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广西钦州市2017-2018学年年秋季上学期高二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补充历法。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一书记载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今。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A. 北方经济的持续领先

B. 天文历法科学严密

C. 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

D. 农学研究因循守旧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C. “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清代直隶总督署院内的山墙上雕刻有一组《御题棉花图》,由直隶总督方观承主持绘制,通过16幅图记录棉花从植棉、管理到织纺、织染成布的全过程,乾隆皇帝亲笔为每图题写七言绝句。材料主要反映了

A. 棉纺织技术已经成熟    B. 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C. 统治者重视劝课农桑    D. 棉花是古代重要的经济作物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宣称:“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向导如股。平居不可信(伸),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其意在告诫统治者要

A. 消灭传染病源

B. 削弱王国势力

C. 严惩贪官污吏

D. 发展社会经济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_____)

A. 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 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 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 政府丧失民众信任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1839年林则徐给当时的英国女王信中写道:“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故特明宣定例。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懔遵宪典,将鸦片永断来源,切勿以身试法。”由此可见,清政府      

A.国力强大以世界霸主身份自居

B.放弃了闭关锁国实行对外开放

C.区别对待鸦片走私与正当贸易

D.依法剥夺了洋商在华的贸易权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1975年,面对日益恶化的经济形势,英国下院就英国是否留在欧洲共同体内举行全民公决,大约65%的选民参与了投票,其中67.2%的人投赞同票,32.8%的人投反对票,英国最终留在欧洲共同体内。这反映出(   )

A. 一体化不利于英国发展    B. 欧共体内部出现分裂

C. 英国民主制度受到冲击    D. 西欧整体实力的上升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全球化,不折不扣地是一个名称,指示着这么一种意识形态机制:它试图一劳永逸地将整个世界当作一件价值连城的奖品,一些民族国家(发达民族国家)以全体名义得天独厚地占有这件奖品。”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发达民族国家是全球化的主导         ②全球化是发达国家掠夺世界的新途径③全球化巩固了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    ④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政治多极化的实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1975年,法国、德国、美国、日本、英国和意大利成立国际经济合作论坛——六国集团。1976年,加拿大加入后,G6变为G7。1998年俄罗斯加入,G7演变为G8,1999年,G7邀请澳大利亚、中国、南非、巴西等十一个新兴工业国家及欧盟加入,G20成立。从G6到G20说明:

A. 新兴工业国家已居优势

B. 国际组织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C.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

D. 20国集团成为全球权力中心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学者孔笑微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粉碎了战前几个殖民帝国的货币势力范围,停止了恶性贬值带来的贸易冲突。货币管制瓶颈的削弱,为国际经济开拓了全新的视野和思维。下列关于文中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B. 其背景是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形成

C. 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D. 扩大了世界贸易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1990年11月21日,有34国参加的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通过了被誉为“新欧洲”宣言的《新欧洲巴黎宪章》,它在“东方”认同于“西方”价值观念的前提下,宣告“欧洲对抗和分裂的时代已经结束”,各国今后的关系将“建立在彼此合作和尊重的基础上”,这几乎成为所有欧洲国家的共识。这表明

A.冷战格局在欧洲的结束             B.“新欧洲”是东西方妥协的产物

C.欧洲开启了一体化进程             D.冷战时代以西方的胜利宣告终结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是许多百姓家里的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有人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这从根本上说明(     )

A.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有活力

B.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C.苏联忽视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

D.苏联的科技和工业水平极端低下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有学者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特殊的环境中经受着考验,经历过曲折,但它仍然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面旗帜。据此,可以理解为它

A奠定了民族独立发展的基础      B.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C.开启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      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据张君肋《史泰林(注:斯大林)治下之苏俄》载:“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这种做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 提高了农民个体经营的积极性    B. 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C. 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    D. 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恩格斯曾说:“(英国19世纪初)下院通过它的贿选问题委员会宣布下院是靠贿赂选出来的……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不是靠贿赂而是由选民自由地选出来的。”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英国(   )

A. 营私舞弊充斥各个社会领域    B. 代议制民主仍受制于财产多寡

C. 腐败已成为主要的社会同题    D. 基层民众仍不享有民主权利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1500年亚欧大陆人口约为4.25亿,1700年为7.1亿,1800年突破9亿。以下关于近代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加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

①新航路开辟造成的世界贸易的增长  ②世界范围内农作物品种的重新分布

③殖民活动影响下的全球性人口迁徙  ④工业革命带来工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就在英国成为世界最大殖民帝国——“日不落帝国”之时,英国人亚当·斯密却主张英国摆脱殖民地的累赘,不要去管殖民地的事,以“无形帝国”代替有形的“日不落帝国”。亚当·斯密的“无形帝国”

A. 基于工业革命完成后的强大实力    B. 力图最大限度地减轻英国的负担

C. 意在促使英国提高现代文明程度    D. 促使英国通过自由贸易称霸世界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徐中约教授提出:“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对该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A. 近代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强国    B. 中国人自古以来勇于接受挑战

C. 中国人在被动中抛弃懦家思想    D. 中国已在近代融合到世界中去

 

详细信息
19. 难度:困难

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南部非洲的黄金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等。其历史根源是

A.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全球商品流通    B. 各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差异

C. 亚非拉美国家注重发展民族经济    D. 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公元前5世纪,雅典戏剧创作进入繁荣时期。涌现出大量的剧作家和作品,塑造了大量的英雄人物,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吸引了大量观众,成为盛极一时的文化现象。这一现象发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A. 众多城邦出现,新的阶层崛起

B. 教育高度发展,惠及广大民众

C. 希腊境内多山,天然良港众多

D. 雅典民主发展,统治阶级提倡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材料一 “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示意图” 

(1)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出现怎样的特征?以此为前提,美国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确保它的霸权地位?

(2)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8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不断下滑的国际因素是什么?为此,进入80年代后美国在经济方面的内外政策有何调整?上述材料和问题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 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的比较(公元400—1998年,横坐标为年代,纵坐标为参照1990年美元的估算值)

(3)分析19世纪西欧和中国人均GDP曲线各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西欧产生这种变化的内部因素有哪些?中国产生这种变化的外部原因是什么?

(4)1950年至1998年之间,中国的人均GDP曲线在经历了一次较大的波折后,再次呈现出持续、快速上升的趋势。产生这一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

时间

年均增长率(%)

1953~1957年

4.5

1958~1962年

4.3

1963~1965年

11.1

1966~1970年

3.9

1971~1975年

4.0

1976~1980年

5.1

1981~1985年

8.1

 

材料二  伴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美国新发明的农机具大量出现并广泛应用,到1899年,近7万项农机具发明和农业技术得到美国专利局认证,仅播种机就达到9156项。1862年颁布《莫里尔土地法》,政府拨地资财建立农学院。同年,美国建立农业部并坚持科研导向。1887年通过《海契法案》,展开建立高效农业产业的相关研究。各地纷纷举办农业展览会、组织农业协会、发行各种农业杂志,推广农业科技。1914年,国会批准《史密斯—利弗法》,从法律上确认此前的各种农技推广工作,并将它们纳入联邦、州、县三级管理结构中。

——据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

会主义”。

——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1)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评述美国政府在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举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一些人抨击罗斯福的依据并指出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