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练习: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二战后,首先冲破传统观念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是

A. 斯大林

B. 赫鲁晓夫

C. 勃列日涅夫

D. 戈尔巴乔夫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不包括

A. 工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B. 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C.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D. 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加剧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赫鲁晓夫工业改革的措施不包括

A. 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B.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C. 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D. 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关于赫鲁晓夫改革评价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B. 没有冲击斯大林体制,只具有消极作用

C. 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

D. 由于苏联经济问题积重难返,改革效果不大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勃列日涅夫工业改革的主要特点是

A. 扩大企业经营的自主权

B. 下放企业管理权

C.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权

D. 扩大农场自主权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关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

B. 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

C. 经营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越来越大

D. 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改革陷于停滞的主要原因是

A. 将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上方面,人民生活改善不多

B. 个人专断作风滋长,政治生活僵化

C. 大国沙文主义和对外扩张政策

D. 改革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的主要的成果是

A. 人民生活普遍得到较大的改善

B. 计划经济体制活力得以恢复

C. 军事和综合国力大大地提高

D. 国家政治生活充满活力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苏联经济改革中,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的领导人是

A. 斯大林    B. 赫鲁晓夫

C. 勃列日涅夫    D. 戈尔巴乔夫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的改革是

A思想领域

B经济体制

C政治体制

D军事体制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大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 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 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

C. 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 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A. 改变了农业生产水平落后的局面

B. 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C. 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D. 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A. 没有从根本上改革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B. 对外扩张使国家陷入困境

C. 个人专断,政治生活僵化

D. 执政后期思想保守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

A. 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B. 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

C. 注意经济方法在改革中的应用

D. 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沉重而无奈地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这种现象的主要决定性原因是

A. 经济基础薄弱

B.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

C. 东欧剧变的直接冲击

D. 西方国家长期的经济封锁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世纪80—90年代苏联国民生产增长率统计表

年份

1981—

1985年

1986—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国民生产增长率

3.2%

2.8%

2.4%

-4%

 

材料二:(戈尔巴乔夫政府)在制定改革政策方针中存在三个严重问题:第一,仍然以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为主的“加速发展战略”是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战略,已不符合时代潮流。现代经济结构已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苏联的经济改革对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向高科技迈进的途径选择上是错误的。第二,对经济改革的目的是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而对提高人民生活变化不大,导致对改革的失望和对政府的不信任。第三,对国家的财政危机的程度估计不足……对于生产危机的到来和恶化估计不足。

——张伟垣《苏联兴亡和社会主义前景》

材料三:(苏联)党领导的中央指令制度虽然腐化,虽然没有效率,甚至几乎全然麻木,可是它毕竟是一个以控制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如今党的威信既去,一时之间,取而代之的却不是宪政民主的权力,反而是国中无主的茫然。……经济上的解体,加速了政治上的解体;而经济解体之所以发生,却是由政治解体促成的。随着五年一度的“计划”的停止,以及党中央命令的告终,苏联根本没有一个可以有效运作的“全国性”经济体系。取而代之的,只是各个社区、各个地方、各个单位,只要力能为之,便一窝蜂地赶紧坚垒自保、寻求自足。

——E·霍布斯鲍坶《极端的年代》下卷

请回答:根据以上材料说明戈尔巴乔夫执政以后苏联国民经济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过七十多年建设,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由于苏联实行控制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1985年人均住房面积仅15平米,为西方国家50%;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14辆,仅为西方国家的17.50%。

——《全球通史》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的什么问题?

(2)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为解决上述问题曾进行过什么改革?结果如何?

(4)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启示?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斯大林模式有何危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结果对我们有何启示?

 

详细信息
19.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鲁晓夫(1894~1971)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苏联内外政策进行调整。

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

请回答:

(1)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2)对比勃列日涅夫失败的教训,你能说说我国经济改革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吗?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