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广东省汕头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中国文化以周孔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淤有一成不变之观。这里所指的一成不变之观

A. 宗法血缘关系    B. 君权神授思想

C. 法家治国精髓    D. 儒家传统道德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西施和钟无艳的故事在唐宋时期广为传颂。她们一个倾国倾城,一个奇丑无比。西施帮助勾践复国成功;钟无艳助齐宣王勤政强国。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春秋战国时妇女社会地位高    B. 反映当时中国对才德的推崇

C. “红颜祸水的观念由来已久    D. 历史传说缺乏依据不足为信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要求报名时应当如实填报姓名、年龄、籍贯及父祖三代履历。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称为冒籍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古代中国

A.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B. 科举制弊端严重

C. 户籍制度的不合理    D. 移民制度的僵化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周礼》规定:只有王侯卿士才有资格修建家庙,普通庶民没有资格修建,只能路祭。到明代时,皇帝诏令允许民间联宗立庙,民间建立宗祠获得了合法地位。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宗法伦理的淡化    B. 新经济因素出现

C. 社会发展的需求    D. 君主专制的强化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城。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人为的原因是

A. 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合工商业发展

B. “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C. 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D. 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这表明

A. 罗马法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B. 妇女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C. 罗马法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

D. 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的权力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17世纪末的英国,既实现了地上(指社会)的平衡,又建立起宇宙体系平衡。有了对地上的平衡的信心,才推动人们去研究、认识宇宙中的平衡体系。该评论所说的两个平衡应分别指

A. 英国议会制的产生、英国国教地位确立

B. 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进化论的提出

C. 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地位、相对论理论提出

D. 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牛顿提出经典力学理论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欧洲某个时期崛起了一个富有的阶级,他们成为教会之外新的艺术资助人。于是,艺术家创作的重点转向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这里的“艺术家”是

A. 法国印象主义画家

B. 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

C. 文艺复兴时期画家

D. 20世纪现代主义画家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年),家庭祈祷的顺序依次是家庭成员、管家、厨师、女仆、脚力和帮厨等,仆人们都是面对墙壁跪着祈祷。宗教仪式是按乡绅、农场主、商人、店主、工匠、农业工人的先后顺序安排。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 社会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 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 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D. 物质财富影响社会地位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一向傲慢的英国人惊奇地发现:“身上的衣服是德国缝制的,少女们 周末穿的漂亮披风与上衣来自德国。更让人吃惊的是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产自德国,…… 连周末歌剧院里上演的歌剧也是德国人创作的,演员无一例外是德国人。”可见,当时傲慢的

英国人

A. 推崇德国文化    B. 注意到了德国的威胁

C. 喜爱德国产品    D. 意识到了德国的崛起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 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 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 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 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

A. 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

B. 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敌

C. 配合了国民党徐州会战的进行

D. 打通了海外援华的物资通道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社会转型是经济形态、政治结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士人从商是很普遍的现象。清代李象琨《棣怀堂随笔》中说:“昊郡之士半商人”。明代士商还在总结行商经验的基础上编纂了一系列对于经商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其中就有专为士商编写并以“士商”一词命名的,如澹漪子编的《士商要览》和程春宇编的《士商类要》等。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商人们把培养后代入仕作为从商的最终目的,捐输买官成为他们跻身于士群体的主要途径。这类“绅商”群体,逐渐取代传统的绅士阶层,成为中国社会最有权势的在野阶层,在晚清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最终导致了传统四民社会的解体。

——摘编自傅志明《儒商的内涵与外延辨析》

材料二嘉、道时期,理学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理学营垒中出现了一个较有生气的湖湘经世派别,它强调理学的经世功用。如贺长龄等敏锐地感觉到理学在实务方面的严重不足,强调以“义理”修身养性的同时,要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对当时学术界影响非常巨大。他委托魏源编辑的《皇朝经世文编》,集清代中期经世实学之大成。稍后的曾国藩,更以清醒的政治眼光洞察到清王朝的统治危机需要经世实学的扶持,成为嘉、道时期湖湘经世派的代表人物。

