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7-2018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高三文综一模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周朝以王畿的方言作为雅言,相当于现代所谓“民族共同语”,当时各诸侯国都以雅言作为标准语。秦汉时期,各地方可使用本地的方言,政府任其自然。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秦汉时期

A. 实行了郡国并行制

B. 小农经济的发展

C. 实现了文字的统一

D. 大一统思想的出现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如图所示分别是《商朝形势图》、《西周初期形势图》、《秦朝疆域图》,这反映了

A. 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转型

B. 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C. 华夏为主体的汉民族形成

D. 集体耕作向个体农耕转型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北魏时期地方官任期多为六年,隋朝几经改革定为四年,唐宋时期,州县官严格遵守一年一考课,三年一升迁的考核任期制。这一变化反映了

A. 科举制进一步完善

B.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 监察制度不断发展

D. 社会稳定官员晋升较快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清初,思想家唐甄说:“人之情,孰无所欲!得其正而安之,不得其正而弃之,是为君子。”陈确说:“真正无欲者,除是死人,”但“人欲正当处即是理。”费密说:“欲不可纵,亦不可禁。”由此可知他们的共同主张是

A. 彻底打破理学的禁欲主义

B. 理性地把握人欲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C. 把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

D. 顺应资本主义萌芽要求构建新思想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1898年,《农学报》载叙福建茶商有人“至印度学习,归用机器焙制,去岁出口四万箱,获得基厚??1905年,两江总督派员赴印度等地考察茶业,考察归来后力主设立机器制茶厂。这说明

A. 竞争与交流推动传统茶业转型

B. 洋务运动扩展到农业领域

C. 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印度

D. 实业救国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1908年梁启超著的《王荆公》是20世纪评议王安石及其新法影响最为持久的著作。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以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这表明梁启超

A. 希望从历史中找到救亡图存的精神资源

B. 期待光绪皇帝能以宋神宗为改革的榜样

C. 为戊戌变法宣传维新思想提供历史依据

D. 把王安石打扮成追求民主政治改革先师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几乎没有哪种刊物不谈论苏联, 不发表有关苏联的文章,谈论苏联已成为一种时尚。这些讨论(  )

A.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B. 高度赞扬苏联对国共合作的支持

C. 表明中国知识界不认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D. 为国民政府战时经济体制的构建提供参考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20世纪50年代,土地、劳动力、资金的集中为科学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推广良种、密植等,麻城县就出现了个别的“状元田”、“丰产田”。人们对此异常惊喜,相信经济建设可以创造奇迹。这说明

A. 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高

B. 农业体制变化催生了大跃进

C. 经济建设出现重大失误

D. 科学实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雅典陪审法庭的陪审员由公民抽签选举产生,组成十个审判庭。哪个人到哪个庭,由抽签决定;审理哪个案件,也由临时抽签决定。在审判时,先让原告、被告和证人发言,然后陪审员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秘密投票,得票多者胜诉,得票少者败诉。这反映了雅典

A. 法律兼顾不同群体利益

B. 案件判决结果公平公正

C. 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D. 法律体系达到完备程度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代表而组成,主席由宰相担任,设58席,普鲁士占17席、巴伐利亚占6席、萨克森占4席、符腾堡占4席,……,只需14票便可否决议案。这表明该宪法

A. 赋予帝国邦联主义色彩

B. 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C. 保留传统军国主义色彩

D. 植根于德国长期分裂的历史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960年,在美国的积极倡议下,联合国成立了国际开发协会,作为世界银行的附属机构。它的宗旨是通过对不发达国家给予条件较宽、期限较长、负担较轻的贷款,促进其经济发展,减轻贫困,提高生活水平。这一机构的成立

A. 冲击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B. 加强了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

C. 抵制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 扩大了美国在中间地带的影响力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1950 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次年《欧洲煤钢联营条约》签订,西欧各国实现煤钢“联营”,并逐步消除贸易壁垒。这表明(  )

A. 西欧形成了统一自由市场    B. 西欧各国竞争消除

C. 法德和解是欧洲联合关键    D. 美苏争霸受到冲击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材料一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到了春秋,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本理论.,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此外,这一时期的儒家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民同乐”“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妊察焉”“民事不可缓也”“取于民有制”“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材料二

