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内蒙古乌兰察布分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为了稳定物价,2010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温家宝总理引用了先秦时期的诗句:“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这句诗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 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 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C. 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D. “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汉安帝时,某地方官犯罪,大臣们认为应给以“禁锢二世”的处罚,太尉刘恺指出:“《春秋》之义,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所以进人于善也。”于是安帝下诏禁锢罪臣本人,不株连子孙。这反映了当时

A. 地方吏治废弛    B. 试图重建礼乐制度

C. 君主专制加强    D.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其主张不仅发展了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还提出了接近生物进化论思想的社会进化观点,可谓中国近代哲学思想的先师。王夫之能够提出这样的思想主要得益于

A. 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 君主专制逐渐到达顶峰

C. 西方唯物思想和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    D. 经世致用思想的广泛传播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他把自己的思想主旨概括为四句口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以下对其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 主张人性无善无恶

B. 认为善恶认识源于人心

C. “致良知”、“知行合一”就是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D. 主张为善去恶的根本途径是格物致知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大清律例》明确规定,儿子殴打父母,不论有伤无伤,处斩刑。如果是父母殴打儿子,情形就大不相同,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殴打儿子致死,最重也只处杖六十、徒一年的刑罚。上述规定反映出清代法律的特点是(  )

A. 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B. 强调等级尊卑,主张同罪异罚

C. 法分贵贱,因人而异    D. 强调以礼入法,忽视个人权利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 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 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C. 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D. 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宋朝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图示反映的内容能证明这一论断的是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感叹说:“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即使那些“非外间所应知”的宫闱秘闻,诗人“反复极言”,“上之人亦不以为罪”,“今之诗人”则绝不敢如此。这段论述说明了

A唐朝诗人热衷于描写宫廷秘史

B.唐朝诗歌空前繁荣

C.开明的文化政策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D.诗人受人尊重的原因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余秋雨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请欣赏下列四种文字:

上述四种字体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 ①③②④

B. ①②④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④③②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在15世纪,法国斯特拉斯堡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10%属于古典书籍。从1500年到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而与宗教相关的书刊下降为总数的27%。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法国成为欧洲文化中心

B. 人文精神的复兴

C. 欧洲宗教意识日趋淡漠

D. 启蒙思想的兴起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据资料统计:17世纪英国皇家学会的科学家,新教徒占70%,他们认为通过认识自然,人们能够认识上帝,发展科技是对人类有益的工作,能够荣耀上帝、有益于人类。这表明

A. 信仰宗教有助于科学的发展

B. 新教一度成为科研活动的精神动力

C. 新教是科学家们的思想源泉

D. 新教思想与现代科学精神完全一致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康德说:“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而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启蒙。私下运用自己的理性往往会被限制得很狭隘。”康德认为实现启蒙人们必须拥有

A. 毫无限制的自由

B. 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C. 追求财富的自由

D. 私下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张岱年教授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了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关于二者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包含着对传统儒学的扬弃

B. 欧洲启蒙思想为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

C. 二者都提出了对未来社会政治制度的建构

D. 二者都体现出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科学史家丹皮尔说过:地位仅次于天使的人类本是从宇宙的中心地球上俯览万物的,而今却变成了围绕着千万颗恒星之一旋转的一个偶然的小行星上面有机发展锁链中的一环。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

A. 经典力学将天地运动统起,因而人类不该俯视万物

B. 日心说改变了对宇宙的看法,从而否定了人是 万物之灵

C. 进化论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和密切相关的,人类并不比其他生物更尊贵

D. 相对论弥补了对宏观世界认识的不足,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间喜剧》是该类文学的代表作

B. 这类文学在英国的代表是雪莱

C. 中国“文革”后的伤痕文学具有类似的文学手法

D. 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层面的反映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1896年,梁启超在代总理衙门起草的《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指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1898年张之洞出版《劝学篇》,提出: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中体西用是当时中国各政治派别普遍接受的主张

