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苏省泰兴市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字词书写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wǎng的灵魂。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jǐng;读冰心的诗,我感悟了纯真细nì的情感;读培根的随笔,我体会到了精辟深suì的哲理。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

 

 

 

 

 

 

 

 

 

 

 

 

 

 

 

 

 

二、选择题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二章》(中华书局1960年版)。

B. 先生到底是称赞我什么呢?是有几处画得好,还是勇气可嘉,什么都敢画?

C. 南京的板鸭、芦蒿、安徽的茶叶、竹笋都是著名的特产。

D. 他的眼睛还是那么深情;他的举止还是那么优雅。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善于开拓的泰兴人先声夺人,抢先注册地理标志商标“祁巷香荷芋”。

B. 事故发生后,省市主管领导连夜赶来,下车伊始就投入救援指挥工作。

C. 他办事从不与人商量,喜欢别出心裁,不考虑后果,以致经常损害大家的利益。

D. 面对如诗如画的瘦西湖,游客们兴致勃勃地拿出相机浮光掠影地拍摄着。

 

三、句子默写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焚膏油以继晷,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浮光跃金,_______________。 

④这正如地上的路,_____________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⑤诗歌如一壶香茗,芬芳了四季,诗意了人生。新燕啄春泥,我们同白居易感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生机;夏意醉琅琊,我们随欧阳修感受“佳木秀而繁阴”的清凉;秋风破茅屋,我们与杜甫同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济世情怀;冬雪飘边塞,我们和岑参共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春意雪景。

 

四、名著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名著阅读

(1)请结合《格列佛游记》中的具体内容,说说“慧骃”是怎么教育子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格列佛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在大人国他用国王的胡子做梳子,用王后的落发做钱包。在慧骃国,他用燕麦做饼,用耶胡的毛发编罗网捉猎物,还会制作奶油、被子、鞋袜等。

B.大人国国王对格列佛敬献制作火药和枪炮的方法来报答他的恩典的建议很恼火,因为他是用公理和仁慈来治国的,他既没有仇敌又没有敌国,所以他的国家也没有军队。

C.《格列佛游记》中,“我”在“语言学校”参观时,了解到三位教授曾计划取消本国语言中的所有词汇,但遭到了很多硕学聪明人的反对。

D.《格列佛游记》中作者用讽刺手法和虚构的情节,剖析了当时法国的社会现实。

 

五、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学问和智慧》里写道:有智慧的人……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请你参加某班级智慧语文活动,就下面一些小问题的探究,尝试开启自己的智慧之门。

【对联里的智慧】 姜堰某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学校想挑选内容适合的三副对联,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摄影社,以示祝贺。送给文学社的对联是:常向秋山寻妙句,又驱春色入毫端。请你替这个学校从下面的四副对联挑选出两联合适的分别送给戏剧社和摄影社。

现出庐山真面目,留住秋水旧丰神。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天涯雁寄回文锦,水国鱼传尺素书。

戏剧社:          摄影社:          (只填序号)

【谜语里的智慧】猜谜语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根据下列谜面猜成语,任选两幅图案,将序号和成语写在横线上。

  

序号:      成语:                        序号:      成语:            

【广告里的智慧】现代社会,广告无处不在。一则好的广告语会让人过目不忘,比如右边的这幅公益广告,雾霾,让你前途无’”的广告语非常巧妙,请你简要赏析。

 

 

 

六、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阅读《诚斋夫人》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杨诚斋夫人罗氏,年七十余,每寒月黎明即起,诣厨躬作粥一釜,遍享奴婢,然后使之服役。其子东山先生启曰:“天寒何自苦如此?”夫人曰:“奴婢亦人子也。”东山守吴兴,夫人尝于郡圃种纻,躬纺缉以为衣,时年盖八十余矣。东山月俸,分以奉母。夫人忽小疾,既愈,出所积券,曰:“此长物也,自吾积此,意不乐,果致疾。今宜悉以谢医,则吾无事矣。”平居首饰止于银衣止于绸绢。生四子三女,悉自乳,曰:“饥人之子,以哺吾子,是诚何心哉?”诚斋父子,视金玉如粪土。诚斋、东山清介绝俗,固皆得之天资,而妇道母仪所助亦已多矣。

