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时练习:1.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①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

②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③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

④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

建立中朝    设置枢密院    设置刺史    实行推恩令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唐初唐太宗设政事堂辅制天下:“政事堂者,君不可以枉道于人,反道于地,覆道于社稷,无道于黎元(指黎民),此堂得以议之。臣不可悖道于君,逆道于仁,黩道于货,乱道于刑,克一方之命,变王者之制,此堂得以易之。”据史料判断最初政事堂拥有的权力主要是

   A.行政权        B.决策权         C.审议权         D.立法权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不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的是

A. 较秦汉丞相更能发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权功能。

B. 三省职权划分明确,分工合作。

C. 不容易出现大权独揽的宰相

D. 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有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朝代加强皇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设立中朝

B. 宋代设立枢密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权力

C. 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D. 元朝废除三省制,只设中书省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宋代的军政要务和人事任免,君主常以“内降”、“内批”、“中旨”、“御笔”等形式直接处理,“除授不归中书”。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A. 中枢体系中的相权被大大削弱

B. 政治生活具有重文轻武的倾向

C. 中央决策层已经初具内阁制雏形

D. 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北宋时期实行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一方面使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丧失,另一方面却造成了地方积贫积弱的局面,这其中采用的主要史学分析方法是

A. 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法

B. 问题探究法

C. 多媒体图片分析法

D. 比较分析法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通典·选举》中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具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傥或道义亏阙,则降下之……”由此可知,实行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

A. 选拔有才德者为官

B. 选拔有较多土地和其他社会财富的人为官

C. 选拔豪门望族子弟为官

D. 优先选拔官宦子弟为官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严耕望指出:“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不能用本地人。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材料反映了

A. 汉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

B. 汉代郡县官员由中央任命

C. 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但地方势力较大

D. 郡国地方大臣在地方政权中拥有绝对权力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元朝统一后,以极高的礼遇对待中原著名历史人物,如兴建武成庙于枢密院,以孙子、管仲、乐毅、张良、诸葛亮等人从祭。这种做法的实质是

A.弘扬中原文化传统以维护统治

B.笼络汉族士人以缓和民族矛盾

C.统一思想以维护皇权专制

D.彰显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元大德九年(1305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

A. 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 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C. 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D. 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和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A. 实行推恩令

B. 设置刺吏

C. 取消封国

D. 创设御史大夫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唐代贡士如果通过科举考试,仅取得进士及第或者明经及第出身,尚不能正式入仕。只有再通过吏部铨试,才能释褐除官。出现了“榜出,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的现象。据此可知唐代科举

A. 选拔标准客观公正

B. 促进社会阶级流动

C. 摒除门第间的差距

D. 世族权门仍占优势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这样,汉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这是下列哪种制度(或法令)实施后的结果

A. 郡县制

B. 封国制

C. 推恩令

D. 行省制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春联是日常生活中对书画艺术的实用。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开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万年红,因义同。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    

A.强调姓的尊贵显赫     B.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C.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         D.企盼专制政权的长治久安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这一制度的创立时间应在

A.公元前3世纪  B.公元7世纪  C.公元14世纪  D.公元17世纪晚期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下列举措实践了贾谊这一主张的是

A. 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B. 汉景帝制定削藩策

C.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D. 宋太祖派文臣做知州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历史学家在描述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时说:“(其)是对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一种反动,是先秦贵族政治残余的回光反照。”该制度是

A. 周朝分封制

B. 汉代郡国并行制

C. 元朝行省制

D. 唐朝三省六部制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贞观四年,唐太宗问政于张玄素。玄素曰:“臣观自古以来,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於此……如其广任贤良,高居深视,百司奉职,谁敢犯之。”材料表明,张玄素

A. 揭示隋王朝亡于暴政

B. 建议扩大选官范围

C. 主张加强控制地方

D. 反对君主独断专行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汉武帝重用身边人参与军国大事

B. 唐朝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 宋代设置枢密院,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D. 元代废除了三省只设中书省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与政治理论,偏重在政府的职分与责任,要求政府能尽职胜任,选贤与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四

(隋)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五

孙中山曾经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古最好的选拔真才的制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二、三,比较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

(3)据材料四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

(4)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而孙中山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