B. 张之洞把西政作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其思想与维新派思想趋同

C. 梁启超与张之洞宣扬中体西用都有救亡图存的目的

D. 19世纪末,中体西用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邓小平时代》记载:“1978年,邓小平与美国工商界人士交谈中,鼓励美国商人对华投资,中国商品可供出口,用来购买技术。(他)允许市场逐步发育,使人们获得经验,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材料佐证当时邓小平最具远见的思想是

A. 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 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市场经济结合

C. 促成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 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伟大的构想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中西文化论战中,观点异彩纷呈。以后的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证明,以下论点中相对客观的是

A. 杜亚泉:(中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

B. 李大钊: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长,以济吾静止文明之穷。

C. 《新青年》:所谓新者就是外来之西洋文化,所谓旧者就是中国固有之文化。

D. 陈独秀:欧洲输入之文化,与吾华固有之文化,其根本性质极端相反。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下表是美国《纽约时报》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部分新闻的标题,从中反映出

新闻标题

时间

外蒙古试图赶上20世纪的发展

1959年8月3日

民间音乐在肯尼亚衰颓

1959年11月8日

埃及学生要刷牙,学校免费提供牙刷和牙膏

1960年4月22日

巴布亚人离开石器时代

1960年7月1日

牧童上了开罗的电视

1962年11月25日

电视的影响在日本扩大

1967年8月17日

西贡姑娘的服装用超短裙代替了袄代

1969年3月31日

 

 

A. 资本扩张的加速趋势

B. 不同文化背景的多样化趋势

C. 文明的同质化趋势

D.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材料一  宋代书院共有203个,以地域分布计算,长江流域占74.76%,珠江流域占21.53%,黄河流域占3.52%……宋代一些著名学者,如朱熹、陆九渊等都热衷于书院讲学,影响巨大。

——据曹松叶《宋元明清书院概况》统计

材料二  戊戌变法时期,教育救国的思想已经屡屡见诸报章,严复、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都曾呼吁:“今日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有的还说:“兵战不如商战,商战不如学战。”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高官要员,如张之洞、刘冲一等也强调“西国之强,强以学校”,中国只有大规模“兴学育才”,方能“勉图补救”,否则“不但和与战均无可恃,即幸而战胜,亦无益于根本”。“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下诏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型人才,以为时用。但变法不久就遭遇失败,许多新式学堂未及开办即告夭折,教育救国思想也随之陷于低潮。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书院教育在地域分布上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评述晚清时期“教育救国”的思想和实践。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和思想领域重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2年,日本学者汤浅光朝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近代科学成果进行定量分析时发现,从16世纪至20世纪,世界科学中心发生了5次大的变迁,即:意大利(1540年-1610年)、英国(1660年-1730年)、法国(1770年-1830年)、德国(1810年-1920年)、美国(1920年——现在),转移周期大约为80年,科学史界称为“汤浅现象”。

材料二1751年,在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主持下开始编撰一部《百科全书》,全名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技艺详解辞典》。参加撰稿的多达160人,其中有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鸿,自然科学家达朗贝、孔多塞,哲学家拉美特利、爱尔维修、霍尔巴赫,文学家博马舍,经济学家魁奈、杜尔阁等人.参加编撰的作者被人们尊称为“百科全书派”。他们人数众多,影响极大,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心.百科全书的编写,既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又有力地推动了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

——刘柞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第二版)

材料三1917年蔡元培演讲宗教信仰,演说词发表于《中华新报》,其中提出科学无法解决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只能靠哲学解决。当时在日留学的许崇清发文反驳:“方今自然科学界关于时空(即宇与宙)之研究,则有爱因斯坦于1905年发表之‘相对性原理’”,然后他简要介绍了狭义相对论,就此成为中国介绍狭义相对论第一人。1920年蔡元培对爱因斯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科学中心形成的突出表现,并指出它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科全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近代中国知识界对爱因斯坦的态度。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