 

四、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04年清政府批准张之洞等人修订好的学堂章程,即所谓的《奏定学堂章程》,这个章程所确立的学制即“癸卯学制”。这个学制通过谕旨颁行全国以后,便成为新政时期各省兴学的范本。废科举与兴学堂是清末教育改革过程中的相辅相成、同步运作的两大工程。科举制度的废除大致经历了科考改章科减额和立停科举三个阶段,直到1905年,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清延颁布的《各学堂奖励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由升学或毕业考试给奖,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都给相应的出身奖励,并授以官职或予以升学,按所奖出身大致可以分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五级。在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的同时,清政府还采取了鼓励出国留学的措施。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的废除并未引起巨大社会动荡的原因。

 

详细信息
28. 难度:困难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20世纪初期,国际社会主流的战争观是“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这种观点自诞生以来逐步被欧洲各国统治者普遍接受,并奉为经典。然而,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此战争观发展到顶点的标志。一战后,美国总统威尔逊力推的以道德准则、民主制度和国际组织为基石的富于理想主义的和平主义思潮兴起,最典型的表现莫过于签署的《非战公约》,其核心内容就是宣布在国家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强调“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这充分反映了国际社会的战争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二战后一种新的战争观异军突起,其核心观点是可以把战争区分为正义的和非正义的两类。其所涉及的原则主要有两项,即所谓“开战正义”和“交战正义”。

——摘编自梁占军《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战争观的转向与衍生》

(1)根据材料,归纳20世纪主要战争观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战争观变化的原因。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林长民(1876—1925)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创办私立法政专门学校,投身宪政运动。他希望通过从政,以改良的方式实现立宪政治。辛亥革命后,林长民参与了《临对约法》的制定。作为进步党的骨干成员,他反对国氏党的彻底革命,主张引导袁世凯和北洋政府走向宪政民主体制,直至袁世凯称帝,其幻想才最终破灭。

张勋复辟,林长民站在段祺端一方支持讨逆,成为再造共和的功勋。一战后,林长民受命参加巴黎和会,并率先在国内报纸批露日本企图,是“火烧赵家楼”的真正点火人。后来,林被推举为国完起草委员会委员长,他试图草拟一部体现自己民生思想的宪法,但宪法草案还未起草完毕,林长民又被迫避乱远赴奉天相助郭松龄起兵反张作霖,不幸遭流弹击中而亡。

梁启超所提所题写的挽联颇为精妙地概括了林长民的一生:“天所废,孰能头,‘十年补茸艰难。直愚公移山已;均是死,容何择,一朝感激又气.竞舍身饲虎之。”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长民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年补茸艰难”的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