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梁漱溟曾说:“自进入中学后,便有一股向上之...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梁漱溟曾说:“自进入中学后,便有一股向上之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二是社会问题。”青年时代的梁漱溟一度崇信康、梁的改良主义思想,是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然而,当历史进入1911年后,由于清末“预备立宪”的破产,梁漱溟放弃了君主立宪的立场,站到了反清革命的队伍一边,积极参加辛亥革命。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对孔子哲学进行了新的诠释,建立起中西合璧的“新孔学”。1988年6月23日,这位现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政治活动家,走完了他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旅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梁漱溟追求“两个问题”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简要评价梁漱溟。

 

(1)从崇信改良主义思想,实行君主立宪制,到积极参加辛亥革命;发起乡村建设运动;建立新孔学。 (2)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近代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梁漱溟的主要历史活动,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 力。 (1)本题考查梁漱溟追求“两个问题”的具体表现,学生从材料中“放弃了君主立宪的立场,站到了反清革命的队伍一边,积极参加辛亥革命”“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建立起中西合璧的“新孔学””概况即可; (2)本题考查对梁漱溟的评价,学生通过列举其历史活动内容总结出他对近代教育、救国救民、发展传统文化三个方面的作用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1970—1981年间任埃及总统,曾领导埃及人民进行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后,萨达特意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深重无比,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走和解之路,才是正道。1977年11月,萨达特在议会突然宣布,他决定亲赴以色列,与这个世仇死敌谋求和平。当时,全体议员都惊得目瞪口呆,一些人忍不住高喊:“以色列乃罪恶的虎狼之国,千万不可去啊!”但萨达特淡淡地说:“为了和平,我将走遍天涯海角,为什么要排除以色列?”他毅然到了耶路撒冷。1978年9月6日,在美国的调解下,萨达特和贝京签署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戴维营协议”,他和贝京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1981年10月在阅兵式上遇刺身亡。

——据“百度百科”等资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四次中东战争后,萨达特为什么要与以色列和解?

(2)萨达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是遇刺身亡,对此你做何评价?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据宗法制下的宗庙“亲尽迭毁”之礼,祖宗与主祭者的血亲关系超出了五代,则不必祭祀。而西汉前期,凡即位帝王或由帝王指定而立的宗庙皆享受天子之礼,宗庙祭祀体系及仪式繁琐而铺张。西汉后期,元帝的重臣多为名儒,他们对继承秦制的汉政展开猛烈批判,纷纷“言礼制,追古昔”。御史大夫贡禹向元帝奏言:“古者天子七庙,今孝惠、孝景庙皆亲尽,宜毁。”元帝接受了宗庙迭毁的礼制,但同时表示“尊祖敬宗”是为了彰显血缘亲情,有意为其生父刘进(未当过皇帝)立庙,这与儒家欲减少皇家祭祀的血缘色彩、树立不顾“私亲”的君统原则、变“私祭”为“公祭”的目的相悖,从而引发了争议。元帝经过一年多的考虑,最终确定以祖宗功德作为入选宗庙的首要条件,还采取君统原则,一方面承认与生父“亲未尽”,另一方面已不再将对生父的祭祀看作合法的。通过宗庙礼制改革,元帝政权的合法性与神圣性得到加强与传播,皇权乃“公权”的儒家理念也得到了彰显。

——摘编自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1)根据材料,概括汉元帝实行宗庙礼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元帝宗庙礼制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方”在中国历史地理学上是一个含混不定的名称,这一名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迁演变过程。观察下列不同时期的“西方”,结合所学概括国人对“西方”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原因。(说明:需要指出两点变化,并分别对原因进行分析。)

时期

名称

主要范围

汉武帝

西域

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主要指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地区

东汉

西域

所载范围包括东罗马帝国,印度,波斯等国

唐朝

西域

涵盖之前的西域,增“西天”即印度

五代

西洋

马来半岛和印尼苏门答腊周围海域

明代

西洋

东南亚西亚东非或印度洋周围国家

西方

欧洲国家

晚清

西方、西洋

专指欧洲国家

二战后

西方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包括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

 

 

 

查看答案

社会转型是经济形态、政治结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士人从商是很普遍的现象。清代李象琨《棣怀堂随笔》中说:“昊郡之士半商人”。明代士商还在总结行商经验的基础上编纂了一系列对于经商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其中就有专为士商编写并以“士商”一词命名的,如澹漪子编的《士商要览》和程春宇编的《士商类要》等。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商人们把培养后代入仕作为从商的最终目的,捐输买官成为他们跻身于士群体的主要途径。这类“绅商”群体,逐渐取代传统的绅士阶层,成为中国社会最有权势的在野阶层,在晚清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最终导致了传统四民社会的解体。

——摘编自傅志明《儒商的内涵与外延辨析》

材料二嘉、道时期,理学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理学营垒中出现了一个较有生气的湖湘经世派别,它强调理学的经世功用。如贺长龄等敏锐地感觉到理学在实务方面的严重不足,强调以“义理”修身养性的同时,要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对当时学术界影响非常巨大。他委托魏源编辑的《皇朝经世文编》,集清代中期经世实学之大成。稍后的曾国藩,更以清醒的政治眼光洞察到清王朝的统治危机需要经世实学的扶持,成为嘉、道时期湖湘经世派的代表人物。

——摘编自郑大华、刘平《论清代嘉道时期的湖湘经世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明清时期出现“士商相混”现象的表现。并依据所学知识简析其出现所带来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归纳嘉道时期湖湘经世派的特点,并依据所学知识简析其产生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进鸦片战争后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有哪些?

 

查看答案

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

A. 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

B. 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敌

C. 配合了国民党徐州会战的进行

D. 打通了海外援华的物资通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