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吉林省2018届高三高考考前浏览题历史试卷必修二
一、null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全国产铁总量高达1847.5万市斤。七年,铁总产量近905.3万市斤,其中官铁占总额的1/2。二十八年,内库存铁3743万市斤,故明太祖下令官冶停办,对民营铁矿的课税率取1/10。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A. 铁矿冶炼水平超过前代

B. 官营工场规模不及民营

C. 铁矿经营政策相对保守

D. 朝廷鼓励民间兴办矿业

 

二、单选题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战国时期的这种城市规划思想

A. 反映当时城市规划很混乱

B. 促进了市坊分区制度的形成

C. 说明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

D. 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16世纪初,中国黄金和白银的比价是1:6,而欧洲是1:12。据此,欧洲各国将套取黄金作为与中国贸易的重要经济策略,英国东印度公司等明确规定贸易的一定比例是用白银购买中国黄金。这种经济策略对当时中国的影响是

A. 导致了白银的大量外流

B. 推动了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 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D. 阻碍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干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

A. 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

B. 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C. 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D. 传统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据统计,从1503年到1660年,来自秘鲁等地的18.5万公斤黄金和1600万公斤白银被运到西班牙,使其白银的数量超过了欧洲白银储备总量的三倍,其中还不包括走私的。这样,“财富历史性地集中到西班牙一边。”这一现象对世界历史产生的巨大影响是

A. 南欧地区很快被殖民地化

B. 世界经济中心转移至西班牙

C. 激起了欧洲殖民拓展浪潮

D. 加速瓦解了亚洲的封建制度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1813年和1833年.英国先后废除东印度公司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20年代,英国同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把工业品的进口率降低到平均30%的水平,取消了丝织品的进口禁令,降低了生丝、羊毛、煤等的进口率税,废止了包括机器在内的所有输出品的限制。这表明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B. 自由贸易成为当时主流思想

C. 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D. 殖民掠夺稳固了英国的地位

 

三、null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1903年,美国学者泰罗出版《工场管理》一书,开始尝试把传统企业管理经验升华为管理科学。1911年,泰罗更为系统完善的著作《科学管理原理》问世,稍后美国企业家福特在汽车生产中引入流水线的理念,现代管理学的科学体系开始确立,职业经理人大量出现。关于现代管理学的诞生,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A. 现代管理学的诞生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趋势

B. 现代管理学推动了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C. 现代管理学的诞生推动“人民资本主义”的出现

D. 现代管理学的发展有利于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四、单选题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轮船招商局最初由旧式沙船商人出身的朱其昂主持,招股困难重重,而买办唐廷枢、徐润接手以后,短时间内即招足100万股本;上海织布局在郑观应入局之前后,其局面之不同也与之同类。符合史论的是

A. 买办阶层一定程度上代表先进生产力

B. 民族资产阶级兴起于近代官办企业

C. 洋务运动一定程度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D. 实业兴国已成为近代民族思想主流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有学者对张謇在1901—1911年创办和投资的企业进行统计分析:在大生纱厂出现引人注目的连年赢利的条件下,一个新出现的现象同样十分引人注目——这就是张謇新创办和投资的企业数目,同时出现了超大幅度的迅速的增加。该分析意在强调张謇

A. 投身实业的勇气

B. 实业救国的智慧

C. 企业发展的危机

D. 工业强国的成就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20世纪初,民办中型轮船企业逐渐增多,许多新创办的公司明确提出了收回航权的口号。他们在同外国公司的竞争中,大都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这使他们在外国垄断势力的压迫下,不但得以坚持下来,甚至还能有一些发展。”材料主要表明

A. 近代中国航运业因受到外国势力压迫难以发展

B. 民办轮船企业的发展与近代爱国思潮紧密相关

C. 民办轮船企业在与外国企业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D. 民办轮船企业成为近代中国航运业的主导力量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927年6月,潘光旦在《时事新报》上刊登“中国之家庭问题征求答案”的问卷调查。其中关于大小家庭制,主张完全保存大家庭者占29%,主张采取小家庭制者占40.5%,主张采取小家庭制供养祖、父辈生计但不同居者占61.8%,主张采取小家庭制祖、父辈由子孙辈轮流同居奉养者占64.7%。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 传统大家庭制的家庭养老送终的亲情观念被否定

