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同步检测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1905年的一首歌谣中唱道:“卢沟桥,汉口岸,消息流通流不断,快马如飞轻舟似叶,哪及火轮一寸铁,祝我帝国好好好,祝我铁路早早早,一时勤劳百世安,从今不歌行路难。”这首歌谣反映了

A. 通信工具飞速发展带来的便捷

B. 交通工具的进步加速了社会交流

C. 卢汉铁路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

D. 出行难的问题已经得到完全解决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上海社会现象》记载:“自脚踏车风行沪地,初唯一二矫健男子取其便捷,互相乘坐,近则闺阁中人,亦有酷喜乘此者。每当那个马路人迹略稀之地,时有女郎三五,试车飞行,燕掠莺梢,钗飞鬓颤,颇堪入画。”从这段材料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

A. 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B. 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消除

C. 近代上海女性追求时尚    D. 西方文明冲击国人传统观念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晚清诗人黄遵宪在1890年作《今别离》:“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其描述的是

A. 报刊杂志

B. 有线电报

C. 轮船运输

D. 无线电报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阅读下表,下列有关近代上海的表述,比较确切的是

时间

1915年

1920年

1925年

1930年

汽车

539辆

1899辆

4010辆

6896辆

硬面马路

 

 

94英里

132英里

路灯

 

 

 

电灯4743处

 

 

——数据摘自《三十年来上海车辆消长录》

A. 汽车逐渐成为上海市民日常代步工具

B. 交通工具革新加速了上海城市化进程

C. 上海成为中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

D. 上海已经逐步演进为国际化的大都会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清末竹枝词:“千山万壑赴京门,不失人兮不失言。尤便好官订暗码,个中托嘱最温存。”词中描写的是

A. 电话

B. 电报

C. 火车

D. 轮船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沪游杂记》中记载了一种交通工具,“车式前后两轮……骑坐其中,以两足踏镫……两手握横木……如挑沙袋走索之状,不致倾跌,快若飞车”。此交通工具是(  )

A. 汽车    B. 火车    C. 轮船    D. 自行车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187-年,法国人米拉把黄包车从日本引入中国。当时为引人注目,招徕生意,车身涂黄漆,故名黄包车。民国初年,黄包车已风靡京、津、沪、汉等大都市。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在城市中来往穿梭。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A. 中国交通的近代化发展缓慢    B. 中国交通的近代化日益加快

C. 近代中国交通呈半殖民地色彩    D. 近代中国市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近代铁路、水运、航运等交通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对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有

①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②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④使近代中国迅速走向富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1877年12月24日,《报》刊登记者T.W.K的特别报道《一个美国人的游记》,其中写道:“天朝的人民……认为是洋人雇用了机敏而无形的鬼神,在(电报)线路内来回穿梭,传递信息……有一次,因电报线附近某个人生病,一夜之间,一英里长的电报线就被毁坏了。”出现报道中这些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民众反侵略斗争日益高涨

B. 中国近代工业尚未产生

C. 美国记者道听途说,肆意歪曲

D. 近代中国人的愚昧迷信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A. 慈禧生活俭朴

B. 中国不需要汽车

C. 中国汽车依赖进口

D. 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下列有关中国通讯事业表述正确的有

①1875年,上海招商局开通第一部电话。

②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了第一个电话局。

③到2000年末,中国的固定、移动电话的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④近年来,互联网成为人们传递信息的一种重要工具。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1924年12月,北京公交开通有轨电车,坊间出现了“电车一动响朗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的竹枝词。其中“来往行人上下忙”反映了

A. 新式交通工具触犯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 新式交通工具遭到人们的强烈反对

C. 市民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 人们从未停止过对改进交通工具的诉求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近代中国,“赶火车……赶轮船……赶汽车”成为新的社会俗语。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②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③新式交通工具运行时间相对固定

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1890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材料主要反映出

A. 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

B. 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

C. 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

D. 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1908年3月5日,上海开出了英国人投资的第一列有轨电车。但据当时报纸记载:乃因欧化初来,风气未开,一般市民害怕上车触电多不敢乘坐。这主要说明

A. 近代中国极力抵制西方工业文明

B.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

C. 上海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最深

D. 落后思想不利于先进文明的传播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

A. 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 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

C. 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D. 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

 

二、null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窃泰西各国,越重洋数万里来至中土……不啻出入户庭;至于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之枢也。”对于当时列强侵略最为便捷的是

A. 火车

B. 轮船

C. 电报

D. 汽车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1920年代一位生活在上海的广东商人,可能见到的场景有

A. 一堆人围着黑白电视机观看节目

B. 戏院门口的互联网广告吸引民众驻足观看

C. 中山装、列宁装等制服大行其道

D. 乘汽车马车者,男女杂坐不以为嫌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中国第一个拥有手机的用户叫徐峰,如今是广东中海集团董事长。他回忆道:“1987年11月21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成为中国第一个手机用户。虽然购买模拟手机花费了2万元,入网费6000元,但是手机解决了我进行贸易洽谈的急需,帮助我成为市场经济第一批受益者,”由此手机开始使用并逐步推广为大众消费品,其主要历史意义是

A. 是中国通信事业的重大突破

B.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 有利于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 有利于地球村的构建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近代有人作竹枝词描述南京富家女子结伴乘坐火车游上海的情景:“火车当日达吴淞,女伴遨游兴致浓。今日司空都见惯,沪宁来去也从容。”诗中反映的是

A. 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B. 社会剧变导致妇女地位的提升

C. 汽车和飞机是人们出行的工具    D. 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在中国传播

 

三、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电视剧《闯关东》讲述了济南章丘朱家峪人朱开山一家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闯关东的前尘往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图是朱开山一家从山东辗转逃亡到东北途中可能用到的四种交通工具。

材料二福建“间有商人向外国人雇买洋船,仍须与外国人合伙。是不仅资其管驾之力,实须购其修葺之料也。……是不过商人图借洋船之便利,而洋人之稽查防范,不使内地商人窃擅其技,已可概见。”

——《海防档》

(1)依据材料一概括晚清中国交通方式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从中国轮船航运业艰难兴起的史实中,可以反映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哪些规律性认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