【注】杨诚斋:即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纻:麻。缉:把麻拆成缕连接起来。④长物:多余的东西。⑤介:正直。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厨躬作粥一釜    ____________    ② 东山吴兴    ______________

纺缉以为衣____________          ④ 悉自        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饥人之子, 以哺吾子

A. 不以物喜(《岳阳楼记》)    B.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C. 以尽吾齿(《捕蛇者说》)    D. 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

3.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时  年  盖  八  十  余  矣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今宜悉以谢医,则吾无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通过哪几件事来表现诚斋夫人的勤劳?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七、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阅读白雁的《在丝绸之路上穿行的植物》的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小麦自曝身世:我的名字又叫“来”

①从西汉的张骞算起,丝绸之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实际上早在张骞之前,东西方就已经通过这条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大通道互通有无了。

②让我们先远眺一下前丝路时代物种输入中国的最典型最珍贵的标本——小麦。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证明,小麦的原产地是西亚、北非地区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两河流域。

③而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小麦,出土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小河墓地,东边就是著名的楼兰遗址。小河墓地的每座墓里,都随葬有一个草编篓,里面装的就有小麦。小河墓地距今约四千年,也就是说,早在四千年前,小麦就已经从两河流域传入。大约一千年之后,小麦的身影又出现于小河墓地以东的吐鲁番地区,这一地区的洋海古墓群中,随葬的植物、食品中就包括小麦。这一发现生动地描绘出小麦由西向东渐次传入中国的路线图。

④距今约三千年、出土于中原黄河流域的甲骨文中的“来”和“麦”这两个汉字保存了小麦由西向东传入中原地区这一弥足珍贵的历史信息。

⑤“来”的甲骨文字形(图1),像一株小麦的形状,上面的斜撇像成熟后下垂的麦穗,中间是麦秆,上面是左右对生的麦叶,下面是麦根。“来”的金文字形(图2),误将下垂的麦穗之形变为一横,而且表示麦茎的一竖还穿透了这一横,这就为字形的“讹变”埋下了伏笔。  

⑥由此看来,“来”的本义是外来的小麦,后引申为来去的来。

⑦麦”的甲骨文字形(图3),上面是“来”,即麦子;下面是“夊”,也就是“止”的倒写,像一只脚趾朝下的脚。甲骨文中的脚都是有方向性的,脚趾朝下就表示从外而来,而“麦”的所有甲骨文字形,脚趾都朝下。因此整个字形会意为:麦子是从外地引进而来的作物。

⑧“来”和“麦”的甲骨文字形,再结合小河墓地和洋海古墓群出土的小麦这两个重大的考古发现,清晰地记录了小麦的传播密码。

⑨南宋初年,北方人大量迁移到长江以南,小麦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小麦从此成为遍布中国国土的作物。

                                           

 

图1甲骨文“来”       图2金文“来”         图3 甲骨文“麦”

1.请说说标题“小麦自曝身世:我的名字又叫‘来’”的作用。

2.两个古墓地中出土的小麦和两个汉字的甲骨字形记录了小麦的什么传播密码?

3.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证明,小麦的原产地是西亚、北非地区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两河流域”一句中的加点词语的作用是什么?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 小麦是在张骞出使西域后,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最典型最珍贵的物种。

B. 甲骨文中的脚都是有方向性的,脚趾朝下表示从外而来。

C. 文章最后一段补充说明了小麦成为遍布中国的作物的历史。

D. 本文运用了配图标的说明方法,清晰直观地说明了“来”和“麦”的汉字起源,从而说明了小麦的传播途径。

 

八、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遭遇被让座      蒋勋功

①公交车上抢座位,本不是什么新闻。可是,一辆公交车上就发生了这样一幕,一个老太太和一个小孩子同时抢一个座位,小孩子捷足先登,老太太非要坐。小孩子不同意,老太太恼羞成怒,竟然一屁股坐在小孩子的腿上。见此,小孩的母亲赶过来理论,于是一场争斗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有媒体以“挟人让座”为题,由“抢”到“挟”,性质有了明显的变化。

