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湖南省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从铁农具出土的分布范围看,春秋早期仅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中晚期已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这说明此时期

A. 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

B. 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

C. 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

D. 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汉某一现象的历史叙述。

记述

出处

“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百姓愁怨,情无告诉。”

《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

“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

《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

“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

《后汉书·张王种陈列传》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世家子弟入仕致使政局动荡不安

B. 举孝廉成为政府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C. 朝廷重视对青年才俊的选拔任用

D. 察举制逐步催生出社会中的门第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表为唐代过所与公验制度的比较。

凭证

文书格式

勘发机构

行用范围

发展趋势

过所

民众出行的凭证。内含申请人及随从的姓名、身份、年龄、籍贯、随身物品和牲畜、保人等内容。

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隶属刑部与各州府的户曹勘发。

按规定路线前往目的地。

公验与过所在唐代并行使用,到五代时期过所制度逐渐被废止,公验成为路证文书的主要形式。

公验

勘发权只属于地方各级官府。

最多抵达相邻辖区,一般不可跨境。

 

 

一一据《唐代过所研究》等据此可知,唐代

A. 工商业的兴旺繁荣

B. 路证勘查权责不明

C. 人身控制较为严格

D. 藩镇割据愈演愈烈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明中叶以后,出现了官员“觉得心里不耐烦做此道路”便辞官经商,读书人“为士不振”便“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图几分利息”的现象。这一现象反映了

A. 专制制度的松弛

B. 社会风尚的变化

C. 市民阶层的产生

D. 理学思想的影响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中国早期的工业化运动在起步之际,许多重要项目均由各地方督抚分别推动。这一状况

A. 起因于清朝权力结构的变化

B. 有助于中国近代化的均衡发展

C. 根源于传统的官本位意识

D. 加强了晚清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下图是马星驰在1918年所作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A.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虚伪

B. 提倡民主促进思想解放的必要

C. 民国初期议会民主迅速发展

D. 官僚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反动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表为1942—1945年国民政府专卖收入与税收比较。

时间

税款收入

专卖收入

专卖收入占税款收入百分比

1942年

2807

1357

48.3

1943年

12169

3157

25.9

1944年

30849

3504

11.4

1945年

99984

2270

2.3

 

 

据此可知,国民政府的“专卖收入”

A. 强化了国民党的一党专制统治

B. 随着国际援助的增加而减少

C. 打击了民族资本家抗日积极性

D. 为抗日战争提供了财政支持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1960年7月,李富春同志在研究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时,提出要以“调整、巩固、提高”为基本精神。8月底,周恩来总理采纳了这一建议,提出在“调整、巩固”后面加上“充实”二字。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这一方针。强调“充实”意味着国家

A. 改善企业管理以提高产品的质量

B. 开始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

C. 压缩基本战线规模以充实轻工业

D. 充实“大跃进”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在古希腊,每个公民从出生起,要按城邦的需要来抚养和教育。于城邦无用的残疾人没有生存的权利。传说中的斯巴达立法者莱库古就不允许父母按自己意愿养育后代。古希腊人的这种行为说明了

A. 城邦是公民的最高监护人

B. 优胜劣汰的观念深入人心

C. 城邦重视公民的个人权利

D. 城邦担负养育公民的责任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休谟认为,道德规则不是由理性创造的,而是通过演化而来的。另外,任何社会中的秩序也不是由理性创造出来的,而是在某些条件下通过演化而得到的。据此可知,休谟

A. 对法国大革命进行深刻反思

B. 认为进步必须以传统为基础

C. 为光荣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D. 反对将理性作为启蒙的武器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图为苏联工业化时期宣传其成就的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该海报

A. 客观地宣传了纺织业取得的巨大成就

B. 展现了工业化促进纺织业发展的成果

C. 反映纺织业为苏联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D. 忽视了当时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事实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1969年,社会民主党人勃兰特出任联邦德国的总理,他改变了前任总理阿登纳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在依靠美国的同时与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和解。这反映出当时

A. 美德关系的恶化

B. 西方阵营出现分化

C. 美苏关系的缓和

D. 两极格局趋向瓦解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了16世纪,儒家传统的“重农轻商”的价值观开始松动,因为这一时期商业的发展和商人经济实力的增强,在社会与文化方面开疆辟土,从而对传统的儒家价值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商人不再仅仅对士的价值体系一味地“附庸风雅”,而是通过所谓的士商“异业同道”,使儒家的“道”获得了新的意义。儒家价值在商人中间仍然得到尊重,并且受到有力的维护。从“儒贾”在明清时期的出现,以及由“儒贾”所代表的商人价值取向等方面来看,不难发现明清时期的中国商人们并非是要摆脱或挑战儒家既有的价值,而是努力地要使自己“获取利益”的行为符合儒家的道德标准、伦理规范、价值体系,以便名利双收。

