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化学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2016学年四川省高二上10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了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分子式C15H22O5,15个碳中7个是手性碳下列化合物中含有手性碳原子的是

ACF2Cl2       B满分5 manfen5.com     CCH3CH2OH        DCH3CHOH—COOH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列各基态原子或基态离子的电子排列式错误的是

ANa+  1s22s22p6       BF¯     1s22s22p6

CN3+     1s22s22p6       DO     1s22s22p6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若不断地升高温度,实现“冰→水→水蒸气→氧气和氢气”的变化。在变化的各阶段被破坏的粒子间的主要相互作用力依次是

A.氢键;分子间作用力;非极性共价键

B.氢键;氢键;极性共价键

C.氢键;极性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

D.分子间作用力;氢键;非极性共价键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关于氢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某些含氢元素的化合物中一定有氢键

B.氢键比分子间作用力强,所以它属于化学键

C.DNA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是通过氢键来实现的

D.H2O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化合物,这是由于氢键所致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VSEPR理论预测BF3NF3的立体结构,两个结论都正确的是

A.平面三角形;平面三角形       B.平面三角形;三角锥形

C.平面三角形正四面体         D.直线形;三角锥形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已知含氧酸可用通式XOnOHm来表示XS,m=2,n=2,则这个式子就表示H2SO4。一般而言,该式中n大的是强酸,n小的是弱酸。下列各含氧酸中酸性最强的是

A.H2SeO3      B.HMnO4      C.H3BO3      D.H3PO4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列各组物质中,化学键类型相同,晶体类型也相同的是

ACH4 H2O     BKCl HCl     CCl2 KCl     DSiO2 CO2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有关C2H6、C2H4、C2H2之叙述正确的是

A.C原子的轨道杂化类型分别为spsp2sp3

B.π键总数:C2H6>C2H4>C2H2

C.σ键总数:C2H6>C2H4>C2H2

D.碳碳键间的键能:C2H6>C2H4>C2H2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已知X.Y.Z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离子晶体,其晶胞如图所示,则下面表示该化合物的化学式正确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A.ZX4Y8     B.ZX2Y6     C.ZXY3     D.ZX8Y12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NO2,SO2,BF3,NCl3分子中没有一个分子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都满足了8电子稳定结构

B.P4和CH4都是正四面体分子且键角都为109o28ˊ

C.NaCl晶体中与每个Na+距离相等且最近的Na+共有6

D.单质的晶体中一定不存在的微粒是阴离子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下面的排序不正确的是

A.晶体熔点由低到高:CF4<CCl4<CBr4<CCI4

B.硬度由大到小: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

C.熔点由:Na<Mg<Al

D.晶格能由大到小:NaI > NaBr > NaCl > NaF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CoCl3·4NH3H2SO4溶液处理再结晶,SO42—可以取代化合物中的Cl,但NH3的含量不变,用过量的AgNO3处理该化合物,有含量1/3氯以AgCl析出,这种化合物应该是

A.[CoNH34] Cl3         B.[CoNH34 Cl3]

C.[CoNH34 Cl] Cl2      D.[CoNH34 Cl2] Cl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下列各组原子中,彼此化学性质一定相似的是

A.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的X原子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的Y原子

B.原子核外M层上仅有两个电子的X原子与原子核外N层上仅有两个电子的Y原子

C.2p轨道上有三个未成对的电子的X原子与3p轨道上有三个未成对的电子的Y原子

D.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的XY原子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现有四种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如下:①1s22s22p63s23p4 ②1s22s22p63s23p3;③1s22s22p3 ④1s22s22p5。则下列有关比较中正确的是

A.第一电离能:④>③>②>①     B.原子半径:④>③>②>①

C.电负性:④>③>②>①         D.最高正化合价:④>③=②>①

 

二、填空题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12分在下列物质中:NaCI、NaOH、Na2O2、H2O2NH42S、CCI4、C2H2、SiC晶体硅、金刚石、SO3

①其中只含有离子键的离子晶体是                

②其中既有离子键,又有极性键和配位键的离子晶体是                 

③其中既有离子键,又有非极性键的是                  

④其中含有非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的是                 

⑤其中含非极性键的极性分子的是                     

⑥其中含有极性键的的原子晶体是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16分)下表中实线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边界,其中上边界并未用实线标出

满分5 manfen5.com

根据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周期表中基态Ga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Fe元素位于周期表的____________区;Fe与CO易形成配合物FeCO5,在FeCO5中铁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__;已知:原子数目和电子总数或价电子总数相同的微粒互为等电子体,等电子体具有相似的结构特征。与CO分子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和离子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在CH4、CO、CH3OH中,碳原子采取sp3杂化的分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VSEPR理论预测满分5 manfen5.com离子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__________。B、C、D、E任意两原子相互化合形成的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的分子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写2种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18分)A、B、C、D、E、F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G为第四周期元素,B、C相邻且同周期,A、D同主族。A、C能形成两种化合物甲和乙,原子个数比分别为2∶1和1∶1,甲为常见的溶剂。E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F元素为同周期电负性最大的元素。D和F可形成化合物丙,E和F可形成化合物丁。G为第四周期未成对电子数最多的元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G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2)B和C比较,第一电离能较大的元素是               (填元素符号),其原因为               

(3)A与B形成的化合物易溶于化合物甲,其主要原因是                  

(4)甲、乙两分子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填分子式),它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是       

(5)已知化合物丁熔点190℃,沸点183℃,结构如右图所示。

满分5 manfen5.com

①丙和丁比较,熔点较低的化合物是             (填化学式),其原因为                  

②则丁含有的作用力有             (填序号)。

A.离子键    B.共价键    C.金属键

D.配位键    E.范德华力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12分)(1Mn.Fe均为第四周期过渡元素,两元素的部分电离能数据列于下表:

 

   

Mn

Fe

电离能/kJ·mol-1

I1

717

759

I2

1509

1561

I3

3248

2957

 

回答下列问题:Mn元素价电子层的电子排布式为                 ,比较两元素的I2.I3可知,气态Mn2+再失去一个电子比气态Fe2+再失去一个电子难。对此,你的解释是                

(2)白色的无水硫酸铜粉末溶于水得到蓝色溶液,请解释这一现象的原因(用离子方程式        ,向蓝色溶液中加入氨水,首先形成蓝色沉淀,继续加入氨水,沉淀溶解得到深蓝色透明溶液,请写出沉淀溶解过程的离子方程式             

(3)ZnS在荧光体、光导体材料、涂料、颜料等行业中应用广泛。晶体结构如下图所示,其晶胞边长为5400 pm,晶胞中Zn原子的配位数为                        ,列式表示并计算立方ZnS晶体的密度(g·cm-3                     

满分5 manfen5.com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