B. 南京临时政府的“移风易俗”法令力推小家庭制

C. 近代社会新思潮熏陶下的人们普遍认同小家庭制

D. 对家庭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新中国成立后,广告曾一度在全国各种新闻媒体上绝迹。1979年1月,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电视史上第一条商业广告,同年4月,财政部颁发文件,明确提出报社是宣传事业单位,但在财务管理上实行企业管理的办法。这些变化说明

A. 思想解放推动了新闻媒体的体制改革

B. 新闻立法成为新闻媒体改革的助推器

C. 经济特区成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田”

D. 城市体制改革助力新闻媒体的大发展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1927年秋季,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对危机产生的原因,斯大林认为:一是工业发展速度太慢,以致农村商品供应不足;二是个体小农生产率低,不能提供充足的商品粮;三是富农拒绝把粮食按规定价格卖给国家。但政治局委员布哈林认为危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粮价太低,农业赋税太重,致使谷物生产减少。这表明

A. 新经济政策在农村成效不大

B. 工业优先战略损害农业发展

C. 农业相对落后影响经济发展

D.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歧严重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1993年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难以决断的岁月》一书中写道:“经济方面的改革,如果从农业、轻工业、食品工业方面开始改革,也就是从最有效、最快速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的途径进行改革,那就要好得多。”这说明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

A. 需转变经济管理关系

B. 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C. 实破口选择不当

D. 需要优化经济结构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前瞻性、科学性很强的设计和规划。但不幸的是,从习惯于以华丽空洞政治概念和口号标榜政绩、以政治口号落实政治概念的空喊社会主义官员中脱颖而出的戈尔巴乔夫,没有能够做出这样的设计规划。此材料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 方案不够成熟,推行改革过于轻率

B. 进程缺乏规制,导致改革混乱失控

C. 立场摇摆不定,丧失改革的主导权

D. 指导思想错误,导致改革失败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市场经济具有周期性不仅是正常的现象和规律,而且是推动技术进步、推动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换代革命的内在的强大的动力,没有经济危机的压力和动力我们今天可能仍然停留在油灯照明、马车运输、用长矛大刀对抗洋枪洋炮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此材料说明

A. 经济危机在客观可以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

B. 没有经济危机就不会有社会进步

C. 我们应该多制造经济危机以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D. 经济危机是生产力提高的根本原因

 

五、null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自罗斯福新政以来,面对联邦政府在国计民生各项事物中的影响且益加深,比如:组建规模庞大的联邦官僚机构,进行种类繁多、耗资巨大的联邦资助项目,以至于有些美国政治学者惊呼:“旧的联邦制已经死亡了。”这表明美国

A. 官僚机构日益臃肿

B. 三权分立的机制遭废除

C. 联邦政府权力扩大

D. 地方政府丧失了自主权

 

六、单选题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题文)供给侧改革是目前我国经济改革的热门话题,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其内容是在生产领域去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在财政金融领域是大规模减税、削减开支、紧缩货币。下面选项与之相关的是

A. 出现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B. 推行混合所有制

C. 新经济造成我国经济结构失调

D. 借鉴了美国供给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复兴”实践

 

详细信息
19. 难度:困难

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移民和国籍法》,规定科学和艺术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移民和美国急需的熟练及非熟练劳工享有优先权,移民入境后从事美国人不能或不愿从事的职业,且从事的职业不会引起已经从事此种职业的美国人的失业或工资水平的下降。此规定

A. 有利于战后美国经济的恢复与重建

B. 取消了移民政策的种族歧视观念限制

C. 适应了美国解决“滞胀”问题的需要

D. 体现了美国移民政策的实用主义原则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指出:这些反全球化人士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反对全球化,他们是在反对某种同他们本身信念、价值观相背离的全球化。其中有对南北差距拉大,分配不均的忧虑,有对几个大国主宰世界的不平,也有对目前这个缺少意义、经济效益的日益世俗世界的不满,以及为了维护自身的狭隘的民族利益甚至是无政府主义。该学者的观点是

A.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    B. 反全球化追求的是另一种全球化

C. 反全球化运动反对资本主义制度    D. 反全球化者不在乎全球化的影响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统购和统销;1954年9月又对棉花实行统购,对棉布实行统购和统销。这一政策的实行

A. 表明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

B. 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

C. 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 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阶段,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前提下,进行放权让利;改革的第二阶段,跃进到产权变革,以及在股权多元化的前提下,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而在第三阶段,核心的变化则是从单个企业的改革转向整个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重组。可见,国有企业改革的特点是