——摘编自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

材料二近代以降,“士农工商”的金宇塔状的社会等级结构初步被打破,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加剧。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这十几年,一个新兴的特殊的社会群体——近代市民群体开始产生和发展起来。市民群体是指近代城市社会结构中具有共同的利益和价值取向,与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密切相关的市民所组成的集合体,主要包括工商业者(来源有近代外资企业的买办、新式商人、新式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学生和小业主等,他们构成了近代城市社会阶层体系。在清末民初之际,市民群体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1895-1905年、1905-1911年、1911-1920年。

——摘编自程蕾《中国近代社会群体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贾”在明清时期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群体的变化及其影响。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世纪末期

邮政局成立,是国王的私人机构,只为政府服务。

近代早期

邮政法案通过,邮政成为公共服务项目,伦敦邮政局开始统一收取、寄送到英国境内、爱尔兰、殖民地和海外国家的信件。

19世纪20年代

铁路出现,火车取代马车成为邮政新的运输工具,邮路网络随着铁路的修建和汽船的航行路线不断扩展。

19世纪40年代

取消议员特权,大幅度降低邮资,殖民地之间的通信要经过英国本土,各地开始加速为街道命名,为每栋房屋编上门牌号码,邮政可寄送书籍、议会会议记录和报纸等出版物。

19世纪60年代

邮政允许贸易商以便宜的价格邮寄模型和样品包裹,邮政垄断电报业。

20世纪初

所有殖民地实行相同的廉价邮政,邮政网络从英国本土扩展到整个帝国,邮政正式收购了电话公司,推出女款制服。

21世纪

皇家邮政全部股份完全由员工和私人投资者持有,员工持有皇家邮政12%的股份。

 

 

——据李迎远《从“他们”到“我们”:邮政如何改变英国》等

上表为英国邮政的改革历程。从表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材料:南宋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变革与转型期,件随着民间争言财利的好讼风尚以及无审级限制诉讼制度所引发的非法越诉、安诉现象对司法秩序的冲击,南宋对原有相关法律进行了改革。新律规定:州县、监司的司法官员必须在民事案件审结后给争论双方当事人出具包含有案情事实、法律适用和审断理由的法律文书“断由”,以此作为诉讼当事人依次上诉的法定依据。南宋司法官员的民事审判虽然经常会参酌人情,以使判决更加圆润,但人伦情理仅是对法律的补充,而不是颠覆,更不是所谓的“伦理法”、“父母官诉讼”等传统学说所能涵括。实际上南宋司法官员早已践行了依据证据判决的成文法传统。南宋司法理性化、近世化趋势,对当下的司法改革亦不乏历史启迪与思考。

一一摘编自张本顺《变革与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宋法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宋法制改革的影响。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二战结束后,奥地利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1954年初,在苏、美、英、法四国外长柏林会议上,苏联提出对奥和约的建议,但美英法三国拒绝接受。然而苏联关于对奥和约的声明,却引起了奥地利国内的积极响应。

1955年4月中旬,奥地利与苏联就缔结和约举行会谈。奥地利接受苏联倡议,保证奥地利国家中立化。苏联则表示无偿地签订对奥和约,并从奥地利撤回苏联军队,不必等到缔结对德和约,四国占领军队就可能撤出奥地利。1955年5月15日,苏、美、英、法、奥五国外长在维也纳签订了《重建独立和民主奥地利的国家条约》,同年7月27日生效。10月26日,奥地利国会通过关于中立的宪法条文,自愿宣布永久中立,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也不允许别国在自己的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下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对奥和约签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对奥和约签订的影响。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历史一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统观杜亚泉在“五四”时期中西文化论战中的文章,可以看出,他的中西文化观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西方文明与中国固有之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文明是社会的产物,中西文化的差异源于各自不同的社会历史传统;西方文明为动的文明,中国文明为静的文明,两种文明各有特殊之景趣。杜亚泉还敏锐地看到当时社会思潮中存在的问题,认识到国在丧失,精神界在破产。他提出“救济之道,正统整吾固有之文明,其本有系统者则明了之,其间有错者则修整之。一方面尽力输入西洋学说,使其融会于吾固有文明之中。西洋之断片的文明,如满地散钱,以吾固有文明为绳索,一以贯之”。

——摘编自陆卫明、程瑾《论社亚泉的中西文化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观。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