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白雁的《在丝绸之路上穿行的植物》的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小麦自曝身世:我的名...

阅读白雁的《在丝绸之路上穿行的植物》的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小麦自曝身世:我的名字又叫“来”

①从西汉的张骞算起,丝绸之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实际上早在张骞之前,东西方就已经通过这条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大通道互通有无了。

②让我们先远眺一下前丝路时代物种输入中国的最典型最珍贵的标本——小麦。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证明,小麦的原产地是西亚、北非地区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两河流域。

③而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小麦,出土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小河墓地,东边就是著名的楼兰遗址。小河墓地的每座墓里,都随葬有一个草编篓,里面装的就有小麦。小河墓地距今约四千年,也就是说,早在四千年前,小麦就已经从两河流域传入。大约一千年之后,小麦的身影又出现于小河墓地以东的吐鲁番地区,这一地区的洋海古墓群中,随葬的植物、食品中就包括小麦。这一发现生动地描绘出小麦由西向东渐次传入中国的路线图。

④距今约三千年、出土于中原黄河流域的甲骨文中的“来”和“麦”这两个汉字保存了小麦由西向东传入中原地区这一弥足珍贵的历史信息。

⑤“来”的甲骨文字形(图1),像一株小麦的形状,上面的斜撇像成熟后下垂的麦穗,中间是麦秆,上面是左右对生的麦叶,下面是麦根。“来”的金文字形(图2),误将下垂的麦穗之形变为一横,而且表示麦茎的一竖还穿透了这一横,这就为字形的“讹变”埋下了伏笔。  

⑥由此看来,“来”的本义是外来的小麦,后引申为来去的来。

⑦麦”的甲骨文字形(图3),上面是“来”,即麦子;下面是“夊”,也就是“止”的倒写,像一只脚趾朝下的脚。甲骨文中的脚都是有方向性的,脚趾朝下就表示从外而来,而“麦”的所有甲骨文字形,脚趾都朝下。因此整个字形会意为:麦子是从外地引进而来的作物。

⑧“来”和“麦”的甲骨文字形,再结合小河墓地和洋海古墓群出土的小麦这两个重大的考古发现,清晰地记录了小麦的传播密码。

⑨南宋初年,北方人大量迁移到长江以南,小麦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小麦从此成为遍布中国国土的作物。

                                           

 

图1甲骨文“来”       图2金文“来”         图3 甲骨文“麦”

1.请说说标题“小麦自曝身世:我的名字又叫‘来’”的作用。

2.两个古墓地中出土的小麦和两个汉字的甲骨字形记录了小麦的什么传播密码?

3.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证明,小麦的原产地是西亚、北非地区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两河流域”一句中的加点词语的作用是什么?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 小麦是在张骞出使西域后,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最典型最珍贵的物种。

B. 甲骨文中的脚都是有方向性的,脚趾朝下表示从外而来。

C. 文章最后一段补充说明了小麦成为遍布中国的作物的历史。

D. 本文运用了配图标的说明方法,清晰直观地说明了“来”和“麦”的汉字起源,从而说明了小麦的传播途径。

 

1.标题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说明了“麦”的汉字起源是“来”,麦是外来植物(揭示了本文的说明内容:小麦的来源),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小麦是从西亚、北非地区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两河流域,经前丝绸之路自西向东,传入中国西部地区,然后传入中原地区的。 3.“迄今为止”限定时间,强调到目前为止的考古证明小麦的原产地是两河流域,不代表以后的不会有新的考古发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A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标题作用的分析能力。说明文的题目常有点明说明对象,引起读者的思考或是阅读兴趣的作用。从“自曝身世”可知本文的题目就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同时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根据第三段中的“这一发现生动地描绘出小麦由西向东渐次传入中国的路线图”和第七段中的“麦子是从外地引进而来的作物”可以作答。 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类试题需要首先解释加点词语的大意,然后根据其所在的句子,说明带有加点词和去掉加点词句意发生的变化,最后一句话点明加点词对说明语言准确性所起的作用。此题中加点的词语限制了时间,说明只是到目前为止,至于以后会不会有新的发现还没有定论,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把握能力。作答时要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根据第一段中的“实际上早在张骞之前,东西方就已经通过这条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大通道互通有无了”可知小麦是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最典型最珍贵的物种。所以A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诚斋夫人》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杨诚斋夫人罗氏,年七十余,每寒月黎明即起,诣厨躬作粥一釜,遍享奴婢,然后使之服役。其子东山先生启曰:“天寒何自苦如此?”夫人曰:“奴婢亦人子也。”东山守吴兴,夫人尝于郡圃种纻,躬纺缉以为衣,时年盖八十余矣。东山月俸,分以奉母。夫人忽小疾,既愈,出所积券,曰:“此长物也,自吾积此,意不乐,果致疾。今宜悉以谢医,则吾无事矣。”平居首饰止于银衣止于绸绢。生四子三女,悉自乳,曰:“饥人之子,以哺吾子,是诚何心哉?”诚斋父子,视金玉如粪土。诚斋、东山清介绝俗,固皆得之天资,而妇道母仪所助亦已多矣。

