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2002~2011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实际增速比较 注: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 810元,比2002年增长1.8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 977元,比2002年增长1.8倍。2011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3%和40.4%,分别比2002年降低了1.4和5.8个百分点。 材料二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推进分配领域的各项改革,提高劳动工资最低标准,提高退休工资,三次调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政策措施,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十年来,我国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社会建设呈现和谐稳定的新气象。 (1) 你从材料一中获得了哪些经济信息?(6分) (2) 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怎样保障和改善民生。(6分)
|
|
2012年10月,南京汉江路上一家理发店老板马玉剑不幸患了肺癌,虽已到晚期,急需用钱,却坚持来到店里退还顾客储值卡里的钱,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材料表明( ) ① 重诺守信应成为全社会的最高价值追求 ②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③ 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 ④ 人生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③
|
|
近年来,由集体土地征收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恶性案件触动着社会的敏感神经。有关专家学者表示,我国《土地管理法》某些法律条文已经不能适应现实情况,无法调整征地各方的利益矛盾,亟待重新大修。这说明( )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D.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
|
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一家媒体就“你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分别对外来务工人员和城市居民进行了调查,位列前三的分别是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对象所关注的热点不同。从哲学上看,其原因是( ) 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 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
|
|||||||||||||||||||
鼓励中学生不断扩展知识面、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多关注社会和天下大事、学会融入社会等,继续成为2012年高校自主招生考核的方向。这启示当代中学生应该( ) ① 怀疑一切,与时俱进 ② 坚持辩证否定观,学会“扬弃” ③ 做到个人和社会的统一 ④ 敢于“否定一切”,善于打破旧观念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3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同时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仍然较多,各种挑战不能低估。”这种形势判断体现的哲理是( )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C. 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 D. 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
|
|
下列古语中,与右侧漫画蕴涵哲理相同的是( ) A. 有阴则有阳,有善则有恶,有是则有非。(《河南程氏遗书》) B.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C.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思问录·外篇》) D. 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韩非子·喻老》)
|
|
2012年11月25日,泰州长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该桥创造了五项世界第一,连接泰州、镇江、常州三市,将更好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长三角发展一体化。这表明( ) A.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利用和改造规律 B. 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C.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 D.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人类思维的发展
|
|
2012年我们见证了许多“最美中国人”,“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战士”高铁成……他们爱岗敬业、舍己救人、知恩图报,身体力行传递着社会正能量。人们欣赏正能量,因为正能量( ) A. 是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 B. 可以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C. 能让人获得向上的动力 D.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
辛弃疾《木兰花漫》是一首“送月”诗词,对西落之月展开了连串探索性的追问。阅读材料,回答题。 1.“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大意是:当这边月儿西落时,那边的人们是不是正看见明月东升?对此王国维评论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这里的“神悟”( ) A. 是词人头脑主观自生的 B. 是词人对客观现象作出的主观反映 C. 表明获得认识不一定需要通过实践 D. 表明词人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虽有“神悟”,但由于本身缺乏足够的科学知识,辛弃疾并不能解释“月轮绕地之理”及其他现象,他继续问道:“飞镜(指月亮)无根谁系?”“云何渐渐如钩?”这表明( ) A.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B. 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受自身主观因素制约 C. 以事实为依据就能准确认识事物 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