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安徽省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班)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文献与考古表明,唐朝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氏锦”。这表明

A. 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深入

C. 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 唐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到其曾祖父无泽曰:“无泽为汉市长。”根据所学的知识判断,司马迁的曾祖父从事的是

A. 商业管理    B. 军事管理    C. 行政管理    D. 文化典籍管理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不少学者认为,单就航海技术而言,中国人早就具备了发现美洲甚至环球航行的条件,但事实上中国人却与地理大发现失之交臂。造成这种悲剧的文化心理原因是

A. 实行海禁、闭关锁国    B. 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C. “天朝上国”的观念    D. 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题文)新航路开辟前,欧洲的贸易中心在

A. 地中海区域

B. 太平洋沿岸

C. 印度洋沿岸

D. 大西洋沿岸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美国金融中心纽约始建于17世纪初,原名叫新阿姆斯特丹,17世纪中后期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纽约名称的变化反映的是

A. 美国金融的崛起

B. 荷兰商业的繁华

C. 英国科技的先进

D. 殖民霸权的更替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1672年和1692年英国政府先后颁布《航海条例》,到1849年废除了大部分《航海条例》;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亊英国沿海的贸易,完全取消了《航海条例》的限制。这表明英国

A. 逐渐放松了对世界市场的控制

B. 海上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C. 经济政策受到经济实力的影响

D. 对外贸易政策反复无常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题文)有外国学者指出:“中国的晚清时期,他们政治统治的失败是阻碍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原因,这在有形之中也遏制了民族工业化的实现,如此,何谈国富民强。”该学者主要说明了

A. 海禁政策有封闭性

B. 专制制度阻碍经济近代化

C. 传统思想好高骛远

D. 近代民族工业受封建剥削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我国自然经济解体进程率先开始于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长江三角洲                      D、东南沿海地区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面对内忧外患,掀起了洋务运动,打出的旗号有

①自强

②科学

③民主

④求富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甲午战争以后到辛亥革命前,我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下列关于这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欧洲帝国主义列强被迫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列强竞相对华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C. 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 民族危机刺激下,民族资产阶级掀起“实业救国”的热潮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辛亥革命后,与“民主共和”并存的爱国进步思潮是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中体西用”

C. “实业救国”

D. “民主科学”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有着浓厚的半殖民地特征,未能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民族企业多集中在

①纺织业

②采矿业

③食品加工业

④机器制造业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经历了十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

A. 社会性质

B. 中外关系

C. 政局和政策

D. 群众觉悟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首要原因是

A. 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

B. 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

C. 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推动

D.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据统计,1912—1919年的8年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有

①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②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

③政府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

④辛亥革命扫除了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些障碍

A.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新出现的经济形态有

自然经济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很多有识之士意识到,在机器竞争时代,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于是纷纷兴办实业以救国,中国工业化开始艰难起步。其标志是

A. 洋务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太平天国运动  D. 鸦片战争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人民日报》曾经有这样的报道:“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福建海星社创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记录”;“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与此报道相关的是

A. 三大改造

B. “大跃进”运动

C. “文化大革命”

D. 改革开放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题文)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这一格局形成的过程是

A.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

B.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

C. 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经济特区—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

D. 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区—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指出: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为此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C. 建立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我国农业总产值1979-1984年增长455.40%,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亿吨增加到1984年的4.07亿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运动

B. 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A. 新中国的建立

B. 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完成

C. 中共八大的召开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提出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重要会议是

A. 中共一大

B. 遵义会议

C. 中共八大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近来,大陆与台湾的政界人士的交往对话中,双方多以“先生”“女士”相称。近代以来中国人际交往中逐步采用“先生”“女士”的称呼是在

A. 鸦片战争时期

B. 辛亥革命后

C. 新中国成立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社会经济发展往往是多种要素彼此作用的结果。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

材料二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这些通商口岸成长为近代化的商业城市,包括广州、福州、厦门、上海等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2)给句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并分析“第三次商业革命”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经济危机发生后,他们对中国的争夺更为激烈。在对华争夺战中,美国先后与国民政府订立两项借款合同……日本更是充当了侵华的急先锋,不仅武装占领东北四省,控制华北,而且鼓吹所谓的“中日经济提携”,掠夺中国的资源,提出“工业日本,农业中国”的口号,企图便中国为其原料供应地,后来更是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汪效驷《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农村的影响》

(3)概括材料三列强争抢中国市场的手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次危机产生的影响。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张骞……针对各地水灾不断,他认为不能单以赈灾作临时应付之策,以工代赈才是“办赈至善善策”。同事,1903年从日本考查回国的张骞进一步意识到,发展慈善必须与地方自治、实业、教育紧密相联,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张骞的撑持下,南通选后建立了一系列由养老院、新育婴堂、残废院、聋哑学校、贫民工厂以及医院等组成的集救济、改良、赈恤、教养、抚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慈善实业。然而随着张骞的大生集团在一战结束后有胜而衰,其慈善事业也深陷困境,出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悲剧

—摘编自虞和平《张骞: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

材料二安德鲁·卡耐基(美国工业巨头、著名慈善家)1889年曾指出:财富集中造成贫富扩大是文明进步不可避免的代价,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社会主义所提出的推翻现有秩序,而在于如何恰当地管理巨大的剩余财富。富人应该把这笔钱在他们生前通过适当的运作用于造福公众的事业,投向建立大学、图书馆、医院、公园、公共泳池以及捐赠教会等领域。1901年卡耐基退休后,开始尝试以管理企业的运作方式——现代基金会的形式会来有系统地捐献财产。在他名下的基金会和非盈利机构甚多,但最主要的当属1911年建立的卡耐基基金会。该基金会以“增进和传播知识,并促进美国与曾经是英联邦海外成员的某些国家之间的了解”为宗旨,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研究新形势,提出新的工作重点,迄今在美国仍有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资中筠《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骞公益慈善思想的特点,并简析其思想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张骞与卡耐基慈善公益活动的不同之处。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自1944年成立以来,不断推动市场经济、自由贸易和高增长率。除此之外,美国的政治家和商业领袖还想建立一套适合自己利益的国际贸易体系,在他们的推动下,取消了阻碍跨国自由贸易的制约性贸易准则。……在过去的25年间,合作场景的变化以及导致了大约5万家全球公司的诞生。与跨国公司相比,典型的全球公司以一个小规模的总部为基础,在全球范围内分散公司其他的所有机构,以寻求尽可能低的运作成本。

——(美)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

材料二一些人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经济落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了求得自身生存,不得不按照有利于别人的规则行事,处处受制于人。美国等西方强国即是全球化游戏的主角,又是全球化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因此,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西方化。我们认为,把全球化的实质等同于西方化乃至美国化是片面的,但这种看法的产生有深刻的原因和背景,并非空穴来风。

——《从“世界历史”理论看全球化》

(1)依据材料一,概括经济全球化加强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界90年代以来促使这一现象迅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请就材料二的一种观点或多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