A. 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    B. 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

C. 废除了计划经济体制    D. 生产关系根本性变革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2016年11月,中办、国办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做出新部署,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对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根本地位、严格保护农户承包权、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完善“三权”关系作出了具体规定,这种“三权分置”制度:

A. 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种根本性变革

B. 顺应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趋势

C. 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盘否定

D. 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七、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4.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隋唐时期,西北是全国政治中心。西北指陕、甘、宁、青、新五省(区),面积占全国1/3,是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因西北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政府驻戍庞大的军队,并将营农和防边结合。为持久计,隋在陇右、河西、西域等地屯田,唐代严管州军屯政,每年举行“屯官叙功”,以示考核。当时全国屯田992屯,关内、陇西与河西三道占584屯。西北屯田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和百姓的免输之劳。屯田之外,隋唐还在西北发展官牧业,蓄养的战马数量庞大,还能满足宫廷、政府厩马、祭祀和宴飨之需。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对塞内民族“怀柔”,进贡者备尝其值,广设市场,敞开渠道,满足各族不同的物资需求。安史之乱前,西北“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

——摘编自李清凌《西北经济史》

材料二“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作出多项开发西北的决议,包括移民屯垦,发展农工牧业、矿业、水利、交通等。1932年,西北问题研究会成立,《西北问题季刊》等杂志涌现。行政院与中国农民银行、中央银行等联合成立办事处,并设立各级分支机构。1933年,西安集成三酸厂(硫酸、盐酸、硝酸)成立,带动了制革、印染、矿冶、火柴、造纸等工业的发展。1934年,陇海铁路开通至西安,从西安通往西北各地的公路也相继通车。1936年,商办大华纺织厂成立。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提出“西北是建国的根据地”。1938年,内迁陕西的企业以面粉加工、棉毛纺织、火柴制造等为主。1941年,西北经济研究所成立,一批学者提出物资调节和优化物价统制等办法,还对各种经济门类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有的还注意到要协调各行业发展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如西北土地的利用,土地的改良等。

——摘编自王红岩《抗日战争时期西北经济开发述评》等资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西北地区开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时期西北地区开发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作用。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欧洲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斯坦因西域考古记》记载“(汉朝)开始沿路建立屯戍,并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万里长城向西边延长出去。古长城之向西延长最初的用意自然是保护新开通的中亚大道”。《汉书·西域传》记载“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古代驻在边境上的烽火台),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元年(公元84年)十一月,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商贾交易。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开辟“一带一路”战略的重点在于: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沿线国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宜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摘编自《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丝绸之路贸易政策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开辟目的的不同之处,并评析“一带一路”战略。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末,清政府实行了鼓励垦荒,建立农牧垦殖公司、农业学校和农业试验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等政策,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大量农牧垦殖公司应运而生。历年注册的农牧垦殖公司民国元年共有171家。农牧垦殖公司主要分布在江苏的盐垦区、东北新垦区和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绝大部分公司由私人集股,合伙投资,在经营上推广近代工业中的组织和管理方法。

——摘编自《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二从1860到1910年的这半个世纪内美国经历了一次农业革命,其中包括着农业机器的发明和科学耕种方法的日益推广,也产生了政府迅速和不断地对农业加以注意和协助,以及农业教育运动的广泛开展。由于受到“宅地法案”的鼓励,农业区域便向西部推进,直到许多可用的土地都被优先占领。1860年美国的人口总数是三千万人,到了1910年,住在农庄和乡下为农业所养活的人口就达到了五千万,农庄的数目由1860年的二百万个增加到1910年的六百万个。在这半个世纪的时期以内,曾经有五亿亩以上的新土地被用于耕种;这个巨大的区域,为千百万人提供了新的住处,为欧洲与美洲不断增长的工业阶层提供了粮食。

——摘编自《美国经济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中国农牧垦殖公司大量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20世纪早期和美国1860到1910年期间农业发展条件的相似性,并分析美国“农业革命”产生的影响。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图为1840-1990年中国茶叶生产和出口状况示意图。提取图中某一时期(或时间段)的相应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方式,各有优越性,也各有缺陷,两者都不可或缺,常常需要根据国内外的形势做灵活变化。当一国处于强势时,主要用市场来配置资源,以获得国际比较优势;当一国处于弱势时,主要宜采取计划来配置资源,以形成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不至于在国际竞争中被边缘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市场经济有利于发达国家利用其资本、技术和游戏规则来控制并掠夺发展中国家。

——刘运新《经济法视野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之再认识》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