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过关测试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图是电视剧——《贞观长歌》,下列各项不应该在剧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是  

A.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   B.唐玄奘西行天竺

C.文成公主入藏       D.册封藏族地区的活佛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秦始皇被不少史学家视为千古一帝。下列各项中,属于秦始皇开创的第一有

第一次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实现国家统一 

第一次进行全国文字统一工作   

第一次统一全国的度、量、衡             

第一次组织统一的科举考试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中共中央发布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大力提倡“例行勤俭节约、严守廉洁从政”。历史上曾有“戒奢从简”的帝王,其典范是

A. 汉武帝

B. 唐太宗

C. 武则天

D. 忽必烈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秦朝统治短暂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A. 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B. 统治集团内讧变乱

C. 宦官专权,外戚临朝

D. 横征暴敛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文治武功令人赞叹,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然而“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强大的秦帝国到秦二世时就灭亡!秦帝国的历史悲剧成为历代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以下史料中距离解开这个“历史之谜”最近的是

A. “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贾谊《过秦论》

B.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

C. “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

D. “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清·赵翼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下列与康熙帝有关的史实及其评价,搭配正确的是

A. 亲征噶尔丹——解决了中国和俄国东段边界问题

B. 多伦会盟——巩固了清朝对天山南北地区的统治

C. 册封活佛——加强了清朝对蒙藏地区的管辖

D. 智除鳌拜——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巩固海防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有人认为对康熙应该重新评价。中国近代的落后,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巨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改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人为地延长了已经衰亡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制度迈进的最佳时机,给近代中国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和苦难。此评价采用的方法是

A. 文明史观

B. 全球化理论

C. 辩证法

D. 阶级分析法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个皇帝,曾受封“秦王”,以“玄武门之变”夺位登基。李世民的夺位行为违背了

①孔子的“礼”

②董仲舒的“纲常”

③西周的宗法制

④老子的“道”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唐朝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蜀山兀,阿房出……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朝灭亡的最主要原因是

A. 秦朝统治的残暴

B. 沉重的徭役和赋税

C. 秦朝的严酷法律

D. 统治者大兴土木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我国历史上和西方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是

A. 《瑷珲条约》    B. 《南京条约》    C. 《尼布楚条约》    D. 《北京条约》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康熙帝用武力消灭台湾郑氏政权,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对此最确切的评价是:

A. 抵抗外来势力的入侵    B. 进一步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C. 扑灭反清武装    D. 消灭明朝残余军事力量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平定三藩”是康熙帝的主要功绩之一。以下说法有误的是

A. “三藩”意图分裂国家,不得人心

B. “三藩之乱”说明当时满汉民族矛盾的激化

C. 平定“三藩”,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符合国家统一的趋势

D. 康熙帝采取剿抚并用的方针,在平叛中起了重要作用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资治通鉴》中称贞观四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而另有文献记载,这一年高昌王鞠文泰入朝谓“见秦陇之北,城邑萧条,非复有隋之比”。贞观十一年,马周上疏谓“今之户口,不及隋之十一。”依据材料,下列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A. 唐初社会生产仍然不及隋朝全盛时期

B. 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描述了贞观初年的状况

C. 唐初户口数远不及隋朝与隋末战乱有关

D. 《资治通鉴》是史书,其记载全部真实可信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唐太宗说:“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反映出

A. 民贵君轻的思想

B. 农业为本的思想

C. 心存百姓的思想

D. 君治为本的思想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描述秦代的政治制度“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种局面开始于

A. 夏启

B. 周武王

C. 秦始皇

D. 明太祖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秦始皇认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针对这一问题,他采取的措施是

A. 攻打匈奴修筑长城

B. 设立丞相监察百官

C. 废止分封推行郡县

D. 统一度量衡和文字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2011年热播的电视剧《宫》。女主人公晴川穿越到清朝康熙年间,她可能看到情景有:

①军机大臣跪见皇上                      ②孔庙中悬挂着皇帝亲书的“万世师表”

③皇上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          ④皇帝下旨设立安西都护府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对待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唐太宗对匈奴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被西北各族尊称为“天可汗”

B.康熙帝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崇尚儒家文化

C.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初期以反对满清统治为重心,后主张五族共和

D. 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贞观元年,唐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这说明唐太宗

尊重法律的独立性  认可皇权有限    主张法权高于皇权    重视法制建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题文)“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这首诗写在

A. 平定噶尔丹叛乱之时

B. 平定三藩叛乱后

C. 收复雅克萨之后

D. 进兵台湾时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冲冠一怒为红颜的真情实感;又有爱江山甚于爱美人的残暴与贪婪;他反

复无常,言而无信,仕明叛明,联闯破闯,降清反清人生之善与恶,无一不在他身上进发。

此人是    

A.郑成功           B.葛尔丹          C.吴三桂          D.尚之信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引用此语的原因是

A.唐太宗任贤纳谏                 B.唐太宗遍读诸子百家之书       

C.隋朝灭亡的教训                 D.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唐太宗对隋亡深有感触,深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为此他采取的治国策略是:

①选官“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②不夺农时,轻徭薄赋

③颁布的法律体现仁义为本,刑法为末的原则

④完善科举制,扩大选官对象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中俄《尼布楚条约》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中俄双方统一停战,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

A. 所有边界问题

B. 东部边界问题

C. 北部边界问题

D. 西部边界问题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磨太宗与君臣进行了一番争论)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徒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奴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过分则弱而宜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使。此安边之策也。”温彦博以为“徒之于河南兖、豫之间.则乘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幸蔽,策之善者也。“……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乃何弃之而沉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上戒之曰:”……今令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扰,亦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资治通鉴》

请回答:(l)根据材料,归纳提炼材料中的“民族政策”观点。唐太宗处理东突厥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有何历史作用。

你如何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