②问题是发生在一老一幼两个人身上,按规定,这两个都有优先享受照顾的权利,尊老爱幼嘛!从权益的角度讲,凡是购了票,一票一座,应该受到保护。坐不坐、让不让是购票人自己的事。让位体现风格,不让也有权利。当事人不同意,真还不能强迫。不让座往往被不分青红皂白受到谴责,多少是有失公正的。

③推而广之,做好事完全基于个人的自愿,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觉行为,不屈服于任何外在的压力。比如义务献血,抽的是个人的血,不能强行把针头插进别人的血管。遇见不幸跌在地上的陌生人,他可以选择扶与不扶。捐款捐物,是个人掏腰包,不能强求。如此等等。可以倡导这种美德,培育良好风气。也可以批评指责各种冷血行为,见难不帮、见危不救应当受到良心的谴责。但是,做好事不能挟迫于人。

④这一挟迫,虽然是贬损别人,反而是自己的道德缺失。那么想过没有,你坐了,别人只能站着;你舒服了,别人就不舒服了。这样,就把自己的舒服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何况那个座位本来就是别人坐的,那份舒服本来是别人享受的。挟迫人家道德高尚,那你自己的道德又跑到哪里去了?

⑤老虎也会念佛,任何人都有慈悲的一面。当善举成为普遍行为时,整个社会的风气应当会好起来。而当做好事还有顾忌时,那么选择犹豫、退却、躲避就不应受到指责了。有人就利用别人的善良,滋润着自己的生活;有人就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别人的帮助,把一切当成应该。开始送上几个鸡蛋,知道感谢,二次,三次,还知道说声谢谢,慢慢地,以为这是天经地义的。如果哪一次没及时送来,或者不送,攻击、指责是必然的,全是别人的错。 有人倒在地上,如果没有人敢去搀扶,不奇怪,那是因为怕受牵连;有人抢劫,甚至杀人,如果没有人见义勇为,不奇怪,那是因为有时英雄流血还要流泪;有人要救助、募捐,如果响应者寥寥,不奇怪,因为担心那款物不知会流向何方。事情容易颠倒,性质须臾发生变化,不放心,不甘心。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还去挟迫他人做好事,只能适得其反。

⑥这个世界并不缺乏爱,缺的是一种氛围。爱的氛围营造,是每个人的事,是全社会的事。

1.在这篇一事一议的文章中,作者是因什么事而引发议论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说说第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阅读前苏联作家克拉琴科夫的《母亲的来信》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母亲来信了。

②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

③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良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

④每封信的结尾也没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惟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

⑤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尽写些鸡毛蒜皮,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佐恩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

⑥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⑦……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

⑧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

⑨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

⑩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

⑾文卡自然是知道的。

⑿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他沉吟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跳舞等——4天,1天2卢布——8,剩余——10卢布。

⒀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

⒁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1.小说详细叙述母亲来信千篇一律的开头与没有什么区别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2.人物的语言、动作往往折射出人物的心理,试对下列句子进行探究。

(1)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 ,换了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小说的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    )

A. “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这句话中的“打着哈欠”和“掏”“拆”“抽”一系列动词表现了文卡对母亲来信的漠然和漫不经心。

B. 文中插叙文卡路遇家乡熟人这一情节,侧面反映母亲艰难的生活,引出下文文卡列开支表想给母亲寄钱的情节,同时也为结尾母亲寄的3卢布埋下了伏笔。

C. 文卡在进城半年以后成了一个自私而冷漠的人,作者借此告诉人们城市生活是扭曲心灵、泯灭良知的源头。

D. 这篇小说基本上采用平实的叙述语言,但平实中却蕴含着作者鲜明的感情倾向。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我的叔叔于勒》

好的小说结尾都耐人寻味,链接材料与本文结尾在写法上有相同之处。请分别说出两位作者这样设计的用意。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王勃一生短暂,留下《滕王阁序》;曹雪芹呕心沥血,留下《红楼梦》……青春年少的你,此时或许行囊满满,踌躇满志,有许多东西留下;或许两手空空,惆怅无限,什么也没有留下。无论怎样,他们一定会引起你深深的思考。

根据以上材料,请以“留下”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要求符合题意,文体规范,结构完整;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透露个人身份的信息;③书写规范,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试卷中的材料和他人作品。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