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重庆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出土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下图所示青铜器可以佐证的是

  

A. 宗法分封制度彻底瓦解    B. 大一统国家的正式形成

C. 第一个国家政权的诞生    D. 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题文)南朝后期梁、陈之际,南方大量士人河北方迁移。名士颜之推入北,深为北齐名流信重;文学家王褒、庾信与北周宇文宗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这一现象

A. 推动了北方的农业发展    B. 阻碍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

C. 有利于南北方重归一统    D. 改变了人口的南北分布不均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唐代皇帝将老子李耳追认为其始祖。741年,唐玄宋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列子》 等,考试形式和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道举的设立旨在

A. 废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适应封建统治需要

C. 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    D. 选拔实用性的人才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鱼鳞册”是古代中国的土地登记册。下表是康熙十五年(1676年)江苏长州县鱼鳞册内的每户士地统计情况(部分)。据此可知当地

 面积(亩)  

户数  

百分比

0.1-4.9

243  

69.6

5.0-9.9

45

12.9

20.0-29.9

15

4.3

50.0-74.9

4

1.2

100及以上

1

0.3

 

 

A. 自耕农经济占据主导    B. 传统经济结构出现变动

C. 土地兼并非常严重    D. 租佃经营日益普遍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1839年,林则徐在《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士稿》的通令中指出:“况茶叶、大黄,外夷若不得此,即尤以为命,乃听尔年年贩运出洋,绝不靳惜,恩莫大焉!”材料反映出林则徐

A. 力主中外商贸平等往来

B. 警惕四方对中国的原料掠夺

C. 准确认识西方经济形势

D. 仍受到天朝上国思想的束缚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1931-1935年,部分根据地在土地革命中,实行“没收富农土地、从肉体上消灭富农”的政策。而延安的时期,采取了“切实保障富农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的政策。这一转变是基于

A.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 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C. 根据地出现严重经济困难    D. 富农的反抗斗争加剧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20世纪30年代,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形成了“近代化”和“革命”两种话语模式,其中近代化话语占主导地位。1949年以后,革命话语从边缘走向中心。20世纪80年代以来,近代化话语和革命话语平分秋色。出现这些变化是因为

A. 史学家的水平差异    B. 社会环境发展变化

C. 经济建设不断发展    D.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据统计,1960年黑龙江省基本建设投资达21.49亿元,1961年基本建设投资7.32亿元。1962年又压缩到5.71亿元,比1961年又减少22%。这一转变

A. 导致出现三年的经济困难    B. 反映出经济建设急躁冒进

C. 有利于国民经济平衡发展    D. 适应了重工业优先的战略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说,“如果牛、马或狮子也跟人一样,有手,能用手画画,能从事艺术活动,那么,马会把神的模样画得像马,牛会把神的模样画得像牛。”色诺芬尼意在

A. 批判教权主义

B. 突出绘画的多样性

C. 维护民主政治

D. 强调人文主义思想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874年美国选举之后,民主党控制了众议院,立即开始搜集关于执政的共和党腐败的资料,总统格兰特的许多内阁成员因此被迫辞职。由此可知,当时美国

A. 议会开始成为权力的中心    B. 两党制体现了权力制衡原则

C. 总统的权力遭到一定削弱    D. 两党政治理念出现根本分歧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有俄罗斯学者把俄国1917年发生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称为“伟大的俄罗斯革命”,将其划分为“2月阶段”和“10月阶段”,认为“他们不是相互矛盾的”。上述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两者都

A. 力图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B. 着力推翻沙皇专制

C. 推进了俄国的民主进程    D.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在其回忆录中写道:“有必要寻求一条道路,它既能考虑到欧洲国家的安全需要,又能使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欧得以重建,经过这条道路,我们也将逐步地获得置身于世界各自由人民之中的平等地位。”这条道路应是

A. 奉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    B. 推动西欧国家的联合

C. 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 接受马歇尔计划援助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开埠通商后,中外贸易不断发展。20世纪二三十年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

——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材料二  16世纪中叶,利物浦还只是一个人口只有500人的小镇。直到1650年代英国内战后,利物浦的贸易和居民人数才开始缓慢增长。17世纪末,利物浦商人的第一艘奴隶船进行非洲航行。到18世纪末,利物浦控制了欧洲41%、英国80%的奴隶贸易。这种充满血腥味的三角贸易一本万利。随着工矿业的蓬勃发展,进出口贸易的急剧增长,利物浦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十九世纪初,40%的世界贸易通过利物浦船坞进行。这里成为从国外运进棉花等原料和英国出口制成品的最重要港口,其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1830年世界上第一条客运铁路在利物浦和曼彻斯特之间开通。利物浦的人口快速增加,最终成为英国第二大都市。

——摘编自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州和利物浦在经济上的本质差异,并简析利物浦在英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以来城市发展的认识。

 

 

三、论述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大转变的过程,即现代化的过程。各国现代化走过的道路形形色色,没有两个国家的发展进程是完全相同的。其中最具有决定作用的三大要素是:所有制形式、经济的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国家权力结构。任何社会的发展都不是一次形成的,形成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三大因素都将发生变化,从而推动整个结构完善化或僵硬化。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结合材料,围绕“现代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