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云南省保山市毕业生第二次市级统测--文综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也叫夏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历法是

A. 阳历

B. 阴阳合历

C. 阴历

D. 天干地支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齐桓公十九年,采纳管仲的建议,实行井田制下的“相地而衰征”,即取消公田,以九夫为井,视土地的美恶及年岁的丰歉而征收田税。这一政策

A. 实质是劳役地租取代实物地租

B. 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C. 符合尊王攘夷、维护周礼的理念

D. 得益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西晋末年,北方人民大量南流,东晋建立后,政府设立许多侨州、郡、县予以安置,他们被称为侨人。侨人的户籍称白籍。东晋咸和年间遂土断人户,即清理侨民户籍,使其同于当地土著居民,成为纳调服役的编户齐民。土断政策

A. 利于政府增加财政收入和兵源

B. 不利于南北人民的融合

C. 加剧原住民和侨民之间的矛盾

D. 推动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圩田的兴起最早开始于南朝,唐代范围扩大。圩田是化湖为田,把堤岸伸入水中,抽掉堤内的水造成田。圩田的大量出现

A. 促进了北方农业的发展

B. 有利于玉米和甘薯种植

C. 巩固了南方的经济地位

D. 反映了人地矛盾的缓和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江苏松江、太仓一带是中国棉纺织业中心,索有“衣被天下”的美誉。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以低廉的价格长驱直入。因为洋布充斥市场,布市很快萧条。当地一些专门靠纺织为业的乡村已经无纱可纺。材料说明

A. 农产品商品化提高

B.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C.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家庭手工棉纺织业转型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赫德说:“义和团运动虽无人才,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又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竞之志者。”这反映出他认识到

A. 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无法实现

B. 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

C. 中国人民继续发动义和团运动

D. 武器落后是失败原因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指出:“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在广大区城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要注意武装工人及暴动巷战等军事训练,即刻准备明应乡村农民的暴动,而推翻反革命的政权。”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共

A. 以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

B. 坚持“城市中心论”

C. 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D. 决定发动南昌起义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这次会议标志着改革开始由农村走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由此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第二阶段,即改革的展开阶段。这次会议是

A. 中共十四大

B. 十一届三中全会

C. 七千人大会

D. 十二届三中全会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鉴于昔日雅典旧有的四个部落存在着贵族世家对整个城邦的政治体系的掌控,克里斯提尼决心重组雅典整个部落制度。这次改革的主要影响是

A. 打破政治活动中的血缘关系

B. 推行抽签选举法

C. 剥夺贵族成员参政议政权力

D. 建立五百人会议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17世纪和18世纪,英国的工场手工业在棉织、采矿、冶金、制盐、玻璃等行业中迅速兴起。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也同时发展起来,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劳动工具日趋专门化。这些发展

A. 反映了英国工场手工业领先世界

B. 推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C. 说明民主代议制的确立

D. 为工业革命准备物质技术条件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954年,苏联小说家爱伦堡发表小说《解冻》,作品表达作者对社会的看法以及对人性的一种信念,映射当时苏联社会官僚主义横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只关心经济指标而忽略人文关怀。这一作品

A. 描述苏联社会“解冻”后春天的到来

B. 受同期西方流行文学的影响

C. 高扬人道主义旗帜,对社会进行评判

D. 反映苏共二十大精神的影响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对图表中虚线框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A.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丧失

B. 凯恩斯主义已失灵

C. 美国恢复自由放任传统

D. “新经济”时代已来临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倭寇之患从明初以来就一直存在。随着明朝政治腐败,海防松弛,偻寇气焰便日益嚣张。明朝中后期东南沿海一带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相当发达。沿海一带私人经营的海上贸易也十分活跃。一些海商大贾、淅闽大姓为了牟取暴利,不顾朝延的海禁命令,和“番舶夷商”相互贩卖货物,他们成群分党,形成海上武装走私集团,有的甚至亡命海外,勾结日本各岛的倭寇,于沿海劫掠。

在倭寇长期为患之时,明朝军队中涌现了执倭名将戚继光。他鉴于卫所军有不习战阵的弱点,恳请荻准后亲赴“俗称慓悍”的义乌招幕农民和矿工,组织训练一支3000多人的新军。他治军有方。教育将士要杀贼保民,严格军事训练,搏演自己创制的鸳鸯阵。威继光还注重研究葡萄牙和日本的新式火器,仿制出鸟镜和“佛朗机”炮,从而使明军进入了冷热兵器混用的阶段。由于新军将士英勇善战,屡立战功,被誉为“戚家军”。嘉靖四十年,倭寇梵掠渐东,他率军在龙山大敗倭寇、继之在台州地,扫平渐东。次年率6000精兵援闽。捣破倭寇在横屿(今宁德东北)的老巢。嘉靖四十二年再援福建,升总兵官,与刘显、俞大猷分三路进攻平海卫。次年春,相继败倭于仙游城下,福建倭患遂平。嘉靖四十四年又与俞大猷会师。歼灭广东的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完全解除。

