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课时训练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夕曰欲(tú)    B. 沉鳞跃(jìng)

C. 水中藻、交横(xìng)    D. 何处去竹(bǎi)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四时备(全,都)  晓雾将(消散)

B. 夕日欲(坠落) 沉竞跃(指鱼)

C. 无与为乐者(怀念)与步于中庭(互相扶持)

D. 五色交(辉映) 四时俱备(四季)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与课文原句一致的一项是(   )

A. 怀民亦未寝,相于步于中廷    B. 但少闲人如两人者耳

C. 实是欲界之仙都    D. 清林翠竹,四时具备

 

二、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_____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_____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_____

 

三、其他题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字通明,自号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_,字子瞻,号______,是______代的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弟弟______合称为“______”,三人均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人物。

 

四、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1)“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______

(2)“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______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______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______

 

 

五、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题文)制作读书卡片是一种良好习惯。请从品味的角度完成下面的读书卡片。

读书卡片

篇名:《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摘句:_______________

品味:_______________

 

六、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小题。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阅读选文,完成题。(17分)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

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朱家、郭【解析】
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宗:尊崇,敬仰。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余告之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岐亭    能面刺寡人之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适焉    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 醉翁之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课外类文阅读

游白水书付过①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④百仞。山八九折,折⑤处辄为潭,深者縋石⑥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⑦,观山烧⑧,火甚。俯仰度⑨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⑩中流,掬⑾弄珠璧。到家,二鼓⑿,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上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悬水:瀑布⑤折:弯转⑥縋(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⑦倒行:顺来路回去⑧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⑨度:越过⑩击汰:击水,汰:水波。⑾掬:用双手捧取。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⑿二鼓:二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余甘煮菜

(2)影颓然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B.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C. 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D.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4.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