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达标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育(bǔ)    九连环(qū)     步(duó)     郝(sǒu)

B. (shi)   字(tiè)        住(gěng)    阻(sè)

C. 痛(chì)   古(gèn)        谷(niǎn)    默(qì)

D. (hán)   鸣溅(jiàn)     山(yān)     胡(jì)

 

二、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找出下列各组词语中的错别字并修改。

A.重峦叠障    婉转      山巅      浊流         (     )

B.绝壁断崖    诧异      奥悔      田垄         (     )

C.五彩斑澜    亘古      祈祷      喧闹        (     )

D.九曲连环    谰语      浩荡      坚难      (     )

 

三、选择题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依次填写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这套衣帽, 韩麦尔先生只在督学来          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2)诗人用“绿丝绦”来形容柳枝,将柳枝随风飘拂的样子,十分形象地        在读者眼前。

(3)无论植树还是种草,土壤中必须有         的水分。

A. 考察   展示     充足    B. 视察     显示      充沛

C. 视察   展示     充足    D. 考察     显示      充沛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B. 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的事……

C.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D. 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四、其他题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题文)下列句子运用表达方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垂柳的枝条有着小姑娘般的羞涩,鹅黄的叶芽米粒一般,密密麻麻地布满柔枝。(描写)

B. 机遇只会青睐有准备的人,只有那些有充分准备的人才能发现并善于利用机遇。(议论)

C.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说明)

D. 晚上,父亲果然把公社的电影队请来了我们村,电影队在村里连放三天电影。(记叙)

 

五、选择题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我家学习    (2)小明学校   (3)他一起去超市  (4)我他去吃饭

A. 动词   介词    连词   连词    B. 介词     介词    介词   连词

C. 介词   动词    介词   连词    D. 介词     副词    连词   连词

 

六、句子默写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默写填空。

(1)《木兰诗》中描写为作战准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木兰诗》中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边塞极其寒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5)《木兰诗》中成语:“扑朔迷离”出处的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名著阅读。

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混含着由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街上仿佛已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他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极慢的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粘汗,发着馊臭的昧儿。走了会儿,脚心和鞋袜粘在一块,好像踩着块湿泥,非常的难过。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的又过去灌了一气,不为解渴,似乎专为享受井水那点凉气,由口腔到胃中,忽然凉了一下,身上的毛孔猛的一收缩,打个冷战,非常舒服。喝完,他连连的打嗝,水要往上漾!

1)以上文段节选自_______(作者)的小说《             》。

2)请结合小说内容对文中的性格作简要的分析。

 

八、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综合性学习活动。

在某班的主题班会上,正在模拟一场新闻发布会,就学校举行“中国梦,我的梦”文艺竞赛活动,召开现场发布会。由体育委员担任新闻发言人,代表校方回答现场提问。

升学加分是同学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同学问道:“参加表演的同学能否凭获奖证书在升学时得到加分?”发言人回答:“加分的问题,我知道得不多,不好说,这个你懂的。”答毕,会场充满了笑声。

(1)对“你懂的”,有人评价为巧妙,有人评价为圆滑。你赞同哪个评价,请说出理由。

(2)如果用反问句去质疑“你懂的”,你将怎样说?

 

九、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课内文段,完成小题。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_____   (2)长而_________________

(3)赏赐百千_______________   (4)可汗问所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的数词是实数的一项是(      )

A. 军书十二    B. 元方时年七岁

C. 将军百战    D.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2)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4.“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 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B. 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

C. 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屡次建立功勋。    D. 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5.文中“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一句是全文所表达的主旨,在《木兰诗》中相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最后一课

郑振铎

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

“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C在电话里说。

“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事?”

“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

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是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地明白。

英国军舰被轰沉,官兵们凫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枪的扫射,纷纷地死在水里。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和郊外开进租界。

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我匆匆地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

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的,立刻议决了:“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

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的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异样。

我们依旧摇铃上课。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

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罢,”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但是我这一门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记着,默默无声的。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上了刺刀,“引满待发”。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笔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别的十几个课堂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眷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街上依然的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地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地晒着。

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地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着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碾地的声音可听到。

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10时30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立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现在下课!”

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一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着。

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每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面走去。

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从来没有那天无纷纭的一致的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

这样的,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着迁校的工作。

                                          (选自主题丛书二《爱国情怀》)

1.在这“最后一课”上,“我”的心情是怎样的?试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并说说原因。

2.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立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现在下课!”