【注】杨诚斋:即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纻:麻。缉:把麻拆成缕连接起来。④长物:多余的东西。⑤介:正直。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厨躬作粥一釜    ____________    ② 东山吴兴    ______________

纺缉以为衣____________          ④ 悉自        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饥人之子, 以哺吾子

A. 不以物喜(《岳阳楼记》)    B.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C. 以尽吾齿(《捕蛇者说》)    D. 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

3.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时  年  盖  八  十  余  矣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今宜悉以谢医,则吾无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通过哪几件事来表现诚斋夫人的勤劳?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查看答案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学问和智慧》里写道:有智慧的人……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请你参加某班级智慧语文活动,就下面一些小问题的探究,尝试开启自己的智慧之门。

【对联里的智慧】 姜堰某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学校想挑选内容适合的三副对联,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摄影社,以示祝贺。送给文学社的对联是:常向秋山寻妙句,又驱春色入毫端。请你替这个学校从下面的四副对联挑选出两联合适的分别送给戏剧社和摄影社。

现出庐山真面目,留住秋水旧丰神。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天涯雁寄回文锦,水国鱼传尺素书。

戏剧社:          摄影社:          (只填序号)

【谜语里的智慧】猜谜语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根据下列谜面猜成语,任选两幅图案,将序号和成语写在横线上。

  

序号:      成语:                        序号:      成语:            

【广告里的智慧】现代社会,广告无处不在。一则好的广告语会让人过目不忘,比如右边的这幅公益广告,雾霾,让你前途无’”的广告语非常巧妙,请你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请结合《格列佛游记》中的具体内容,说说“慧骃”是怎么教育子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格列佛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在大人国他用国王的胡子做梳子,用王后的落发做钱包。在慧骃国,他用燕麦做饼,用耶胡的毛发编罗网捉猎物,还会制作奶油、被子、鞋袜等。

B.大人国国王对格列佛敬献制作火药和枪炮的方法来报答他的恩典的建议很恼火,因为他是用公理和仁慈来治国的,他既没有仇敌又没有敌国,所以他的国家也没有军队。

C.《格列佛游记》中,“我”在“语言学校”参观时,了解到三位教授曾计划取消本国语言中的所有词汇,但遭到了很多硕学聪明人的反对。

D.《格列佛游记》中作者用讽刺手法和虚构的情节,剖析了当时法国的社会现实。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焚膏油以继晷,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浮光跃金,_______________。 

④这正如地上的路,_____________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⑤诗歌如一壶香茗,芬芳了四季,诗意了人生。新燕啄春泥,我们同白居易感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生机;夏意醉琅琊,我们随欧阳修感受“佳木秀而繁阴”的清凉;秋风破茅屋,我们与杜甫同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济世情怀;冬雪飘边塞,我们和岑参共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春意雪景。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善于开拓的泰兴人先声夺人,抢先注册地理标志商标“祁巷香荷芋”。

B. 事故发生后,省市主管领导连夜赶来,下车伊始就投入救援指挥工作。

C. 他办事从不与人商量,喜欢别出心裁,不考虑后果,以致经常损害大家的利益。

D. 面对如诗如画的瘦西湖,游客们兴致勃勃地拿出相机浮光掠影地拍摄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