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可谓众所周知。该理论认为:光速是宇宙速度的极限,没有任何物质可以超越光速。但是,最近欧洲研究人员发现了难以解释的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如果这一现象属实,那么爱因斯坦的经典理论将被改写,或者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可能错了。这说明( ) A.真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B.真理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C.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随而行,真理性认识包含着谬误 D.真理没有不被怀疑的特权,因为其根源在于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
|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科学家乘坐深海潜水器在海底发现了一个温度高达350℃的热泉口,泉口附近浮游着大得出奇的红蛤、海蟹等生物。在没有阳光、超过沸点、高压的深海环境下还有生命,成为“无法解答的复杂谜题”。经过近20年的研究,科学家破译了这种特殊生物的基因图谱,确定自然界还有第三种生命形式。上述一系列活动证明了( ) ①探测工具扩展了人类的认识能力和认识的来源 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认识的深化发展 ③通过科技设备获取的第一手资料是认识的基础 ④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是推动人们探索和研究的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
历时近4年,由薛其坤院士带领的清华大学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所组成的联合实验团队,尝试了1000多个样品,从实验上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重大科技发现,可能加速推进信息技术革命。这一成果是我国科学家协同创新、集体攻关、多次试验的一个成功典范。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 ②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实践水平的提高依赖于认识的进步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
|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酒店试睡员、砍价师、团购师等新的职业层出不穷。新兴的职业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多种途径。但有专家告诫:职场新人在涉入一个新的职业之前,都应该对该职业做足够的了解,不能光凭一时兴趣便贸然闯入,要根据自己的知识状况和性格特点谨慎选择。这启示我们在选择职业时应该( ) A.使客观与主观相符合 B.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D.树立正确的意识
|
|
日前,人们对地震这一自然灾害海事很难实现准确的预报。然而,由云南高新减灾研究所建设的地震预警系统对2014年10月16日11时25分在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北纬23.4度,东经100.5度)发生3.0级地震,地震实现了成功预警,震源深度12千米。这一结果( ) ①说明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有能力准确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任何事物 ②表明随着科技发展,人类可以逐步改变地震产生的规律 ③进一步佐证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④表明对地震从很难“准确预报”向“成功预警”的转变需要条件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
北京高考改革方案公布后,社会对语文分值增加、英语分值减少反响强烈,多数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表示赞成,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表示反对。这说明( ) ①强烈的社会反响是对社会客观实际的主观映象 ②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体决定的 ③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观而有选择的 ④人们的认识活动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作品深邃隽永,耐人寻味。他曾提出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并努力实践这一原则。他的作品很少使用形容词、副词以及修饰性从句,避免代替读者作判断、下结论,而只是用准确生动的名词与动词描绘场景和讲述故事,将“水面上的八分之一”传达给读者,剩下的“八分之七”则需要读者进行再思考。对于 “冰山原则”下列见解正确的是( ) ①文学创作应尊重读者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其理解和丰富作品的内涵 ②文学作品应避免传达作者自身的价值信念 ③读者的阅读过程就是在自己的脑海中真实还原作品中的场景与故事的过程 ④读者的阅读过程应是积极调动自身主观因素与作品形成个性化契合的过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
物联网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幅生活图景:通过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感应芯片使其智能化,然后借助无线网络,实现人与物体的“对话”,物体和物体的“交流”,使生活中任何物品都变得“有感觉、有思想”。这说明( ) ①人的意识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②人们通过科技可以使物体具备意识功能 ③科技的发展使人与物的界限日益模糊 ④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事物固有的属性改造世界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
|
心理学家David R·Hawkins分析了各类情感的能量等级,从最负面、伤身的情感,到最正面、滋润的情感,不同的情感能量等级是不同的,能量等级的起伏跟一个人的心境直接相关。这体现的哲理是( ) A.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基础 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意识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
|
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说明( ) A.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B.尊重自然规律就能有效地改造自然 C.尊重客观规律必须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 D.改造世界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
|