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测试 3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据说,1931年美国的工人很羡慕苏联工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 苏联工人自由快活,美国工人没有民主自由

B. 苏联工人工资高,美国工人工资低

C. 苏联工人不用担心失业,美国工人大量失业

D. 苏联工人剥削农民,美国工人被资本家剥削

 

二、null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西方的经济遭受经济危机打击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虽然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这里的“独特实验”是指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斯大林模式

D. 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1970年,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萨哈罗夫等发表了一封《苏联科学家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其中谈道:“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阻碍我们经济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取出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无效的。”据此判断

A. 萨哈罗夫不满赫鲁晓夫的改革

B. 萨哈罗夫认为经济改革的前提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C. 萨哈罗夫的这一观点成为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D. 萨哈罗夫的观点促进了苏联的思想解放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 “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    )

A.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

B.改变了职工吃企业“大锅饭”问题

C.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 

D.国家与企业经济关系得到根本调整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苏俄(联)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上述评价忽视了这一政策

A. 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B. 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C. 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

D. 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

 

四、null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斯大林在工业化时期,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主要是指

A. 牺牲农业、农民的利益为工业提供粮食、资金和原料

B. 余粮收集制

C. 取消商品、货币关系,实行供给制

D. 大规模开荒,提高粮食产量

 

五、单选题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戈尔巴乔夫认为:“改革就是坚决克服停滞现象和打破阻碍机制,建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可靠而有效的机制,使它具有更大的活力。”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制定经济发展“加速战略” 

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积极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六、null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格•阿•阿尔巴托夫在《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作者通过这段材料意在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A. 存在就人论事的局限性

B. 实际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 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

D. 不能正确评价前人的功过得失

 

七、单选题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斯大林模式虽然在表面上创建起高纯度的公有制计划经济,但其指令性和国家所有制性质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的设想有着内在的差异。这说明斯大林模式( )

A. 完全违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B. 是对马克思主义改造的结果

C. 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不完整的运用

D. 是有利于科学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这里的“改良主义”是指

A. 利用市场关系和资本主义

B. 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C. 修改、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

A. 苏俄的社会性质所致

B. 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所致

C.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

D. 苏俄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1941年,希特发动对苏联的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这主要表明

A. 苏联对德国的侵略有充分准备

B. 苏联人民万众一心抗击侵略

C. 斯大林模式具有很高的动员能力和组织效率.

D. 斯大林模式产生于战争环境中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与此有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当时的时代,苏联面临帝国主义威胁,经济文化落后

B. 付出的代价包括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C. 二战后,苏联面临冷战威胁,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 戈尔巴乔夫主持的民主化改革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改革不是某种心血来潮,不是恍然大悟……改革的实质恰恰在于:它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实践上完全恢复列宁的社会主义构想。”材料中所说改革的情况是指(  )。

A.斯大林改革       B.赫鲁晓夫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相比,人们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时期称为“缓和与妥协”的时期。这里的“缓和与妥协”是指苏俄

A. 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 允许一些资本主义因素存在

C. 与美国“冷战”

D. 消除了西方国家的矛盾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是

A.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B. 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C.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

D. 推行新经济体制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俄国著名学者尤·布尔金在《独立报·三个列宁》中说:十月革命的列宁在思想和行动上完全以阶级观点为依据。后来的列宁越来越不像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渐进的改良主义者导致列宁思想发生转变的社会背景是(   

A.俄国面临国内外敌人的猖狂进攻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经济凋敝

C.苏联人民迫切想过渡到社会主义

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建立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1990年8月,在通往莫斯科红场的一条主要大街上,挂着一条红色的大标语,标语上写着“一切权力归苏维埃”。对材料解读有误的是

A. 民主化和公开性导致苏共的威信降低

B. 国家权力应从党的系统转移到苏维埃

C. 借鉴西方分权致使权力转移到民主派

D. 标语显示思想混乱、派系纷呈、社会动荡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说:“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请推断他当时在苏联不可能看到

A.

B.

C.

D.

 

八、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经济都在曲折中得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到了1933年,苏联的牲畜总量将近损失了50%。部分农民在绝望中毁坏工具、焚烧谷物,还时常参与纵火、暗杀等破坏活动。农业生产率也没有明显提高,1932~1934年之间,苏联出现了严重的饥荒,农业总产值下降了23%。而且在1936~1940年,农业总产值也只是维持在1924~1928年的水平。

(注: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不等于农业人口。)

根据材料,1940年前后苏联的农业状况如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