3.文中划线处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中写学生们对课桌等的依恋,写学生在宣布下课时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这体现了他们什么样的心情?

 

十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又是榆钱飞满天

刘亚华

“东家妞,西家娃,采回了榆钱过家家,一串串,一把把,童年时我也采过它。那时采回了榆钱,不是贪图那玩耍,妈妈要做饭,让我去采它。榆钱饭榆钱儿饭,尝一口永远不忘它……”故乡那些熟透了的榆钱,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飘在优美的《采榆钱》歌声里,又像妈妈温暖的手,轻轻地把我牵回故乡。

故乡的春天似乎来得特别早,也许正是因为生在乡野,随处可见树枝的变化,花朵的盛放,野草的生长,让人明显地感觉到万物的萌动,一到春天,一切都显得那么生机勃发,让人不由自主地兴奋起来。榆钱是榆钱树盛开的果实,一团团,一簇簇,清新鲜嫩,榆钱生长期不长,若不及时采摘,便会随风飘下,轻如蝶翼。

还是早春,抬眼看高大的榆钱树,枝头上早挂满了果粒状的榆钱包。小伙伴们总是急不可耐,想吃榆钱的味儿,常常趁大人不注意,爬上树摘了榆钱包,剥开还显青涩的榆钱包,塞进嘴里慢慢品味,提前享受榆钱带来的春天的味道。

渐渐地,榆钱包长大了,长结实了,待到清明前后,榆钱就打个哈欠,满足地伸个懒腰,绽开绿色的笑脸,这喜人的绿色,映亮了孩子的脸,也映亮了大人们的脸。这时,会爬树的孩子,麻利地攀上树干,摘下榆钱放进嘴里,让自己先品个够,然后,得意洋洋地摘下好些榆钱串儿,掷下树去。看着大家欢喜地捡,欢喜地吃,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小时候缺少吃食,每到四五月间,更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的粮食根本无法填饱肚子,这时候,母亲便带着我们去采榆钱。榆钱树高大挺拔,爬上去很困难,母亲便找来一根细长的竹竿,绑上镰刀,然后将竹竿伸进浓密的枝叶间,看准又浓又密的榆钱串儿,轻轻地往下一捋,一串串嫩幽幽的榆钱就飘下来了。母亲负责采摘榆钱,我负责在地上捡,这儿一串,那儿一串。我躬下身欢快地捡,母亲笑嘻嘻地叮嘱我:“别踩着榆钱啦,可嫩着呢,慢慢捡。”

家乡人对于榆钱的吃法很有研究,不仅拿榆钱蒸麦饭,还做榆钱丸子、榆钱粥、榆钱窝窝,无论哪种做法都是极其美味的。我最喜欢吃的就是蒸麦饭和榆钱粥。将洗净的榆钱拌上盐,拌上玉米面或白面放蒸锅里蒸上半小时,拌上用辣椒和豆豉等调成的作料,香得令人垂涎欲滴。榆钱粥的做法更简单,将米粥煮到九分熟时,放入洗净的榆钱,撒上香葱,榆钱粥清爽嫩滑,滋润心肺,难怪欧阳修在吃过榆钱粥后称赞:“杯盘粉粥春光冷,池馆榆钱夜雨新。”榆钱,这大自然自有的美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听奶奶说,榆钱救过不少老百姓。

又是榆钱飞满天的季节,此刻,我不由得想起故乡的那些榆钱,那些美味的榆钱,是不是被人遗忘了飘散在风里,飘落在游子回家的梦境里?

                                    (选自《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17年6期)

1.文章主要记叙了哪两件事?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2.用《采榆钱》的儿歌开头,有什么作用?

3.试选择角度品析下面语句。

待到清明前后,榆钱就打个哈欠,满足地伸个懒腰,绽开绿色的笑脸,这喜人的绿色,映亮了孩子的脸。

4.分析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看着大家欢喜地捡,欢喜地吃,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5.你怎么理解“那些美味的榆钱,是不是被人遗忘了飘散在风里,飘落在游子回家的梦境里? ”的含义?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题目:岁月匆匆,十四五岁的我们已走进花一样的季节,站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门槛上。清点行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份幼稚;多了一份思索,少了一份盲从;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偏激;多了一份行动,少了一份幻想;还多了一份责任、理想与憧憬。

请以“十四岁,我多了一份      ”为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

要求:(1)用真实的事例来表达真情实感。

(2)把故事写完整,书写要工整。

(3)字数600 字左右。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