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单元同步练习:商鞅变法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策·秦策一》)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哪个阶层的利益

A. 新兴地主

B. 立功将士

C. 没落贵族

D. 富裕农民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下列对上述材料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 从个人品行的视角评价,有失偏颇

B. 以主观情感评价,忽视对实效的考察

C. 从生平事迹评价,基本上符合史实

D. 立足于道德评价,有明显的主观性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A. 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 农民和地主的矛盾

C. 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 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繁荣景象,多个学派陆续出现,百家争鸣。其中,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多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的是

A. 法家思想

B. 儒家思想

C. 道家思想

D. 墨家思想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诗经》中曾提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了战国时期,孟子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私田的数量开始超过公田

B. 公田依旧占据国家经济主导地位

C. 土地私有化发展的趋势愈发明显

D. 井田制已经被土地私有制取代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吴子·料敌》中记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这表明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是

①秦国君主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

②政治严明,赏罚必信

③秦国国君雄才大略

④秦人尚武精神浓厚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六虱”指的是危害国家的六事。《商君书》指出,“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六虱”。这反映了在当时的秦国

A. 道家思想成为主流

B. 法家思想备受推崇

C. 儒家思想没有市场

D. 墨家思想渐趋没落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列图片中的事物推动了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是

A.

B.

C.

D.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

A. 诸侯国的国君

B. 新兴地主

C. 奴隶主贵族

D. 士人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春秋时期管仲改革中推动社会形态发生转变的措施是

A. “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

B. 废除贵族特权

C. 整顿和发展军队

D. “相地而衰征”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关于上述记载,下列各项解释何者较适当

A. 盗贼现象的普遍出现,反映出战国时期国家权力的衰弱

B. 农民失去氏族保护,当生产失调、生计无着,成为盗贼

C. 李悝努力地维护封建秩序,因而夸大盗贼问题的严重性

D. 李悝尽地力之教,强迫农民生产,引起农民反对而为盗贼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秦兵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对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克天下矣。”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 废除世卿世禄制

C.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D. 废井田,开阡陌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商鞅在秦国变法,但“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其根本原因是

A. 进一步壮大了秦国的实力

B.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D. 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商鞅变法在实施过程中,因侵犯了部分人的利益而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他们”主要指

A. 秦国农民

B. 秦国旧贵族

C. 秦国奴隶

D. 秦国新兴地主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下面为明末刻本《新列国志》的插图,反映了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其族人被诛的情景。商鞅变法成就巨大,但个人结局悲惨的根本原因是

A. 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 违反了历史的发展潮流

C. 推行严刑峻法,不得人心

D. 焚烧儒书,禁锢世人思想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商鞅变法加强了中央集权,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A. 移风易俗

B. 推行县制,国君掌握任免权

C. 富国强兵

D. 重农抑商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该举措(  )

A. 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 加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 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D. 增强了秦国军队战斗力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有

A. 改革取士之法

B. 改变土地所有制

C. 重视农业生产

D. 限制旧贵族权力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的重要变革时期,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的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A. 改革的内容

B. 改革的性质

C. 改革的发动者

D. 改革的结果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吴起变法对楚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韩非子·喻老》云:“楚邦之法,禄臣再世而收地”;《韩非子·和氏》云:“吴起教楚悼王……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这两则材料表明,吴起变法

A. 严重打击了贵族政治

B. 改变了楚国的社会风俗

C. 开废除世卿世禄制度之风

D. 改变了楚国的经济结构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管仲兴齐,用的是商人的办法。管仲规划士乡十五个、工商之乡六个,每乡有两千户,以此计算,全国有专业军士三万人,工商臣民一万两千人。此外,在野的农户有四十五万户。管仲规定,鱼盐可以自由出口,关隘只登记不征税。齐桓公多次与管仲切磋富国之策,齐桓公提出对人口、房屋楼台、六畜征税,管仲一一否定,并提出了“寓税于价”的办法,在具体办法上给出简单的七个字:“唯官山海可耳”。管仲还认为,“若岁凶旱水溢,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无彘者(指穷人)为庸。故修宫室台榭,……,以平国策也。”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管仲变法》

(1)根据材料,概括管仲改革在经济方面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经济改革的影响。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改革是人类社会克服困难,走向光明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三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倡导的价值取向。结合所学知识,选取能体现这一理念的改革措施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别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并指出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不同形式,及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