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人民版2017-2018学年高一必修二专题一第三课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古代中国农民的吃穿用品基本能自己生产,而中世纪(5世纪~15世纪)的西欧领主庄园也可以做到这些,甚至可以生产更多的手工业品满足庄园需要。”这说明

A. 相对而言中国古代商品经济较发达

B. 西欧经济一直落后于中国

C. 古代中国是完全的自然经济社会

D. 中世纪西欧商业比中国发达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虚空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浮铺上行,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此种情形最早应出现在(  )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清朝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有关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约30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上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②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③白银广泛使用,商业资本异常活跃

④许多工商业市镇形成

A. ①②③④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山西王家大院被梁思成称为“全国建筑宝库”,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山西紫禁城”。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经商发财做官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 留下了晋商文化

B. 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C. 影响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D. 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宋会要》记载,宋代在对外贸易中大量使用铜币进行交易。考古发现,今东南亚地区、日本、朝鲜均有大量宋代金属货币出土。由此可推论(  )

①宋代是当时的世界贸易中心 ②《宋会要》的记载基本属实 ③宋代金属货币在当时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通用  ④宋代金属货币大量外流客观上有利于纸币使用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  )

A.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宋朝商品经济发展

C. 徽商有超前的经商理念    D. 经济发展前提下社会观念变化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清初《扬州竹枝词》中写道:“乡音歙语兼秦语,不问人名但问旗。半是新城半旧城,旧城寥落少人行。移来埂子中间住,北贾南商近识名。”材料中反映的经济现象有(  )

①商业繁荣②资本主义萌芽出现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④农村集市出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有学者研究古代夜市时,引用了东汉应劭《风俗通》的一段记载:“夜籴,俗说市买者当清旦而行,日中交易所有,夕时便罢,无人也。今乃夜籴谷,明痴呆不足也。凡斯不敏惠者曰夜籴。”对此,以下说法最准确的是

A. 材料中“夜籴谷”的记载,明确证明东汉已经出现了夜市

B. “夜籴”是一种俗语,不能作为东汉已经出现夜市的证据

C. 结合上下文,“夜籴谷”更多是一种假设而非真实的存在

D. 历史研究需要对史料详加考辨,并结合多种材料综合考虑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履园丛话•产业》中记载:明清时期,“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这反映出

A. 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封建地租沉重

C. 商品经济繁荣

D. 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明清之际原为稻米之乡松江嘉定一带棉织业发展迅速,导致该地区“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不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材料表明该地区

A. 水陆交通十分发达

B. 长途贸易开始兴起

C. 自然经济局部解体

D. 经济结构有所变动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下列诗句中,最能反映我国古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信息的是

A. 市人日中集,于利尽锥刀

B.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C. 夜市买菱藕,春船载绮罗

D. 估客无住着,有利身则行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材料反映了

A. 当时官民都从事商业活动

B. 政府的支持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C. 当时已出现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

D. 其观点有悖于儒家传统的轻利思想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荀子·王制篇》说:“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紶、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故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农夫不斲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贾不耕田而足菽粟。”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荀子所说的”中国“是指当时的中原地区

B. 当时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 当时已经存在远距离的地方性的物产交换

D. 商业已突破官府垄断的束缚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有些故事情节跟长安的“市”有关。以下场景在剧中不会出现的是

A. “市”的四面建有围墙

B. “市”的内外店铺林立

C. “市”门按时开关

D. “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著名历史学家周宝珠在他的一篇经济学论文中说“(它)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这材料中的“新事物”指的是(  )

A. 交子    B. 草市    C. 夜市    D. 商帮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据《史记?平准书》记载,西汉初期,“富商大贾或贮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贱买贵卖,囤积居奇),封君皆低首仰给。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这反映出当时(  )

A. 民营作坊己经超过官营手工业    B. 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 富商大贾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    D. 政府为商业的发展提供宽松政策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这首诗无法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 社会动荡,农村破败

B. 商业繁荣

C. 商人众多

D. 商业政策相对宽松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南宋时期对日贸易有所改观。自1167年平清盛就任太政大臣后,日本开始改变“自我封锁”政策,推动对外贸易,宋商频繁前往九州的博多、今津一带,双边贸易逐渐进入高潮。以上可以说明

A. 外贸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来源

B. 日本放弃了贸易封锁政策

C. 经济政策调整有利南宋贸易发展

D. 南宋朝贡贸易有重大发展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史书记载:南北朝时期,谷帛代替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时间最长、范围较广,以致在社会上曾经出现“废弃货币”、“忘记货币”、“不准使用货币”的现象。这主要反映出

A. 国家分裂影响商品流通

B. 秦汉以来就无统一货币

C. 民族融合促进经济交流

D. 南北经济水平差异极大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首诗突出反映了当时扬州的繁荣,扬州的繁荣直接受益于

A. 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B. 位于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

C. 隋炀帝曾多次巡游扬州(江都)

D. 扬州经济富有特色,旅游资源丰富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材料二: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地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持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不同态度。

材料二“淝水左渎,又西经石桥门北,亦曰草市门”。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淝水传》

“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

——唐.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历代草市的发展状况。

材料三宋朝放宽抑商的政策形成了商业大发展态势,各个阶层的人士都被卷了进来,他们在东京城中大量经营邸店,侵街占道,承当了街市形成的开路先锋和中流砥柱。同时,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东京原有的东、西两市无法应付城市给养和物资供应,于是首先在汴河两岸兴起的行市逐渐在全城扩展。

——摘编自《城市发展史讲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宋东京市坊制度被破坏的主要因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