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7-2018学年度八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练习: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这次会议是(   )

A.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 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题文)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这次会议

A. 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B. 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 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D. 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关于中共八大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②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重要探索

④提出的路线和许多正确意见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是(     )

A. 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B. 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C. 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D. 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如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创作的一幅宣传画,从中可以读出的历史信息有(  )

①创作的时间是1958年﹣﹣1960年间

②反映了我国人民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③可知当时存在浮夸风现象

④我国掌握了粮食高产技术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工业以钢为纲”,号召一切部门都要为钢铁生产“停车让路”,支援大炼钢铁,为了炼钢,人们砸铁锅收废铁,甚至拆下钢窗铁门作原材料。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

A.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 “大跃进”运动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2009年9月,邓稼先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他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的(  )

A. “两弹元勋”    B. “杂交水稻之父”

C. “铁人”    D. “炮兵英才”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他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治理灾害,开始改变当地贫穷的面貌:病故前要求“埋在沙滩上”,“也要看着把沙丘治好”。这位被称为“党的好干部”的模范人物是(  )

A. 雷锋    B. 王进喜    C. 邓稼先    D. 焦裕禄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作为我国重要的民族精神之一,它产生于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升华,也是对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时至今日,它已经跨越了时空、跨越了国界,被世界几十个国家的人们所接受,它是(   )

A. 五四精神    B. 长征精神

C. 延安精神    D. 雷锋精神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20世纪60年代,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等先进人物做出的共同贡献是(  )

A. 推进了工业化的实现

B. 改变了农业落后的面貌

C. 实现了科教兴国的梦想

D. 弘扬了艰苦创业的精神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956-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也出现严重失误。出现失误的原因是(  )

A. 全党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

B. 人民群众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C. 各地频繁发生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

D. 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包围、封锁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访谈当事人是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之一。要了解下列的历史事件,最适合当下中学生采用此法的是(  )

A. 洋务运动    B. 五四运动    C. 鸦片战争    D. 文化大革命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专家学者遭到无端迫害,反映了当时(  )

A. 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B. 没有制定法律

C. 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D. “二月逆流”的出现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在“文化大革命”中,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受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下列成就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①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②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③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④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经济形势曾一度出现好转的原因是(  )

A. “文化大革命”的推动    B. 周恩来、邓小平的整顿

C. “一月革命的结束    D. 粉碎“四人帮”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下列示意图哪一趋势最足以显示“文革”期间工业总产值的变化(  )

注:图中 x代表年代,y 代表工业生产总值。

A.     B.     C.     D.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为了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错误,中国共产党在1961年提出了(  )

A. 过渡时期总路线

B. 农业生产合作化建议

C.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D. 一五计划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这一规定体现了(     )

A. 加速“左”倾错误的继续泛滥    B. 违背农村经济的客观实际

C.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 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尝试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文化大革命”是建国后出现的一场严重动乱和灾难,那么它结束的标志是(  )

A.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B. 周恩来、邓小平扭转了经济的下滑

C. 毛泽东逝世    D.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1957、1962、1970、1980)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1949~1957年,粮食人均产量逐年提高,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得到了发展

B. 1957~1962年,粮食人均产量有所下降,原因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 1962~1970年,粮食人均产量稳步提高,说明“文革”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D. 1970~1980年,粮食人均产量稳步提高,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实现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请回答:

(1)中共“八大”召开时,国内环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八大”对主要矛盾的分析是否正确?准备怎么解决这一矛盾?

(3)为什么“八大”提出的路线和正确意见没有在实践中坚持下去?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上面图片中三位分别是谁?他们各自的称谓是什么?

(2)从上面图片中三位“民族脊梁”的英雄事迹中,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什么精神?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材料一:同学们了解到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时期出现了三大严重失误,包括: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材料二:同学们还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的途径,找出了以下三张图片

材料三:1966到1976年,虽面临着困难,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还是增长了79%,并修建了南京长江大桥、成昆、襄渝铁路等基础设施,石油工业更是获得了7倍的增长。

(1)根据所学知识,请将材料二中的图片与材料一中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时期的严重失误对应联系起来。

(2)通过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探究,同学们发现了我们党出现这两个失误的原因,你认为最主要的什么?通过对“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的探究,你认为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说说我国这段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6﹣1968年我国经济状况统计

材料二: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只能是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历史已经证明,“文革”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根据材料一中我国经济状况数据统计,你从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2)结合所学指出“文化大革命”发动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二指出“文化大革命”的性质。

(4)我们应从“文化大革命”历史中吸取什么教训?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