——摘编自郑大华、刘平《论清代嘉道时期的湖湘经世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明清时期出现“士商相混”现象的表现。并依据所学知识简析其出现所带来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归纳嘉道时期湖湘经世派的特点,并依据所学知识简析其产生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进鸦片战争后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有哪些?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方”在中国历史地理学上是一个含混不定的名称,这一名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迁演变过程。观察下列不同时期的“西方”,结合所学概括国人对“西方”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原因。(说明:需要指出两点变化,并分别对原因进行分析。)

时期

名称

主要范围

汉武帝

西域

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主要指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地区

东汉

西域

所载范围包括东罗马帝国,印度,波斯等国

唐朝

西域

涵盖之前的西域,增“西天”即印度

五代

西洋

马来半岛和印尼苏门答腊周围海域

明代

西洋

东南亚西亚东非或印度洋周围国家

西方

欧洲国家

晚清

西方、西洋

专指欧洲国家

二战后

西方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包括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据宗法制下的宗庙“亲尽迭毁”之礼,祖宗与主祭者的血亲关系超出了五代,则不必祭祀。而西汉前期,凡即位帝王或由帝王指定而立的宗庙皆享受天子之礼,宗庙祭祀体系及仪式繁琐而铺张。西汉后期,元帝的重臣多为名儒,他们对继承秦制的汉政展开猛烈批判,纷纷“言礼制,追古昔”。御史大夫贡禹向元帝奏言:“古者天子七庙,今孝惠、孝景庙皆亲尽,宜毁。”元帝接受了宗庙迭毁的礼制,但同时表示“尊祖敬宗”是为了彰显血缘亲情,有意为其生父刘进(未当过皇帝)立庙,这与儒家欲减少皇家祭祀的血缘色彩、树立不顾“私亲”的君统原则、变“私祭”为“公祭”的目的相悖,从而引发了争议。元帝经过一年多的考虑,最终确定以祖宗功德作为入选宗庙的首要条件,还采取君统原则,一方面承认与生父“亲未尽”,另一方面已不再将对生父的祭祀看作合法的。通过宗庙礼制改革,元帝政权的合法性与神圣性得到加强与传播,皇权乃“公权”的儒家理念也得到了彰显。

——摘编自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1)根据材料,概括汉元帝实行宗庙礼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元帝宗庙礼制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改革的影响。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1970—1981年间任埃及总统,曾领导埃及人民进行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后,萨达特意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深重无比,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走和解之路,才是正道。1977年11月,萨达特在议会突然宣布,他决定亲赴以色列,与这个世仇死敌谋求和平。当时,全体议员都惊得目瞪口呆,一些人忍不住高喊:“以色列乃罪恶的虎狼之国,千万不可去啊!”但萨达特淡淡地说:“为了和平,我将走遍天涯海角,为什么要排除以色列?”他毅然到了耶路撒冷。1978年9月6日,在美国的调解下,萨达特和贝京签署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戴维营协议”,他和贝京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1981年10月在阅兵式上遇刺身亡。

——据“百度百科”等资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四次中东战争后,萨达特为什么要与以色列和解?

(2)萨达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是遇刺身亡,对此你做何评价?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梁漱溟曾说:“自进入中学后,便有一股向上之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二是社会问题。”青年时代的梁漱溟一度崇信康、梁的改良主义思想,是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然而,当历史进入1911年后,由于清末“预备立宪”的破产,梁漱溟放弃了君主立宪的立场,站到了反清革命的队伍一边,积极参加辛亥革命。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对孔子哲学进行了新的诠释,建立起中西合璧的“新孔学”。1988年6月23日,这位现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政治活动家,走完了他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旅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梁漱溟追求“两个问题”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简要评价梁漱溟。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