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3届江苏省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关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实行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B.亚历山大二世顺应了历史潮流,在改革中所做的努力应予肯定

       C.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改革很不彻底,存在局限性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19世纪70年代有个日本人对来访的德国友人说:“我们的历史自今日始!”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一时期的日本

    A.正开始建设现代国家                     B.刚准备抵制西方文化

C.才决定学习儒家经典                     D.已成为世界重要强国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是

A.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B.优先进行经济改革

C.改变了旧的政治体制     D.开始发展资本主义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是由于

    ①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

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

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

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礼记•表记》说:“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对周人“尊礼”理解正确的是

    A.否定天命神权,重视伦理道德        B.以人为本,创立完整的礼仪制度

C.以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        D.反对暴政,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A.“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

B.“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D.“……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宜慰司以达之。”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作出了如下评价:“(它)就是一个……  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一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唐朝杜牧在《上宣州高大夫书》说:“自去岁前五年.执事者上言,云科第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熟于上耳.固于上心。上持下执,坚如金石,为子弟者,鱼潜鼠遁,无入仕路。”材料反映了当时的选官制度

  A、层层推荐    B.重门第    C唯才是举    D.打击贵族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人,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      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度激化          D.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故宫养心殿有一对漆红圆柱,上面镌刻着雍正帝手书的一幅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这幅楹联理解正确的是:

① 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思想         ② 反映了统治者对集权的极端渴望

③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④ 完全是统治者自欺欺人的真实写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恩格斯指出:国家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构成这种权力的,不仅有武装的人,而且还有物质的附属物,如监狱和各种强制机关”。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公共权力”的特征是

A.外儒内法                          B.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C.对地方的监督不断加强              D.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作者的意思是

   A.任何文字史实都带有主观因素    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    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李大钊说:“历史的真实,有二意义:一是说曾经遭遇过的事情的记录是正确的,一是说关于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喻是正确的。前者比较的变动少,后者则时时变动。”这是因为

A.历史学是人文学科,具有不确定性       B.历史学家阐述历史,难免主观因素

C.人类知识不断增长与历史观的变化       D.历史认识总是越来越接近历史真实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另外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祖国。

    ——《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19日)》

材料二  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请回答:

(1)就战争目的、结果和影响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5分)

 

 

(2)为克服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俄国统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它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并指出这一举措的局限性。(5分)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10分)

    材料一  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卑谦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                                 

                                              ——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二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1)指出材料一中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心灵紧闭”而保留的民族传统是什么?这一时期日本“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了什么而超越了别国?据此指出日本“眼观八方”的特点。(7分)

 

 

(2)材料二康有为认为“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你认为当时中国与日本所处的国际环境最大不同是什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是什么?(3分)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康有为)说一个国家只要能立宪,皇帝有无是无关紧要的。当时英国有皇帝,德国、日本、意大利也都有皇帝,我们不必定要革命废皇帝,我们尽可一意推行宪法,让满洲人仍做皇帝也要得。……康有为实在没有看清楚,他以为只要光绪皇帝听他话,变法就变得成,这是他的大错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材料三  救亡、革新与革命是近代中国三大急迫而突出的课题,救亡与革新曾激扬起历史的波涛,而启蒙之激发理性,启迪民智,反对迷信,反对愚昧,改造几千年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切变革与革命的前提。

    ——马洪林《戊戌维新的历史思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及其提出的历史背景。钱穆认为康有为的认识不足之处是什么?(5分)

 

 

 

    (2)材料二是基于怎样的视角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的?按照这一视角戊戌变法对中国   近代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3)从材料三的观点出发,说明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2分)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材料二    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材料三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回答:

(1)材料一中明太祖对自秦至宋的丞相的相关评述是否正确?并阐述理由。明太祖“罢相”的实质是什么?(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太祖、成祖清雍正时期中枢机构的重要调整过程。(2分)

 

 

(3)材料三中孟德斯鸠的观点是否正确?请阐述理由。从经济和文化思想的角度说明当时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