梁启超在他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中提出政为民政、政以为民,他认为先民徒言“民为邦本,政在养民,而政之所从出,其权力乃在人民之外,此种无参政权的民本主义……是我国政治论之最大缺点”。孙中山主张发扬光大中国传统重民思想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下为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具有浓厚重民色彩思想十分称道,并按近代民主观念加以诠释,主张把政权公之于天下,让人民当家作主。   

——一摘编自韩丽雯《近代中国民本思想演变的机缘和桥梁》等

(l)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并分析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孙中山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并分析其影响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702﹣1772英国的国外贸易增长了两倍;1715﹣1771年法国国外贸易的价值增加了4倍多。这时对外贸易的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770年前,英国的对外贸易大部分是同欧洲大陆进行的,到1775年时,其对外贸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将近的原料来源和贸易对象在欧洲以外的地区。随着贸易的发展,西欧出现了许多从事国际贸易的繁荣城市。

伦敦垄断了英国对亚洲的贸易,是蔗糖贸易中心;利物浦是奴隶贸易的中心。阿姆斯特丹不仅控制了荷兰与亚洲、美洲的贸易,而且成了世界的商业中心和中介贸易转运站,法国、英国殖民地的产品经此地转运到中欧。里斯本支配着葡萄牙的对外贸易。加的斯控制了西班牙的国际贸易。此外还有法国的南特、波尔多等。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据材料,归纳其中一种历史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性强。)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体制由秦汉的郡县两级制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增加了中央到基层的中间环节,且州郡随意增设,地方官僚队伍膨胀,豪家大族把握地方大权。为了解决这一弊端,隋文帝加大了对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力度,设计了以整顿地方为核心、以致治安民为主旨的整体改革方案,并很快付诸实践。

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又裁并一些州县,取消了地方官署选用属吏的权力,缩减行政支出。进一步规范和明确了州县官吏的选拔、考课、职权等有关制度。隋文帝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完全由中央任命,州县长官不得自行选用属吏,县佐也不得用本地人,避免其凭籍权势横行地方。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约束与考核,要求他们每年年终到中央政府汇报工作。隋文帝曾派出巡视使者,一次罢免贪官污吏200多人;隋文帝注意对地方官吏的教育和引导,提倡节俭政治。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隋文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文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意义。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排外主义在美国存在了将近一个世纪后,在19世纪末由民间运动发展为一股要求限制移民的政治势力,渗入到美国移民政策中,成为了国家政策。1882年通过了《排华法案》,1897年到1917年,国会又迫于“限制移民联盟”的压力,要求对移民强制进行读写测试,后来这一条也成为了法律。1921年,美国又出台了《1921年移民法》,这部新的移民法规定,除了对移民强制进行读写测试,还对各国每年的移民数额要进行限制,即每年各国移民美国的人数是1910年人口普查时该种族在美国人口的3%,这就意味着,之前已受到移民法限制而在美国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小的非西欧民族受到了更严格的限制。

——瞿茜、李其荣《论二战前美国移民政策中的排外主义》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美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移民政策中排外主义的特点。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移民政策中推行排外主义政策的原因。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材料

明朝人王士性(1547-1598),好游历,相继在河南、北京等地做官,足迹遍及当时的两京十二省,相继写了《广游志》和《广志绎》等地理学著作,对所游历和考察的对象加以理论概括。王士性全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对“人定胜天”思想有了新的发展,从理论上总结出“天下事不可懦而无为, 尤不可好于有为”。他认为,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他将自然与人文地理都当成考察的对象,特别注意观察各地的地理环境、民情风俗、宗教文化、物产交通,并比较其差异,从而在人文地理的各个分支,如风俗地理、文化地理、经济地理、政治地理、民族地理乃至军事地理的研究都留下真知灼见。王士性注意观察与分析各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长处和短处,以确定环境对某种社会需要的适宜或者有利的程度。王士性深入细致的观察与缜密独到的思想,给明末清初的学者以巨大的影响。

--摘编自周振鹤《王士性的地理学思想及其影响》等

(1)根据材料,概括王士性的地理学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士性地理学思想形成的背景。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