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四川省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下表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选举的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务院领导人名额构成,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政务院

主席

副主席

委员

总理

副总理

委员

中共

1

3

29

1

2

6

非中共

0

3

27

0

2

9

 

 

A.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初步建立

B. 体现了各党派、各阶层政治地位的完全平等

C. 体现了新中国政权的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性质

D. 政府领导人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基础上产生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1953年,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成立了。毛泽东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在制定宪法草案时应阅看参考下列资料,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

国别

宪法

苏俄(联)

1918年宪法;1936年宪法

中华民国

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法国

1946年宪法

其它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

 

 

A. 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    B. 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

C. 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    D. 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习近平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藏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下列有关西藏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民族自治地方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独立的司法权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根本政治制度

C. 我国五个省级自治区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

D. 1954年宪法确认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都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China Watch》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

A. 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    B. 体现了自由、平等的思想

C. 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和法制    D. 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1953年“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通过举手和无记名投票产生。1979年“人大选举法”进行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这一变化

A. 有利于公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利

B. 保证了公民行使民主权利不受干预

C. 表明我国开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 说明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进程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台湾学者鲁凡之在《论中国——神州巨变》中指出:“先进”而力量微弱的香港与“落后”而力量强大的大陆之间互相牵制,使“一国两制”得以实行。对于香港回归的主要原因,他认为是

A. 社会制度的优越    B. 叶落归根的观念

C. 大陆国力的增强    D. 香港经济的疲软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1950年6月28日,经蒋介石授权,国民党“外长”叶公超发表声明,明确表示:国民党接受美国防务计划但不影响国民党维护中国领土完整之立场。他特意在声明中表示:“台湾属于中国领土一部分”,“中国对台湾拥有主权”。毛泽东看到叶公超这个声明后说,“台湾还是蒋介石当总统好”。这表明毛泽东

A. 支持蒋介石当总统

B. 称赞蒋介石一个中国的立场

C. 同意国民党接受美国防务计划

D. 认为新中国急需一个安定的环境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不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方针是

A. 另起炉灶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一边倒    D. 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印度领导人曾指出:每个国家都应该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时向他国学习而不是被别国强加,这需要一种新思路,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好提供了这种思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世界上让各国有权选择自己的道路,并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发生作用。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 解决了各国之间的矛盾争端    B. 是普遍遵守的国际关系准则

C. 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D. 消除了各国意识形态的差异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下表是不同时期《人民日报》关于美国报道的不同态度文章数量统计表。该表可以说明

 

1960年第一季度

1975年第一季度

1985年第一季度

积极报道

0

2

51

消极报道

323

81

88

中性报道

16

10

224

 

 

A. 外交关系的变化影响新闻报道    B. 国家实力成为新闻报道的基础

C. 新闻报道追求客观性和时效性    D. 新闻报道中意识形态观念消除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985年6月,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根据对世界大势的这些分析,以及我们对周围环境的分析,我们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的危险很急迫的看法。”邓小平同志作出以上“世界大势”的判断,其主要目的是

A. 更好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 集中精力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 迎合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需要

D. 缓和与苏联持续紧张的外交关系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被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政治格局所取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

A.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C. 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D.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马歇尔计划要求受援助的欧洲国家应建立共同市场。1948年,有16国参与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成立,1950年,欧洲支付同盟成立。这说明马歇尔计划

A. 促进了西欧一体化进程    B. 促成了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实现

C. 缓解了欧洲的经济困难    D. 实现了美国对苏联的经济封锁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马文·佩里主编的《西方文明史》中指出:“虽然欧洲各国有共同的文化遗产,但由于历史的不同和民族性格的差异,历史上长期不断的相互战争一直是他们的负担。经过了两次毁灭性的世界战争之后,许多人终于感觉激烈冲突的代价太大了,战争不再对任何国家有益。苏联的‘势力扩张’使某种形式的西欧统一具有诱感力。”对材料理解合理的是

A. 历史渊源是阻碍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原因

B. 摆脱美国控制的要求是促成欧洲走向联合的重要原因

C. 欧洲共同的文化遗产使欧洲走向联合成为历史必然

D. 来自于外部的压力是促成欧洲走向联合的重要原因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不结盟运动倡导人之一尼赫鲁曾说,“我们的政策(不结盟)仍然是不但要独立于国家联盟,而且要试图做尽可能多的友好合作……不结盟不能与中立或中立主义相提并论,它是一个寻求建立集体和平的积极的和建设性的政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不结盟运动

A. 致力于促进国际合作和世界和平

B. 要与美苏两大阵营保持绝对的中立

C. 体现亚非拉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消极态度

D. 主张不结盟国家结合成一个与美苏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 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B. 众多“巨人”的出现标志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C.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D.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东汉末服虔撰《通俗文》描述古代某一农具曰: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合一垅,横恍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据此判断此农具应为

