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山东省济南市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武王伐纣后,曾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并封霍叔、管权、蔡权(均为武王之弟)于其地附近以为监视,是为西周第一次分封;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三监与武庚联合叛乱)后实行第二次分封,如封武王之弟康叔于卫,封王室贵族召公于燕,封功臣姜尚于齐。西周的两次分封均

A. 加速了民族交融和华夏族形成

B. 确保了贵族权力的有效承袭

C. 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

D. 有效防止了殷商旧族的叛乱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表取自湖北江陵风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景帝(前157-前141在位)二年南郡江陵县郑里康簿(土地、赋税等情况记录簿)。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 精耕细作农业发展    B. 地主田庄经济繁荣

C. 自耕小农经济盛行    D. 土地租佃现象普遍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唐代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称为“过官”。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唐代的“过官”制度

A. 削弱了皇帝权力    B. 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降低了决策机制的效率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明清时期,宗族组织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普遍出现。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北地区直至清代中后期宗族组织的发展依然较为迟滞,结构松散,规模有限,几乎没有族产,祠堂也很少见。造成宗族建设南强北弱”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 南北方战乱的影响程度不同    B. 宗法观念强弱存在地域差异

C. 儒家进步思想影响区域变化    D. 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别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1873年,陈启源在南海县创办继昌隆机器缫丝厂,知县徐赓陛以“有伤风化”、“夺民生业”为由进行查封。1887年,清政府又承认该厂“有益于贫户之资生,无碍于商贾之贸易”,准其照旧开设。据此可知

A. 清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态度发生变化    B. 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走出困境

C. 晚清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斗争    D.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以下是商务印书馆不同时期的两部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叙述。

1906年版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法掠受杀,百姓死者,几二千万人。

1933年版的《复兴历史教科书》:“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进一步想推翻满清,实行民族革命。

 

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史料选取不同    B. 史观运用不同    C. 内外时局不同    D. 社会性质不同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这次会议

A. 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

B. 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

C. 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D. 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包产到户最初兴起于1956年,随着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被迫中止。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再次兴起,1962年8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又遭到批判。20世纪70年代末再次出现并获中央肯定。这反映了

A. 八字方针的制定    B.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C. 改革开放的实施    D. 经济决策深受“左”倾错误的干扰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罗马法学家尤里安在就罗马法的某项内容做出解释时曾举例说:没有人怀疑,如果我在我的土地上播种了你的小麦,收获物及出卖收获物的价金将是我的。”这反映了罗马法

A. 法律体系建设已日趋完备    B. 强调维护土地贵族的权利

C. 私有财产所有权保护不力    D. 物权保护之规定更加完善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701年英国国会通过的“嗣位法”规定:英国王位不能传给天主教徒,英国国王必须参加英国国教会;依附国王的人不能担任下议院议员,法官的任免权归议会。据此可知英国

A. 权力斗争延伸到宗教领域    B. 实现了国王“统而不治”

C. 国王和议会斗争仍在延续    D. 司法权由议会下院掌握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930年3月,苏联农业集体化比例由1929年12月的20%猛增到58%。苏共中央对此现象进行了批评,随后集体农庄数量开始减少,1000万户农民退出农庄,据此可知

A. 苏共部分修正农业集体化进程    B. 苏联农业公有化方向发生变化

C. 世界性危机影响苏联农业决策    D. 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1970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先后进行了13轮外长谈判,就互不使用武力问题达成共识。同年8月,勃兰特总理实现访苏。这反映了

A. 两极格局出现缓和    B. 苏联在军事上超越美国

C.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D. 德国外交实现独立自主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上华夏农耕文明由于长期处在与周边游牧文明的比较环境中,以致形成了一种华夏“中心”的文化优越意识。但同时中国自古也有以儒家“天下一家”、“和而不同”理念为基本内容的“超国家主义”的思想传统。清季民初的读书人意识到,中国并不代表天下,方位也不在世界的中心。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兴起世界主义论,杨度认为“中国今日所遇之国为文明国,中国今日所处之世界为野蛮之世界”,对此胡适主张“世界者,乃世界人之世界,不当由欧美两洲人独私有之。亚洲诸国为世界一部分,不宜歧视之”,而孙中山则主张“受屈民族,必先要把我们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复起来之后,オ配得来讲世界主义。中国如果强盛起来,还要对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