抗倭斗争的胜利,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其他抗倭将领的配合是密不可分的。在剿倭战争中,威继光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其苦,严格要求士兵,不准扰害百姓,做到兵民相体;在战略战术上,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进攻中集中兵力打歼灭战,防御中积极主动而不是机械地死守,在防御中伺机反攻。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鸳鸯阵”。发辉集体互助、长短兵器结合的机动,灵活、严密的作战力量,有效地打击敌人。这是戚家军屡敗倭寇的重要原因,也是威继光和威家军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貴財富。

——摘编自《威继光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倭寇之患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维光抗倭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马克思认为,英国征服者在印度完成了双重使命:一是破坏了亚洲式的旧社会;一是为亚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他们用高于印度的文明,破坏了本地的公社,摧毁了本地的工业,夷平了本地社会中伟大和突出的一切,从而消灭了印度的文明。英国人用宝剑实现的征服,将用电报、报刊、修筑铁路和训练印度人的军队来巩固。英国的资本主义掠夺和统治虽然在客观上促进了印度的进步,但是资产阶级文明掩盖着的残酷掠夺殖民地人民的本性,却丝毫没有改变。马克思指出:“当我们把自己的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显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很有体面的样子,而一到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9卷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划,阐述须史论结合)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806年,普鲁士在拿破仑战争中遭到毁灭性失败,1807年的《提尔西特和约》使普鲁士丧失近一半领土,并承担大量赔款,残存的领土上也驻有法军。亡国的危机、财政的崩溃,迫使普鲁士封建王朝实行改革。

1807年,施泰因到职后,即着手进行改革。1807年10月9日的《十月敕令》,宣布取消全普鲁士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废除等级限制,农民可以自由获得地产、离开土地自由选择职业和结婚等。1808年l1月19日的《城市法规》规定城市自治,建立市参议会和市政府,从而使城市获得完全的财政管理权。1808年11月24日的敕令宣布建立近代王家政府一一国务院,下设内政、外交、财政、军事和司法5个部,统一领导国家事务。军事改革方面设想实行义务兵役制,组织地方武装,革新军官团和废除贵族特权。1810年出任普鲁士首相的哈整堡继续施泰因的改革事业,但尽量使改革有利于容克贵族。哈登堡于1811年9月14日发布《调整敕令》,规定农民在把世袭耕地变成自由地产时,必须割让土地的1/3给领主,农民只有缴纳赎金才能免除摇役和租税。改革的其他内容有:宣布工商业自由,取消行会特权,承认犹太人的平等权利等。

施泰因-哈登堡改革使普鲁士开始从封建庄园制过渡到资本主义容克地产制,从封建等级制的专制国家开始转向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是普鲁士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施泰因-哈登堡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施泰因-哈登堡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两伊战争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

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属于西亚。1979年2月,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以宗教领袖霍梅尼为代表的什叶派穆斯林上台执政。伊拉克是什叶派发源地,占人口55%的什叶派穆斯林中反政府势力活跃,从而成为伊朗输出革命的首要目标。伊拉克国富兵强,积极谋求海湾地区霸权,企图趁霍梅尼政权立足未稳之际对其进行打击,以消除所面临的威胁并彻底解决边界争端。两国关系日趋紧张,边境冲突加剧。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决议,但双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战斗。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战争中受到严重损失,除常规战争外,在战争过程中采取了袭城战、袭船战、袭击油田等破坏敌方后勤、经济设施的手段。伊拉克还对伊朗军队、平民动用化学武器。

——摘编自《两伊战争史1980-1988》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供战争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伊战争的影响。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陶行知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反对“沿袭陈法,异型他国”,推行平民教育。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2年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公学团”“劳工幼儿团”,首创“小先生制”,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1934年主编《生活教育》半月刊。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宇由“知行”改为“行知”。“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7月,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古圣寺为儿童创办育才学校,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儿童。1946年1月,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推行民主教育。抗日战争胜利后,陶行知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1946年7月25日患脑滥血逝世,事年五十五岁。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忧,与劳苦大众休成与共,与共产党人亲密无间,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陶先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陶行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据周毅、向明《陶行知传》

(1)根据材料非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陶行知的主要教育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陶行知对中国教育的贡献。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