A.     B.     C.     D.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李剑农在《中国古代经济史稿》中记载:“(宋朝)从事于耕作之农民,除一部分自耕农外,不为私人地主之佃户,即为官田之佃户。在此相对关系下,土地之转移,除一小部分官田外,其权不操于国家而操于私人,今日为有田之自耕农,明日即可变为佃耕之佃户。”这主要反映了宋朝

A. 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

B. 私田数量超过官田

C. 国家与地主争夺土地

D. 佃户成为耕作主力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历史学家王家范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对“它”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经营目的是追求最大利润    B. 经营规模受到资金的限制

C. 主要为人民生产生活服务    D. 代表当时手工业最高水平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研究表明,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这说明该窑

A. 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

B. 注重市场营销策略

C. 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

D. 产品主要销往海外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宋史专家邓广铭认为:“宋代物质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下列史实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A. “草市”开始出现    B. “市”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C. 工商业市镇在全国大量出现    D. 出现了会馆和商帮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伽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是因为

A. 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    B. 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

C. 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    D. 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不仅阻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也使中国进一步失去了走向工业文明的契机。“闭关锁国”政策的准确含义是

A. 禁绝一切海外贸易    B. 禁绝一切对外交往

C. 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D. 严格限制与英国的交往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新航路开辟后许多商品在欧洲市场上涌现。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烟 草、可可,以及当时各种鲜为人知的蔬菜瓜果,如花生、向日葵、西红柿、辣椒、南瓜、菜豆、菠萝等,在1远世纪中叶后,通过各种渠道传至旧大陆各地区。这说明在欧洲发生了(  )

A. 价格革命    B. 商业革命

C. 经济危机    D. 商业危机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某学者认为:“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把世界连成整体的地理革命,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下列有关新航路开辟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打破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B. 使人类进入到工业文明时代

C. 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D. 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思想解放运动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在17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增多。当时的世界贸易通道主要在海上,船在当时就像陆路运输的马车一样,船就是海上的马车,哪个国家掌握了海上的马车,它就是海上的马车夫。17世纪被称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的是

A. 葡萄牙    B. 西班牙    C. 荷兰    D. 英国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工业革命时的笔记,内容出现了疏漏。请结合所学知识,a、b处应该补上的内容是(     )

A. 冶炼业/城市化进程加快    B. 交通运输业/阶级产生分化

C. 服务业/机器制造机器    D. 交通运输业/机器制造机器

 

详细信息
28. 难度:困难

有学者认为,英国是第一个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的国家,紧随其后,欧洲大陆和北美洲的一些国家也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化。这是工业文明的第一轮扩张,其对象是与英国有着相同或者相近文化传统的欧洲大陆、北美国家。这说明

A. 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B. 文化传统己成为完成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C. 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D. 自然条件在国家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全球通史》:“(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着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该描述针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着重强调的是(   )

A. 装备门槛提高    B. 诞生许多科学家

C. 科技投入不足    D.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下列有关《英、美、德、中四个国家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曲线示意图》(下图)说法正确的是

A. C代表美国,两次工业革命中其经济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B. D代表德国,19世纪6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后发展更迅速

C. A代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因为保守经济政策而衰落

D. B代表中国,因西方列强的侵略在19世纪后期经济衰落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1)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传统的欧洲作物,无论是小麦、大麦、燕麦都是冬季或春季作物。仲夏后通常是饥荒的季节,而玉米恰好在这个时段成熟,利用夏季闲置的土地,而且产量大大超过了它们,玉米得到了一个“灾难时期的生命线”的称号。传统的休耕轮作制度演化为常年的复合作物栽培形式,大大缓解了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促进了欧洲的人口增长。欧洲的农民选择种植玉米以抵消不断上涨的地租、创造剩余产品。他们把玉米作为自己的主要食物,而把市场价值较高的稻米、小麦出售到发达地区和工商业城市这些集中消费稻米、小麦的地方。十八世纪之后,玉米逐渐成为肉、奶食品生产不可或缺的饲料资源,成为商品生产转化的中间消耗物,为欧洲的城市化、商业化提供基础保障。

——摘编自阿图洛·瓦尔曼著《玉米与资本主义》

材料二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各经济部门的产出指数(1750年或1800年为1,同一行业下面的数据为倍数。)

年份

棉织品

生铁

汽船

铁路

蒸汽机

水车

毛织品

亚麻布

人口

1750

1

1.0

1.0

1.0

1.0

1.0

1.0

1.0

1800

24

2.1

6.7

1.0

1.0

7.0

1.71

1.4

3.1

1.5

1850

267

10.6

83.3

56.0

62.4

114.8

2.79

2.2

7.3

3.1

1900

788

53.2

337.2

2402.7

191.6

1931.8

2.54

7.2

5.4

5.6

 

 

——摘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玉米对于近代欧洲经济发展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