——据李永晶《新世界主义:破解民族精神的时代困境》等

材料二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主义在西方愈受关注、其基本观点是所有人对人类的忠诚并不一定非把自己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民族国家,人们忠于自己的祖国,并不妨碍对外国人持友好的态度,可以通过交往和对话达到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这不会抹去人们的民族身份。例如,作为欧洲人,人们具有民族性,而作为超越欧洲的国际上的人,人们更具有欧洲性。个人、政府、国际组织毫无疑问都应该为世界城邦的建立负有责任。

——据(法)雅克·德里达《论“世界主义”与宽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世界主义与古代世界主义的不同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以来中西方世界主义的共同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主义思潮对二战后世界发展的意义。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杜牧《阿房宫赋》

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司马迁《史史记》

“(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乃营作朝官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上(始皇)崩,雲其作者”;“(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四月,复作阿房宮……七月,成卒陈胜等反”,“三年……二世自杀”,“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宮室,火三月不灭”。

李毓芳《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考古收获和研究》

自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考古队对阿房宫的主要建筑前殿遗址进行发掘,勘探面积35万平方来,在其夯土台基及附近未发现秦代宫殿建筑中墙、殿址、壁柱、明柱、柱础石、廊道和排水设施等相关遺迹,未发現相应的砖瓦、瓦当等建筑材料、也未发现在当时被大火焚烧过的痕迹。而在秦都咸阳的宫殿建筑考古中則有被大火焚烧的痕迹。

 

 

对秦阿房官的叙述在詩人笔下、历史文献和考古学上存在着巨大差异,綜合所給材料提出你的观点,并运用史学研究的方法加以阐释。(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815年,英国政府为了维护国内的谷物价格水平和土地贵族的利益而颁布了《谷物法》,规定国内市场的小麦价格每夸脱低于80先令时,禁止进口外国谷物。这一规定引起社会上的不满,工人阶层在高物价下生活困苦,工业原料和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使英国工厂主比其外国竞争者处于不利的地位,越来越希望得到完全彻底的贸易自由,实现彻底的“自由放任”。1832年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中一批激进派议员成立了一个“反谷物法同盟”,他们出版书刊、小册子,散发传单,召开群众会议,进行宣传演说,因此吸引了大批工人成为他们的坚定支持者。他们最有效的策略是。通过筹集大量资金,选出事先议定好的支持同盟纲领的议员。经过多年斗争,1846年议会通过了废除《谷物法》法案。

——摘编自刘成《英国度除<谷物法>刍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废除《谷物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废除《谷物法》的影响。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反法西斯战争结束70年来,中美关系大致经历四次转型,在相当大程度上反映了时代变迁轨迹与两国自身发展进程。第一次是从二战结束到朝鲜战争,中美关系经历了从盟友到敌人的转变,双方关系陷入全面对抗;第二次是从尼克松访华到中美建交,中美关系从敌人转向准盟友;第三次是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到美对华政策将人权与最惠国待遇脱的,中美关系从准盟友转向非敌非友,合作与竞争并存;第四次是2008年金融危机和北京奥运会后,中美关系步入迄今最全面深刻、又最复杂微妙的转型期,中美高层冷静、坚定、沉着地增信释疑,推进合作,管控分歧,在努力实现中美关系向更高层次转型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

——摘编自王在邦《中美关系划时代转型的观察与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关系转型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转型的历史影响。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沈葆桢,洋务派重要代表人物,曾任福建船政大臣,主持福州船政局。同治十三年

日本以琉球船民被杀为由,派兵侵台。沈葆桢临危受命,以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的身份,驰赴台湾布防设守。为了“驱倭”,他提出“一曰理谕、二曰设防”的原则,撰写文书,对日本侵略者“据理诘之”,并明确告之“中国版图尺寸不敢以与人”。又从各省调回船政轮船30余舰,布防于台湾海峡一线。在政治谈判与军事威慑下最终实现成功驱日。

经此危机,沈葆桢认为“台湾孤悬海外,七省以为门户,久为他族所垂诞”,利用办理善后事宜为契机在台采取了一系列“抚番”措施。改革行政制度,由原来的一府四县三斤,增为二府八县四厅,并奏请移福建巡抚驻台;打破“番禁”政策,招募内地人到台湾垦荒;开设义学,亲自编成童谣《训番俚语》,以传统文化教化台湾原住民,并奏请为保卫台湾牺牲者建祠祭祀。奏准建闽台水陆电线,倡购铁甲船,奏准使用机器开采基隆煤矿。沈葆祯对台湾的治理开发,为台湾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

——摘编自吕宁《开山抚番:沈葆祯台湾防务建设中的重大举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匆识,概括沈葆祯成功驱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沈葆祯建设台湾的举措。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